在“嶺南大講壇·公眾論壇”作演講時,經濟學家茅于軾稱,他贊成提高高校學費:在中國高校里,窮人孩子的比例只占到10%~20%,通過提高學費來增加更多的助學貸款和獎學金,才是解決窮人上學問題的最好辦法,同時避免富人搭便車。

茅于軾的上述說法立刻在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老先生的出發點似乎是同情窮人孩子,想要幫助他們。但是,這是過于理想化了,在現有條件下提高高校學費,后果肯定會南轅北轍,適得其反。
首先,窮人孩子比例只占到大學生的10%~20%,身邊的常識是,在那些在剩下80%到90%“不窮”的學生中,絕大部分人出身普通工薪家庭,僅僅因為這些人家通過“擠和借”可以把高學費湊齊就判定他們富裕,就有些說不通了。2006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研究報告顯示,86.1%的公眾認為大學學費“太高”。而《“十五”期間中國青年發展狀況研究報告》稱,大學學費在近20年上漲了約25倍,幾乎10倍于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增幅。
實際上,社會上對前幾年推行的教育產業化早已經怨聲載道,就連教育部自己也對此表示懷疑。原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曾公開表示,教育是一個要體現社會公平的重要部門是一種崇高的公益事業,教育部歷來堅決反對教育產業化。張保慶認為將教育產業化違背了辦學宗旨,違背了教學方針,也直接違背了人民群眾的利益。
從財政投入看,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就提出“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在2000年達到4%”,這個數字也被作為唯一的數字性指標寫入《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但時至今日還沒有達到。而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約為7%左右,其中發達國家達到了9%左右,經濟欠發達的國家也達到了4.1%。我國甚至低于非洲窮國烏干達。在這種情況下再提高學費,還有什么道理?
其次,提高學費真的能讓窮學生得到補助嗎?我看未必。如果按照茅于軾的想法,窮學生要得到提高學費后的獎學金補貼,必須要有幾個前提:
第一,學費提高后,窮人家的孩子都不輟學,還能擁有正常進大學校門爭取獎學金的機會;
第二,富人的孩子大部分學習成績都不值一提,永遠不會或者基本不能得到獎學金,而窮人的孩子絕大部分學習成績優秀,獎學金悉數被他們獲得;
第三,多收的學費學校不會侵占,大學領導個個品德優良,會完好地以獎學金的形式發給窮人的孩子,而不會去炒股或者堵巨額欠債的大窟窿,天津大學炒股損失3750萬只是個例外;
第四,所有富人都高高興興地接受學費上漲N倍的事實,無怨無悔;
等等。
只要這些前提條件出了一點紕漏,這種通過提高學費讓窮人孩子上得起學的理論就會出現問題。
同時,所謂的搭便車的問題,經濟學中是承認搭便車是難免的。由于公共物品具非排他性——某人對公共物品的消費不能排斥其他人對其同樣的消費,所以有人就會有獲得利益而逃避付費的行為,解決的辦法是靠政府統一征稅來購買公共物品。在完成稅收征繳工作以后,政府就要全力以赴地去提供公共物品,而在享用公共物品方面,對于每個公民都是平等的。公共財政在提供公共產品時并不針對窮人和富人分別對待——整個世界范圍內皆如此。
福利經濟學有個著名的“漏桶原理”,是說富人粥多人少,窮人粥少人多,于是政府決定從富人的鍋里打一桶粥送到窮人那里,遺憾的是那只桶下面有個洞,一路漏過去粥已經所剩無幾,這就是執行的成本與無效率。在國家二次分配本身漏洞頗多、執行成本巨大的情況下,再憑空賦予高校 “調節貧富權”以期達到公平合理,只不過是多炮制了一批漏桶,要收的是大多數人的粥,而每只桶都有可能是無底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