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是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典型現象,美國的硅谷、128公路、ICT產業集群,以及印度班加羅爾的軟件業、意大利的瓷磚業等都是比較著名的例子。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我國經濟較為發達的廣東省和浙江省,已經出現了具有一定規模、對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推動作用的產業集群;北京、上海、天津等市以及福建、山東、河北、遼寧、河南等省都出現了產業集群的雛形。
產業集群的集群效應
產業的集群的外部性。產業集群的聚集是因為有集群的外部性,有利于集群內各企業的發展。Masahisa Fujita 和Jacques-Franc,ois Thisse 在聚集經濟學中闡述了產業的集聚有以下目的:首先,規模效益。企業集聚會形成相對穩定的供應鏈、生產鏈和銷售市場,為其提高產量,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提高效益創造了條件。其次,形成高度專業化的人力資本的集聚。人力資源是企業的重要資源,尤其是科研性的企業,人才就是創新發展的保證。同時人才的集聚有利于信息的溝通,交流技術情報,討論專業問題,這就容易產生技術的溢出,加速科研的發展,減少風險,提高收益。第三,獲得專業化的服務,產業相對集中可以降低專業化服務的成本,使專業化服務成為可能。最后,有利于建設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提高基礎設施的利用率,降低其租金和成本,并發揮基礎設施的作用。
產業集群的社會性。產業集群的聚集給該地區帶來良好的社會效應。它的社會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有利于形成該地區核心競爭力。產業集群所具有的競爭優勢有利于形成地區產業優勢,并進一步形成區域的核心競爭力。表現為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就是大量相關企業空間集聚所形成的本地化的產業氛圍和產業綜合競爭力,這是其他區域最難模仿的,這些產業集群往往成為地區經濟強勁持續增長的源泉。其次,對經濟的貢獻具有乘數效應。 產業集群具有的競爭優勢能夠吸引更多企業加入,為區域帶來更多的資金、技術、人才,促進集群的良性發展,這是一個自我加強的過程,它不僅可以把某些產業做大,而且這些產業的興旺將帶動其上游產業的發展,促進其下游銷售、運輸業的發達,并且從橫向上帶動相關產業以及文化、教育、金融、信息、服務等行業的發展,這會使地區經濟成倍增長。
我國經濟發展缺乏合理的規劃和經濟布局,缺少地方特色,產業結構也不盡合理,重復建設,低水平競爭,創新能力弱,經濟效益低,資源浪費嚴重,在此情況下,可以利用產業集群產生規模效益,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力,擴大當地的經濟總量;增強所在地的科技創新能力,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協作的創新群體,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還可以形成該地區的特色經濟,有效地促進產業的分工與協作,對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該地區的競爭實力,形成合理的經濟格局等都有裨益。
產業集群的形成與創業活動的密切關系
雖然,產業集群的形成對企業本身的發展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但是它的形成有很多因素。有地理的因素,在某些地區交通方便、發達、離市場近,則有可能形成企業的聚集;也有資源的因素,如在某地區發現了礦產資源、重要的原材料而導致企業的聚集;而高新技術的企業須在人力資本雄厚、信息暢通、高校集中的地區集聚。但是,以上的因素都是外部因素,產業集群的形成最重要因素是企業家的創業活動。
創業活動是產業集群形成的起點。當外部的條件很好,而缺少企業家創業時,產業集群不可能憑空誕生。例如:美國華盛頓地區的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高科技產業集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華盛頓地區是美國的政治中心,它的政治氣氛很濃厚,而商業氣氛卻比較淡薄。那里一直沒有大公司、大企業出現。到20世紀70年代,吉米·卡特政府宣布裁減政府雇員,這個政策一直實行到里根時代。政府雇員們的前景變得越來越暗淡。這就迫使政府雇員們另找門路,開創公司。這樣的創業活動促成美國華盛頓地區的ICT高科技產業群的形成。
創業活動也是產業集群發展的動力。一個成功的創業企業將產生正的外部性,它有自我加強的功能,并有帶動其他企業的創業的能力,政府會給它支持,吸引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向該地區聚集,它也會產生新的市場機會給新進入的企業,它會改變周圍的營商環境。例如:上面所述的華盛頓地區ICT高新產業群,剛開始是用私人的資金創業的。但是,他們的成長給相關的企業和地區提供了工作項目外包、信息和資源共享,給后來的創業企業提供更多機遇,更容易創業。
分工促進了產業集群的發展。當一個產業群發展到一定階段,分工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產業集群的分工有橫向分工、縱向分工,混合分工。橫向分工是集群內的企業生產同一產品,但是生產不同的種類或花色品種,形成各自的特色和差異。而縱向分工是集群內的企業根據產業鏈的分工,即產業集群中有些企業提供生產資料,有些企業生產零部件,有些企業負責組裝,有些企業負責儲運、銷售等。而混合分工是在產業集群內既有提供生產資料、進行儲運、銷售的服務縱向分工的企業,又有生產同一產品的橫向分工企業。一些構造簡單的商品,投資小、價值低的商品比較多采用橫向分工,如溫州的小商品、小企業集群。而一些復雜的、投資大、價值高的商品更多采用縱向分工。
除了上述分工形式外,還有一種適合高科技科研企業的模塊化分工。Fumio Kodama在研究美國IT產業創新時,提出模塊化的分工策略。模塊化策略是由一個整體功能完整而各單元相互獨立的系統組成。它是由系統設計部門和眾多獨立的分包商組成。由于各個單元獨立性很強,各單元間甚至是各單元與系統設計間無須溝通即可完成各自任務,只要各分包商遵守系統設計規則,整個模塊就可以組合起來。這種模式激勵了眾多小公司、小企業的積極性,創新層出不窮,技術專利快速增長。整個IT行業在采用這種模式后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
產業集群的成熟和穩定發展表現在它有強有力的產業網絡,它的標志是:其一、集群能提供無數的工作機會,使集群內的雇員可以在內部進行流動;其二、產業集群能抵制經濟的衰退。
創業基金和大學的介入將給產業集群的成熟與進一步發展賦予新動力。后來的企業利用前面的企業的知識和經驗,能獲得更有潛力的市場機會,吸引創業投資基金的注意。當創業達到一定的程度,風險投資基金就會介入,并尋找機會,這就會更進一步促進企業網絡的形成。例如:到2000年,有六家風險投資公司的總部設在華盛頓地區,還有數量很多的風險投資公司在那里設立了分支機構。這些風險投資公司為該地區創造了財富,同時也支持和鼓勵了該地區的創業精神 。
促進創業活動,為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創造條件
企業家創業精神,促進集群形成。企業家的精神是發展產業集群的重要因素。沒有創業的精神,再好的條件也是無效的。而如果有創業的精神,不利的因素也可以轉化為有利的因素。
風險投資促進企業的創業活動,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美國產業集群的成功有賴于風險投資基金。像硅谷、128公路,以及上述的華盛頓地區ICT產業集群的發展,風險投資基金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首先,創業風險基金是創業公司的發動機、推進器;其次,風險投資基金是創業公司的過濾器,篩選項目,優選品種;最后,風險投資基金是創業公司的孵化器,通過風險投資的注資,高新科技的理論變為現實,項目成為產品,科技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相比之下,我國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大都是靠私人資本發展起來的。這樣的產業集群存在資金少,技術弱,生產難于擴展,競爭力不高等問題。如果要做大、做強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沒有風險資金的支持根本是難以實現的。而引入風險投資基金,可以壯大企業力量,改變企業的經營方式,提高企業競爭力,實現從落后企業向現代企業的轉變。
大學與企業相結合,促進創業活動,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在知識經濟時代,大學已經不是在簡單地復制知識、傳授知識,大學更多地成為知識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因此,產業集群的發展離不開大學的作用。從上述的美國華盛頓地區ICT產業集群的發展來看,高校對該集群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一方面,美國的高校主動為企業服務,到企業聚集地搞培訓,做科研,鼓勵教師到企業兼職,把教學與科研、生產結合起來。另一方面,美國高校的發展也相當程度上依賴企業的支持。美國大學的科技研究和開發的經費相當大的比例來自企業資助。企業不僅主動與研究型大學聯系,愿意購買科研成果或專利,或吸收大學技術入股,一些名校還能獲得知名大企業提供的巨額捐贈。校企緊密合作對市場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調節作用,形成了良性循環,校企合作在美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比之下,我國產業在做好校企合作還有差距。學校如果不缺經費,就沒有積極動力。企業也只能銷售,就沒有進行研究、改進、開發的動力,這樣的結果是有些產業集群從形成、發展,很快就走向衰退。
政府的相關政策,促進創業活動,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政府對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制定產業政策,充分考慮本地區的資源優勢、地理的優勢、人才和技術的優勢等,結合國家的經濟計劃、市場的供需情況,制定適合本地區的產業發展計劃,突出本地區的特色,引導、扶持本地區產業的發展。二是要搞好公共、基礎設施,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三是為企業的公平競爭、順利發展制定規則和法律,建立完善的市場體系,按市場規律辦事。四是加強集群的競爭力,促進產業集群的產業升級,做好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的中介人。
美國政府對產業集群的扶持是不遺余力的。1978年,美國政府頒布了《公務改革方案》,允許把政府的產品和服務外包給私人公司,這就給新公司的創業提供了機會,也促進華盛頓地區ICT產業集群的形成。為了進一步鼓勵創新和讓小企業得到發展所需的技術,美國政府向革新者和私人公司開放華盛頓州和大學的實驗室,增加他們的研發新產品的機會,同時,還有合作研發協議來共同開發產品,ICT產業集群也從此獲得很多商業機會。1982年政府還制定《小企業創新發展法案》,《小企業創新研究計劃》,按照這個法案,政府每年10億美元的研發預算要給小企業1%,以支持小企業的研究和發展。當然,美國政府還有減稅、補貼等,以支持創業活動的開展。由于政府的支持,美國是世界上最有創新活力的國家,綜合競爭力名列世界前茅,這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