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豐富,每年新增勞動力、農村剩余勞動力以及下崗失業人員,要求經濟持續快速地增長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但是每年因產出增加而創造的工作機會與每年所需安置的勞動力數量相比相差甚遠。我國勞動力的流動還很不充分,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勞動力流動與解決就業問題并不匹配。擴大就業,緩解就業壓力成為當前經濟生活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勞動力流動相關理論
傳統的農業部門勞動的邊際生產力低,勞動力有剩余,在不受干涉情況下農業勞動力有自然流向城市的傾向,但前提是工業部門能夠吸納勞動力;拉尼斯-費景汗模型指出,當農業邊際生產力提高時,現代工業部門所需的農村勞動力的供給就不具有完全的彈性,認為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是有條件的;托達羅的勞動力流動模型在對發展中國家人口流動大量調查的基礎上指出,發展中國家城市失業問題越發嚴重,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動力不僅取決于城鄉實際收入的差距,而且取決于城市的就業概率;國內學者李實指出,經濟體制轉軌中存在政府主導部門和市場主導兩種體制部門,兩種部門在勞動力就業和工資制定方面存在明顯的制度差異;段利平通過對勞動力價格歧視、勞動力進入制度成本、城鄉福利差異的分析建立了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模型。這些理論奠定了勞動力流動與就業問題研究的基礎,同時也肯定了勞動力流動對就業問題的積極的作用。
勞動力供需及流動現狀分析
我國勞動力供給現狀
我國人口基數較大且增長過快,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龐大。農業部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約有7300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打工,農村人口繼續向城市大規模流動。在勞動力就業的總量構成中,第一產業就業結構轉換滯后,其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偏差約20個百分點(張紅宇,2003)。另外,城鎮登記失業率逐年增加,勞動年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呈下降趨勢,截至2004年9月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使失業人數增加,二是近年來失業人員中青年失業者比重增加(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調查約20﹪),三是高校擴招后畢業生就業率不斷下降。
我國勞動力需求現狀分析
1998年以來,“雙積極”的宏觀經濟政策并沒有帶來就業的增長,GDP的增長也沒有帶來就業的增長,經濟增長所帶動的就業反而呈下降趨勢,就業彈性不斷下降。根據專家測算,2004年新增就業人員1000萬,我國GDP增長8到9個百分點,僅能增加600萬到700萬個就業崗位。目前,我國產業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所引致的對高素質勞動力需求升級與農村數量龐大的低素質低技能的勞動力供給之間的矛盾尖銳,僅第一產業就排擠出了幾千萬農村剩余勞動力;第二產業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對勞動力需求增長較慢;第三產業發展很不充分,從業人員比例偏低,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
勞動力流動現狀
據估計,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約2億人,國有企業下崗人員約5千萬人左右,勞動力的流動很不充分,且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同時勞動力流動與解決就業問題不匹配,由此,自由流動的外來人口給城市政府當局帶來較大的壓力;在城市非正規勞動力市場上,農村剩余勞動力與城市失業人員存在一定的就業競爭;城市現有就業崗位的創造難以滿足農村剩余勞動力對就業崗位的巨大需求;農村剩余勞動力受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多數無緣進入現代化服務領域、制度的原因、居住在城市還有較大的經濟優越性,城市下崗人員流動性不強。
勞動力流動引發就業問題的市場因素
勞動力供需不平衡條件下勞動力流動不充分導致就業問題的產生,從本質上看,這是我國人口基數過大且增長過快、產業結構調整、企業改革力度加大的必然表現,但真正制約就業增長的市場方面的因素乃是城鄉分割的勞動力市場以及城市二元化的勞動力市場的存在,20世紀城鄉之間的勞動力流動不暢,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不能平衡。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的出現僅僅是十幾年的事,20世紀80年代開始形成勞動就業的雙軌制運營機制,90年代演化為現代的城鄉勞動力市場,即二元化的分割的勞動力市場,這種城鄉分割的勞動力市場并為進城農民工和城市職工提供自由選擇和平等競爭的就業機會的激勵效應是有限的和不完備的,這就帶來就業領域的諸多矛盾,并使調整結構、提高質量、增進效益經常處于困難的境地,不利于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城鄉之間勞動力的溝通渠道窄,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信息不暢導致,勞動力的流動與就業不匹配不和諧。
勞動力流動的主流——農民工,一般人認為,外來勞動力進城會沖擊城市就業,跟城里人搶飯碗,為保護城市就業就要限制農民工進城,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為勞動力需求總量不是既定的,多為一個人提供就業不一定就增加另一個人失業?,F代勞動市場經濟學的勞動力市場均衡理論認為,只要勞動力需求曲線不是垂直的,只要工資不是完全不可以改變的,可就業的數量就是由供給數量等于需求數量的均衡數量決定的。換言之,工作崗位的數量本身是個變量,取決于供給曲線、需求曲線和均衡工資率。經濟對勞動力的需求最終來自于它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消費需求,作為生產產品和服務的手段,勞動的需求量還與資本、土地、技術等要素在經濟活動中的投入量和配置方式有關。勞動力的供和需對工資率具有彈性,勞動力市場能引導不同工資率的勞動力在部門、行業和地區間流動,從而使某一勞動力的供給量發生變化,這一變化又引起勞動力價格下降,進而刺激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就業崗位。
統籌勞動力有效流動與就業增長的路徑選擇
現階段,我國剩余勞動力數量多,勞動力供需矛盾尖銳,就業壓力急待緩解。
就業問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控制人口增長;轉變就業觀念,大力發展非正規就業和彈性就業形式;提高勞動者自身素質;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調整產業結構,拓展新的就業領域等。
積極培育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使之成為具有吸納、預測、培訓、安置等多功能和調節社會勞動力合理流動的“蓄水池”和“調節器”,同時加快勞動力市場的培育,搭建勞動力市場導向流動的效率平臺,這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就業的增長和就業結構的改善是解決目前我國勞動力流動與就業問題的一個新的視角,為統籌解決勞動力流動與就業增長問題,可選擇以下路徑:完善城鄉勞動力市場,拓寬農村勞動力流動的關系網絡,搭建城鄉用工信息資源共享的平臺,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動。同時,以市場競爭機制決定勞動力的工資水平,破除城鄉勞動力用工制度的歧視性的待遇,形成靈活的就業機制,改革我國的戶籍制度和城鄉就業差別的各項福利待遇,大力發展城鄉人力資源中介組織,積極促進城鄉勞動力有效的轉移,是勞動力的流動與就業問題統籌起來。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