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一點也不陌生,12年前,摩根士丹利與中國建設銀行共同建立起內地首家國際性投資銀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摩根士丹利擁有34%的股權。也正是借助于中金公司這一平臺,摩根士丹利成了第一個空降中國市場的外國投資銀行,十余年來,歷經滄桑,它在中國的腳步越來越堅實。
低調切入 不事張揚
人們親熱地稱呼摩根士丹利為“大摩”,是因為它在美國金融市場上很“牛”的緣故。從全球赫赫有名的摩根財團拆分出來的摩根士丹利,自1935年以來,數十年間,其一統天下的威力令人側目,它的客戶囊括了全球十大石油巨頭中的六個,美國十大公司的七個,600個辦事處分布全球各地。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作為第一批來到中國的頂尖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習慣性地擺出貴族的派頭與中國人共事,居高臨下,不可一世。但很快,摩根士丹利就發現自己沒有優勢可言。而先期進入中國的微軟,其君臨天下的霸道作風受到中國人強有力的抵制,人們一邊快樂地“盜版”著微軟提供的軟件,一邊詛咒微軟的蠻橫態度。這讓摩根士丹利吃驚不小。
看清了這點,摩根士丹利很快改變自己的經營作風,低調切入,不事張揚,追求“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2001年10月,財政部、央行和外經貿部聯合發布《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吸收外資參與資產重組與處置的暫行規定》,打開了外資進入不良資產市場的大門。
《規定》發布后不到一個月,摩根士丹利通過謹慎地競標,一舉購得華融賬面價值108億元的3個資產包,收購價僅7億元。其中的利潤只有摩根士丹利心知肚明,它表面極為平靜,面對媒體,露出一臉準備賠本的苦笑。
2003年,摩根士丹利完成這筆不良資產的處置,現金回收率為19%,回收費用占回收金額的8.5%——摩根士丹利賺得了超過100% 的利潤。
在中國不良資產市場不動聲色地賺了盆滿缽盈,摩根士丹利讓國際投行們心生妒意,紛紛追隨其后,蜂擁而入。可是當摩根士丹利的國際同行們打破頭擠入門檻時,卻發現這是一條充滿誘惑但灰幕深鎖的河,如今只剩下殘羹冷炙。
同樣靜悄悄的輝煌繼續上演。不知是有意還是巧合,2006年摩根士丹利選擇在中國“十一”期間悄然完成了對南通商業銀行的全資收購。因為放長假,消息沒有引發應有的媒體轟炸,但簡短的消息仍令各方猜測紛紛:這家國際頂級投資銀行為什么忽然對一家名不見經傳、只有30名員工的中國城市商業銀行動此干戈?摩根士丹利神秘一笑,平靜的收購了南通商業銀行,領取一張完全由自己控股經營的牌照。
這真是“于無聲處聽驚雷”,不經意間,摩根士丹利樹立起中國腳步的又一個里程碑,獲得了中國商業銀行業準入的“金鑰匙”。
目光長遠 戰略轉型
作為國際上頂尖的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在中國上市企業大宗股票業務的承攬上一直獨占鰲頭。從中國人壽、中心國際、中國石化、中國鋁業、中國外運、中海油田服務到中國建設銀行的海外發行上市,無不展示著大摩的拳腳功夫。
大摩認為,中國國內股票市場的市值可在2010年上升到兩萬億美元,成為緊隨美國、日本之后的超級股票市場。摩根士丹利堅信自己手中高達6億美元的QFII資金一定會從中國A股市場賺得高利潤。
但與中國工商銀行高達1300億港元的IPO項目擦肩而過,是摩根士丹利的一大心痛。痛定思痛,大摩在中國的市場戰略要從傳統的IPO承銷業務轉向私募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基金等直接投資方式上來。
與許多國際短線投資“撈一把就走”的急功近利行為相比,摩根士丹利具有更長遠眼光,對中國的市場潛力充滿信心,強調自己在中國市場上扮演的是戰略投資者的角色,而不是總盯在IPO業務上吃獨食。這正是中國政府所期待的。
實際上,摩根士丹利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已經風生水起,業績斐然,為其在中國的全新布局做好了相當厚實的鋪墊。在私募基金方面,摩根士丹利成功投資的項目包括平安保險、蒙牛、南孚電池、恒安集團。尤其在平安保險項目中,摩根士丹利以3500萬美元購入平安保險股份,13年所獲回報累計是11億美元;而蒙牛則令摩根士丹利獲得近20倍的投資回報。
摩根士丹利還把戰略眼光投向中國的運動時尚產業。2006年,摩根士丹利以財務投資者身份入資北京動向集團,占有20%的股份。對大摩而言并非僅僅要單純躋身中國體育市場,而是順應全球運動時尚產業方興未艾的態勢,抓住未來幾年北京奧運對運動時尚消費的必然拉動效應。這讓人不得不嘆服大摩的深謀遠慮。
劍走偏鋒 逆勢而上
摩根士丹利在頻頻發出中國房地產市場泡沫嚴重的警報之時,卻把數十億美元砸向中國樓市,給人一種劍走偏鋒、逆勢而上的震驚。
2004年前后,摩根士丹利的咨詢分析師們大談中國房地產業存在相當程度的泡沫,并活靈活現地指出了泡沫破裂的時間表。但就在摩根士丹利的經濟學者大肆唱空的同時,摩根士丹利的投資部門卻在上海、北京等地房地產市場大筆地傾注資金。
2003年7月,摩根士丹利用900萬美元試水上海房地產,與上海永業集團建立共同投資上海房地產市場的戰略聯盟,第一個項目為“錦麟天地雅苑”。
2004年6月,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開始唱空國內房地產行業,摩根士丹利亞太區總裁史蒂芬·羅奇也在公開場合表示中國房地產無疑是泡沫年代里浮腫的一個區域。但就在此時,摩根士丹利又與金地集團合資組建房地產開發公司。
2004年下半年,摩根士丹利在上海注資成立了上海盛融公司,其資金主要投向上海房地產項目,業務包括房地產企業的并購。
隨后,摩根士丹利與復地集團合作投資約5000萬美元,建設位于黃浦老城區的“復地雅園”項目,共建約500套住宅。
2005年,摩根士丹利再次出手,購買了位于上海人民廣場核心區域的知名寫字樓世界貿易大廈,該大樓市值約超過2億美元,6月份購買了上海浦西的明天廣場大樓。 這一年年初,摩根士丹還利用3億元左右購買了位于北京東三環富力城雙子座的兩整幢寫字樓,書寫了大摩在中國首都投資房地產的新篇章。
2006年,摩根士丹利在中國房地產業的投資增加30億美元,總投資額達到45億美元。
到了2007年,在中國房地產業可圈可點的摩根士丹利已不滿足于單純的物業收購,2月,摩根士丹利與永業集團共同投資近13億元人民幣獲得盧灣區核心地區一幅商業用地,摩根士丹利的腳步進入房地產項目開發,真正開始了“開發商”的生涯。
珍惜友情 友好合作
按理說,資本的逐利性決定像摩根士丹利這樣的國際投資巨頭是一個唯利是圖的龐然大物,但摩根士丹利似乎還是一個珍重友情的“另類”。它在中國的足跡所至,留下許多友情的腳印。
1995年,摩根士丹利與中國建設銀行合資創立中國國際金融公司,它是國內最優秀的投行之一。但在成立初期, 中金也曾給摩根士丹利帶來煩惱,中金所承銷的三峽工程債券被美國一些媒體解讀為“摩根士丹利幫助中國政府破壞生態環境”。但摩根士丹利沒有被流言嚇退,認為從中金撤資是一種倒退,大摩恪守初衷,愿意為此承擔一切責任。
1998年,曾任中國建設銀行行長的王岐山調到廣東省出任常務副省長期間,為廣東國投被關閉、粵海企業需要重組的問題頭痛不已,約翰·麥克從美國飛到廣州,在與王會面敘舊時,獲知對方所面對的難題后,他馬上邀請王岐山到香港,向20余名重要國際投資者解釋廣東國投破產事件的前因后果,以消除國際投資者心中的疑慮。
1999年5月,美國轟炸南斯拉夫大使館后,中美關系降到了一個冰點,所有計劃前往中國的美國商人均怕遭到中方的冷遇而擱置了行程,但摩根士丹利全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約翰·麥克卻執意按計劃進行中國之旅。這遭到了許多手下人的反對,但麥克以一句話說服了所有人:“我是中國的朋友,中國人是不會不善待自己的朋友的?!?/p>
這讓摩根士丹利的領導人成為了轟炸事件之后最早趕往中國的美國企業家,而他在北京的第一站,是會見時任聯通董事長的楊賢足。剛一落座,楊就極不客氣地發泄一通:“你們美國人這次做的事情太過分了!”
這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尷尬的時刻,約翰·麥克很平和地表示:“如果我是一個中國人,我會像您一樣的憤怒?!闭嬲\和坦率打破了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