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2日,上證指數跌破5000點大關,27日收盤跌破4900點,比10月16日的6124.04點,下跌了20.6%,有三分之一的個股股價從高位回落到接近“折腰”,近乎一場暴風驟雨般的股災。按理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近一個月來中國經濟發生了什么?是不是第三季度的季報出了問題,上市公司的業績大幅下跌?
據統計,滬深兩市2007年前三季度加權平均每股收益、平均每股凈資產、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48.21%、5.79%和40.50%,整體業績出現大幅提高。
一邊是盈利大增,一邊是股價大跌。這中間的原因是管理層頻頻出重手高壓調控。一是控制資金,收緊銀根,控制基金審批和申購,增加QDII基金規模;二是開倉放股,加快新股發放,讓中國石油、中國中鐵等巨無霸紛紛發行A股吸納資金;三是頻頻放話,領導人、監管者、專家學者連續在不同場合大談泡沫、風險、估值過高,而且話語層級不斷提升。如此形勢之下,市場恐慌心理嚴重。簡而言之,政策是這輪下跌的根源。中國股市的波動不是經濟效益的晴雨表,而是政策的晴雨表。
股市,是股票交易的市場。股市是資本市場,雖有特殊性,但是根本上它仍然是個市場,仍應按照供求關系決定價格的規律運行。業內人士說,“現在缺的不是現金,缺的是信心?!碑斍埃芾韺右欢?,再而三地出臺利空政策,三天一小調,五天一大控。股市價格與企業效益的聯系徹底被政策打破,嚴重背離了市場本身的供求關系。
管理層之所以這樣出手,初衷是增加股民的風險意識、培育成熟的資本市場。然而,這樣垂直打擊之下的股市下跌,帶給眾多股民的是對政策威力的再次認知。
“政策市”一直是中國股市長久以來被詬病的一個明顯缺陷,政策的調整總是突變的,是市場中最大的不確定因素。這是中國股市不成熟的一個重要表現和成因。
中國是在搞市場經濟,首先要相信市場自主調節的力量。溫家寶總理在出席上海五國會議時,曾經表示“政府的責任是要構建一個公平健康透明的市場秩序”。那么,股票估值過高,市場存在泡沫的風險,一要提防風險,發揮宏觀引導的作用;二要嚴管市場,打擊證券非法行為。至于交易的價格,應該靠市場雙方博弈中波動,我們應該清楚,投資者是股市中利益最直接的人,是風險的最切身感受者。
投資者在市場風浪而不是在政策造就的風浪中走能夠學會搏擊股海,趨于理性。市場只有在按照自身規律,一步一步發展過來,才能走向成熟,性急不得。這一輪急匆匆地輪番出臺利空政策,那么利空出盡之后,新一輪反彈卷土重來,難道依然祭出政策的利劍么?難道在政策市的漩渦里繼續糾纏么?
如果說中國的股市還是個孩童,正在發育,那就給他松綁,讓他多一點自由生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