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世界睡眠日”引入中國以來,社會各界在幫助人們關注睡眠健康、改變睡眠觀念、重視睡眠質量方面做了大量的科普推廣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近日記者采訪了解到,人們在尋求解決睡眠危機的過程中,竟然不知不覺地形成了價值難以估量的市場,而圍繞這種“睡眠經濟”又伴生了一個龐大的睡眠產業。面對遍地開花的睡眠產業,有關專家指出,這個產業還有待進一步規范。
“助眠安眠”成商家新賣點
由于長期睡眠不足,不少白領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焦慮、抑郁、頭痛、心慌等心理和生理疾病。于是,一張舒服的床、一個帶舒緩功能的枕頭、一瓶安神的藥劑……成了人們爭相購買的熱門貨。吃的、用的、各種儀器,大到一張床墊,小到一個枕頭,甚至一瓶蜂蜜也都跟促進睡眠搭上了關系。
記者在家樂福、物美等幾家大賣場發現,賣場里打著睡眠品牌的產品琳瑯滿目,各種促進睡眠的床上用品和保健品銷路都不錯。商家告訴記者,這種促進睡眠的床墊比普通床墊更受白領歡迎,一個月能賣上好幾十張。
在宜家家居,為讓更多消費者增進對科學睡眠的認知,除增開睡眠網站外,更在“舒適睡眠體驗中心”建立了20個相應的體驗區,由睡眠專家將上百種睡眠產品,為消費者進行個性推薦。另外,宜家家居《美好家居指南》不僅提供了豐富的臥室布置方案,同時還帶給消費者針對睡眠的解決方案。
除了床上用品,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家電,看起來似乎和睡眠關系并不大,但也打起了“睡眠牌”。比如空調的“消除五大噪音源,營造舒適安靜的睡眠環境”,而廚房里的冰箱也號稱“采用高效靜音壓縮機,運行起來極為安靜,一點也不嘈雜”,還有抽油煙機、電飯煲、電磁爐、榨汁機,因為“要多吃一些有助于睡眠的食物”等原因也紛紛與助眠掛上了勾。
此外,圍繞睡眠經濟而伴生的睡眠產業可謂遍地開花,美容院、按摩室、辦公室的靠椅、車坐墊等等,人們都能在上面聞到商家散發的“利眠”馨香。
睡眠產品多概念炒作
如果說5年前少數企業推出睡眠產品的目的還只停留在概念炒作與市場嘗試階段,那么,如今涉及床墊、睡眠紡織品、功能家紡、枕具、健康睡眠系統、保健品及睡眠醫療服務甚至美容產品、健身項目等領域的眾多改善睡眠產品的競相上市,足以說明睡眠產業已不再超前,它將作為一個覆蓋全民的新興邊緣產業成為中國健康消費領域新的經濟增長點。
記者調查發現,一張被冠以具有健康睡眠功能的床能賣到6000元一20000元;而一張同型號的普通床售價只在2000元-10000元之間,兩者售價相差竟然在數倍以上。
枕頭品種也越來越多,同檔次的保健枕頭和一般枕頭的售價相差在20元-50元不等,有保健助眠題材的售價更高達一兩千元。專門針對“助眠”的產品,售價是同類產品的一倍甚至數倍,而當被問及睡眠產品的利潤時,經營者大多以研發時間長、科技投入大作答,或者以其產品中置入的高科技名詞來推擋。
目前雖然還沒有哪個部門可以認證哪些睡眠產品能達到好的睡眠效果,但是,睡眠產品市場越來越大,則是商家準確地抓住了白領渴望好睡眠的心理需求。專家認為,現如今的大部分睡眠產品依然還處在概念炒作上。
助眠產品市場尚需規范
記者了解到,市場上高額的睡眠消費也讓部分消費者望而卻步。睡眠質量是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但通過調查了解到,失眠的人群中80%以上都沒有治療過,多數人不把失眠當病。中國睡眠研究會的調查研究表明,我國目前約有4000萬人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疾病,差不多每5個睡覺打呼嚕的人里,就有1人患這種病。雖然我國成年人失眠發生率高達38%,患病率高、并發癥多、危害性大、就醫率低,但仍然沒有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有關專家指出,時下的睡眠消費存在一定盲點與誤區,需要權威機構的正確引導。有關專家表示,作為健康消費領域內新興的邊緣產業,睡眠產業目前還缺乏相應的規范措施,而在高額利潤的驅動下睡眠產業中難免魚目混珠,產品質量也就參差不齊。
面對睡眠家居產業、睡眠健康產業、睡眠醫療產業、睡眠服務產業、睡眠科技產業的逐步形成與快速發展,中國睡眠研究會指出,高品質、高科技含量、多功能性及個性化服務將成為未來中國睡眠產業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