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興衰榮辱給當代的中國人留下了許多的教訓和啟示,其中滿清王朝的覆滅給人的教訓和啟示尤其深刻,值得中國人永遠反思。
傳統的觀點認為,滿清王朝的覆滅是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滿清政府腐敗無能、對人民的過度剝削壓榨、人民生活貧困造成的。不能說這些觀點不對,但是這些觀點太抽象籠統了。如果我們客觀地看待當時的歷史,并認真研究歷史的細節部分,我們就可以發現這些看法還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
首先,辛亥革命發生時,西方各國對滿清政府是采取保護、支持態度的,當時的形勢與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之前完全不同。
其次辛亥革命并不是農民在無法生存的狀態下發動的反抗官府的戰爭,這一點與古代的農民革命也不同,也就是說,辛亥革命主要不是經濟因素(人民貧窮)引起的,而是一些新軍官兵為反對滿族統治、追求共和理想發動的,與官逼民反的農民戰爭是兩碼事。
第三,辛亥革命不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有組織有計劃發動的,而是一群新軍官兵自發發動的,發動時革命力量很弱小,為什么清朝政府不能夠及時鎮壓下去呢?
顯然,用傳統的觀點來解釋辛亥革命是說不通的。我們認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和滿清王朝覆滅的真相,是滿清政府的經濟改革沒有與政治改革同步推進造成的,這乃是其根本的原因。如果當時的滿清政府能夠加快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及時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使中國盡快走上民主、共和、法治、自由的道路,保障人權,抑制腐敗,化解社會矛盾和人民的不滿情緒,實現政治生活的現代化,那么,辛亥革命是不可能發生的,即使發生了也不會導致各省紛紛獨立的局面出現,滿清王朝自然垮不了的。正是因為滿清皇族為了一己之私,拒絕放權讓利,沒有建立起真正的君主立憲政體,終于遭到社會下層民眾和上層政治人物的普遍唾棄,終致玉石俱焚,與舊王朝同歸于盡,誰也不能幸免。
自戊戌維新失敗之后,滿清王朝便失去了一個主動自救的機會。隨著1900年八國聯軍對北京的進攻和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以及俄國占領中國東北11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發生,使中國社會危機空前加劇,動搖了滿清王朝統治的根基。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1901年在西安時,慈禧太后就作出兩個重要的決定,第一是改變對洋人的敵視態度,開始與洋人改善關系。第二是發出罪己詔,宣布實行變法,積極舉辦新政。
關于改善同洋人的關系,慈禧太后回到北京后,在宮中經常接見外國的大使,接受他們遞交的國書,并常常宴請大使的夫人。凡是重大事件,總是先征求外國大使的意見,盡量滿足洋人的要求。她甚至恬不知恥地說:“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寧贈友邦,勿與家奴”。 而對西方各國來說,義和團運動之后,也已經意識到,要瓜分和滅亡中國,是不可能的,所以,西方各國從打擊滿清政府的立場逐步轉到扶持滿清政府的立場。
滿清政府開始從仇恨洋人,轉變為依賴洋人,看洋人的臉色行事,這是晚清政治的一個重大的轉變。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使西方各國能夠更加有力地控制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另一方面,也使中國免遭洋人的進一步攻擊,減輕了滿清政府的外部壓力和中國的社會危機。例如當時滿清政府為了償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巨額賠款,而又不增加老百姓的負擔,于是通過談判,使各國同意將中國海關關稅進口稅率提高到12.5%,出口稅率提高到7.5%,從而使關稅從咸豐年間的490多萬兩,增加到1908年的3290多萬兩,1911年的3617多萬兩(見《清史稿·食貨志六》第13冊)。這樣,賠款中的很大部分就由納稅的外國企業來承擔了。另外美國等國家還將賠款的很大部分返還中國,用于興辦學校、醫院和慈善事業以及資助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當時共辦了13所大學,6000所中小學,900所醫院。這些都是滿清政府緩和與西方各國的關系,按照國際通行的準則處理國際關系的結果。
關于舉辦新政,開始時基本上還是恢復戊戌維新時期采取的一些經濟改革措施,如興辦學校,派遣留學生,裁減一些多余的衙門,設立商務部,獎勵民間工商業,舉辦鐵路、礦務,練兵籌餉等等。但是到了后來,改革的力度就增大了,其中最重要的標志,就是頒布實行了《商人通例》、《公司律》、《公司注冊試辦章程》、《破產律》、《商標注冊暫擬章程》等一系列的經濟法律法規,使人民經濟自由和私有財產權利得到了法律的保障。這是中國經濟開始走向法治化的標志。如《公司律》第二條規定:“凡設立公司赴商部注冊者,務須將創辦公司之合同、規條、章程等一概報商部存案。”這就是說,中國人辦公司也只需要按照國際慣例那樣,只要登記就自動注冊了,無須任何人批準。《大清民事刑事訴訟法》將財產所有權從家庭甚至家族所有轉變為以個人所有為本位,這意味著個人財產權的正當性得到了法律的保護。這些都為當時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礎。此外,滿清政府還頒布了《商會簡明章程》,給予商會以法律保障的“法人”地位,以保護商人的合法權利。此外在農業、金融、鐵路、礦產、交通等領域都頒布了法律法規。
滿清政府的經濟改革措施,有力地促進當時市場經濟的發育。據統計,從1895年到1911年間,中國新設工礦企業490家,其中完全由民商投資的企業404家,占企業總數的82%,資本總額1.113億多元,其中民間商人的投資額達到8183萬多元,占投資總額的73.5%(見趙德磬主編《中國經濟通史》第九卷)。這就有力地改變了洋務運動時期官方壟斷經濟的局面,開創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的格局。民間商人當時以股份公司的形式,不僅投資鐵路、開礦、冶煉、紡織、輪船、電力、瓷業、制藥、印刷、金融銀行等各個領域,甚至還以股份制的形式創辦農墾公司,投資現代農業,這標志著西方式的資本主義農場經濟在中國誕生,到1912年,全國農牧墾殖公司達到171家,資本總額達到635萬多元(見李文治編《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1輯)。晚清的中國,民間商人掀起了巨大的商業投資浪潮,全國民族資本工業的增長速度,從1895年到1911年,每年平均達到15%以上(見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1卷)。這是中國資本主義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
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滿清政府也開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1905年9月,清朝政府派遣載澤、端方、戴鴻慈等五大臣出使西洋,對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丹麥、瑞典、挪威、俄國等國家的政治制度進行考察,以為政治體制改革提供參考。
通過親身考察,五大臣思想發生了極大的轉變,他們認為君主立憲制度是拯救中國也是拯救滿清皇族的唯一的也是根本的措施,所以,他們堅決要求滿清朝廷仿效日本,實行君主立憲制度,取消皇帝專制制度。主要的內容有:一、朝廷宣布立憲宗旨,仿效日本明治維新,祭天誓誥,明定國是;二、中央實行國會制度,建立責任內閣政府,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三、實行地方自治制度,地方官由選舉產生,“庶官任其責,議會董其成”;四、制定憲法,厘定法律,實現司法權之獨立;五、保障集會、結社、言論、出版之自由。同時,要求“期以五年,改行立憲政體”。
1906年8月,慈禧太后根據五大臣的意見,下詔預備立憲。1907年,又宣布在中央成立資政院,在地方成立咨議局。資政院的議員分欽選、民選兩種,共200名,其中欽選100名,民選100名。欽選議員主要是皇室成員和漢族官員,民選議員由各省咨議局選舉。資政院是一個立法機關,相當于國會的性質。
地方咨議局則相當于地方議會。當時影響最大的地方咨議局,有張謇為首的江蘇、浙江預備立憲公會,湖南的憲政公會和廣東的自治會等。在日本,康有為、梁啟超建立了政聞社,這是一個具有政黨性質的組織,他們的綱領是要求建立國會制度和責任內閣制度。
當時的中國,形成了實行君主立憲的強大輿論和社會潮流。特別是各省的地方自治運動進展很快。這些都標志著中國的主流政治文化發生了重大轉向,民主憲政的政治文化生態開始生成,開始朝著現代文明的方向邁進,從而使嚴重的社會危機逐漸被化解。當時的中國,并沒有發生革命的社會基礎。雖然孫中山、黃興等人在沿海地區利用江湖秘密幫會的力量發動過幾次小規模的武裝暴動,但并沒有得到民眾的響應和支持,很快就被鎮壓下去。
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滿清王朝在短短幾年之后就走向滅亡了呢?分析其中深層次的原因,應該是滿清政府的政治體制改革滯后所造成的。其主要的表現,就是慈禧太后名義上說要建立君主立憲制度,但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立憲的誠意。她在1908年宣布,要在9年后才實行立憲。當時她已經75歲,9年之后他就84歲了,顯然,慈禧太后不愿意在她有生之年實行立憲政治。在隨后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中明確規定,皇帝有頒布法律、召集及解散議院、統率海陸軍、編定軍制、宣布戒嚴、發布命令等權力。人民自由可以詔令限制。宣戰、媾和、訂立條約由皇帝決定,用人、司法由皇帝總攬。同時還規定,法律雖經議院議決,但未經皇帝核準,不準實行。凡一切軍事,皇帝得以全權執行,國家政務也由皇帝親裁,議院不得干預。人民只有納稅、當兵、遵守國家法律等義務,不許有言論、著作、出版、集會、結社等項自由,更沒有其他如選舉等公民權利。顯然,慈禧太后內心仍然要強化皇權,并沒有賦予公民權利的打算。
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病逝。不足三歲的溥儀繼位,是為宣統皇帝,由他的生父載灃為攝政王,總攬大權。但載灃也不是一個開明的有作為的人物,并沒有在輿論的普遍支持下,迅速改變慈禧太后的政策,仿效日本的明治維新,加快君主立憲的步伐,反而以種種理由一再拖延君主立憲的時間。
由于政治體制改革嚴重滯后于經濟體制的改革,結果使當時社會潛伏著的3個主要矛盾被激化了。
第一個矛盾,是滿漢關系問題。
滿清入關之后,雖然極力籠絡漢族官員,但骨子里是把漢人當奴才看待的。在鴉片戰爭之前,滿清統治者依靠思想奴役和暴力鎮壓,能夠維持對漢人的壓迫,但是鴉片戰爭之后,特別是在太平天國起義、甲午戰爭、八國聯軍進攻中國之后,國家內憂外患,社會危機深重,滿人的執政能力遭到全國人民的廣泛質疑,因此,模仿日本的君主立憲政體,保持滿人名義上的君主地位,讓漢人來執政管理國家,是當時社會的普遍輿論。
可是慈禧太后和后來的載灃不愿意讓出政權,遲遲不愿真正實行君主立憲的政治改革。而當時漢族的上層政治人物迫切想參與國家的最高權力,改變國家的落后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滿漢上層的種族矛盾終于被激化了。
例如,各省咨議局于1909年10月成立之后,立即開始發動要求速開國會、建立責任內閣的請愿活動。12月,在江蘇咨議局議長張謇的組織和發動之下,江蘇、浙江、湖南等16個省的議會代表來到上海,經過討論,決定去北京請愿。1901年1月,他們來到北京,向朝廷遞交了請愿書。但攝政王載灃以“國民知識不齊”為理由予以拒絕。
隨后,各省代表在北京成立了國會請愿同志會,第二次上書請愿,參加的團體達10個,人數達到30多萬,聲勢空前。但載灃仍以“財政困難為由”再次加以拒絕。10月,資政院開會,國會請愿同志會舉行第三次請愿,向資政院遞交請愿書,要求在1911年召開國會和建立責任內閣。載灃面對這種情況,宣布于1913年召開國會。但各省代表并不滿意這樣的答復,繼續請愿,載灃竟然下令將東三省代表押解回原籍,并將一些請愿代表發配新疆,使請愿活動遭到失敗。
面對洶涌澎湃的政治浪潮,載灃不得已于1911年5月裁掉軍機處,組建內閣。可是這個內閣從內閣總理到各部大臣,基本上都是由滿清皇族擔任,13名閣員中,滿族占了9人,分別執掌著總理、財政、軍隊、人事等重要的職位,漢人僅有4人,而且只掌握些不重要的職位。這充分暴露了載灃借立憲之名行集權之實的用心。
皇族內閣的成立,舉國嘩然,使立憲派對滿清政府徹底絕望,理想破滅。這些掌握著地方軍政大權的漢族政治人物以及工商界等各方面的名人,其政治取向開始發生根本的轉變,從反對革命轉向支持革命或同情革命。所以,武昌起義發生后,湖南、廣東等10多個省的漢族軍政首腦以及各界名人,不是支持滿清政府鎮壓起義,而是紛紛宣布獨立,脫離滿清政府,拋棄滿族政權,使滿清政府陷于空前的孤立而被迫退位。
就是武昌暴動的發生,也是滿漢矛盾激化的結果。這次暴動是一些新軍官兵發動的。他們為什么要發動反對滿清政府的暴動呢?從根本上來說,是這些具有共和思想的漢族新軍官兵,對滿人的專制統治十分不滿造成的,是漢族軍人對滿族政權極端反對情緒的總爆發。
軍隊歷來是國家政權的支柱。滿清政府在太平天國暴動之前,主要軍事力量是八旗軍和綠營兵。八旗軍和綠營兵實際上是滿清皇族的私家軍隊,并不是國家的軍隊。因為這些軍隊的官兵大部分是滿族八旗子弟,軍隊指揮和調動的權力都是由滿清皇族掌握。但這些八旗子弟入關之后享有種種特權而慢慢腐化墮落了,根本沒有戰斗力,在與后來興起的太平軍的戰斗中一敗涂地。滿清政府在巨大的壓力面前,不得不下令地方豪紳在地方組織團練與太平軍作戰,于是曾國藩的湘軍便應運而生。此外,李鴻章組織了淮軍。他們鎮壓太平天國的勝利標志著體制內漢族軍事強人的崛起。
但滿清統治者對漢人軍隊的崛起充滿了猜忌的心理,曾國藩不得已解散了湘軍,在隨后發生的甲午戰爭中,李鴻章的淮軍也所剩無幾。這讓滿清政府意識到,必須建立一支擁有西式裝備和受過西式訓練的軍隊。1903年,清政府設立練兵處,慶親王奕為總理大臣,但實權卻操在會辦大臣袁世凱手中。到1905年,袁世凱編練成北洋六鎮新軍。但身為漢人的袁世凱很快被滿族皇室視為心腹大患。1907年,皇室免去了袁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一職,削去了兵權。改調他為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
光緒帝與慈禧先后死去之后,攝政王載灃不僅不加快軍隊國家化的步伐,反而妄圖回歸到建立滿清皇族私家軍隊的舊軌。他以袁世凱有足疾為名,勒令袁回河南彰德養病,隨即宣布成立禁衛軍,由他統率,同時代皇帝為全國陸海軍大元帥,并成立陸海軍聯合參謀機構軍咨處,派滿族大臣載澤、載濤、載洵等主持建軍事務,蔭昌為陸軍部大臣接統北洋各鎮,成立海軍部,以載洵為海軍大臣。后來軍咨處擴大為軍咨府。軍咨府的性質等于參謀本部,以載濤、毓朗為軍咨大臣,并任命大量滿族子弟出任新軍中高級將領。
載灃這一系列強化滿族皇室權力、排擠漢族高級軍官的舉動,激化了漢族官兵與滿人軍事統帥之間的矛盾,在漢人為主的中下級軍官里釀成強烈的不滿情緒。本來漢人指望干得好還有希望升上袁世凱這樣的高位,現在看來因為自己是漢人而變得越發不可能。這種對漢族軍人的歧視、排斥和防范措施,使許多原來在日本留學時就深受種族革命影響的中下級軍官,在前途無望之余越發傾向革命。其中像蔣翊武、孫武等武昌起義的指揮者,對滿清政府的不滿情緒是非常強烈的。他們乘四川發生保路運動、清廷將駐扎于武漢的新軍大部調入四川平叛、武漢清軍兵力不足之機發動了起義。
武昌起義發生時,革命的力量很弱小。滿清政府完全可以用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北洋軍加以消滅,可是新上任的滿族陸軍大臣蔭昌發現自己根本指揮不動北洋軍,清廷不得已只好請袁世凱出山。但這時被排擠過的袁世凱對清廷的忠心已經大不如前,已不可能成為另一個挽救大清江山的曾國藩了。老奸巨猾的袁世凱大耍兩面手法,最后成為壓死大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當時載灃能夠加快憲政改革的步伐,實現軍隊國家化,大量起用漢族軍人擔任軍事指揮,那么,就不會在漢族軍人中產生那么強烈的反滿情緒,武昌起義就可能不會爆發,即使發生,也會被北洋軍迅速鎮壓下去。
第二個矛盾,是知識分子問題。
慈禧太后在舉辦新政、推行改革的過程中,于1906年宣布廢除科舉制度,使中國的官吏選拔制度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它意味著知識分子通過發憤讀書,然后參加科舉考試走上仕途的傳統路徑被堵死了,從而打碎了知識分子通過讀書考試入仕的夢想,這對當時數以百萬計的知識分子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他們不得不改變傳統的方式,而尋求新的通向未來政治前途的道路。
可是,慈禧太后在廢除科舉考試的同時,卻并沒有給知識分子開辟一條新的通向參與國家政權的道路。科舉廢除前(1902年)的《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對新式學堂學生學成之后的安排還有規定:“大學堂預備速成兩科學生卒業后,分別賞給舉人、進士。”同時,對全國小學畢業生給予附生文憑,中學堂畢業生給予貢生文憑,高等學堂畢業生給予舉人資格,大學堂畢業生則“候旨賞給”進士頭銜。但那時新式學堂很少,學生不多,所以這種“政治待遇”實行起來并不困難。可是1906年廢除科舉之后,數以百萬計的新式學堂的學生的政治待遇怎么解決?而且每年還有大批學生從學堂畢業,要求滿清政府滿足他們進入仕途的要求,但由于名額有限,這種要求怎么能夠得到滿足?
在這種情況下,數以百萬計的知識分子對滿清政府的不滿情緒是可以想見的。而且,正是因為名額有限,不可能公開、公平地來分配有限的資源,于是導致了腐敗現象的發生,使拉關系、走后門、行賄受賄、買官賣官、任人唯親的現象開始泛濫起來,這種官場腐敗更加深了知識分子對滿清政府的不滿。
在仕途之路受阻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的知識分子對滿清政治體制不再留戀。其中的一部分人走上了出國留學的道路,思想備受海外同盟會的影響,許多人從日本軍校畢業后回國參加了新軍,成為新軍的中下級軍官。還有很多沒有能力出國留學的知識分子,也紛紛投筆從戎,參加新軍尋找出路。這些知識分子滿懷著對滿清政府的怨恨,很快就接受了反滿革命的思想。后來武昌起義就是以這些人為骨干發起的。滿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的改革,為自己培養了數以百萬計的敵人,他們最后成為滿清王朝的掘墓人。
科舉考試是中國自隋唐開始就實行的選拔官吏的制度。這一制度使國家政權向民間開放,使大量的民間知識分子可以通過考試進入國家各級政權機構。他們把皇帝的命令傳達到社會的最基層,把一盤散沙似的小農經濟粘合成聯系緊密的大一統的板塊。因此,科舉制度就成為皇帝連接社會底層人民的重要紐帶,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而且,科舉考試還是一種公平競爭的制度設計,有相當公正的游戲規則,任何人,只要有知識,都可以通過考試參與國家政權,因而是一種最符合中國國情的官吏選拔制度。在古代唐、宋時期,科舉考試為國家選拔了大量優秀的人才,使中國文明數度成為世界之最。所以,科舉制度被西方國家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西方的文官考試制度就是借鑒中國的科舉制度而建立的。因此,在國家沒有建立更好的官吏選拔制度之前,八股必須廢除,但科舉制度是不能輕易廢除的。
如果滿清政府當時加快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迅速在全國建立民主選舉的制度,同時保留文官考試制度,使當時絕大多數知識分子有政治上的前途和希望,能夠有資格參與政治上的平等競爭,那么,這些人就會成為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而不會成為革命的力量。而且,如果當時建立了民主憲政體制,那么,慈禧太后廢除科舉制度的決定,就必須得到國會的批準。在國會的爭論下,她的這一錯誤決定就很難在短時間里得到國會的批準。但是政治改革的延后,使專制權力沒有受到有效地制衡,結果使得慈禧太后的錯誤決定得以實施,使滿清政府與知識分子之間的矛盾激化。
第三個矛盾,是私有財產保護問題。
保護私有財產權的問題,集中表現在鐵路收歸國有這件事情上。本來慈禧太后在1901年宣布舉辦新政時,就決定向民間開放路權,鼓勵民間私人入股修筑鐵路。1903年滿清政府頒布了《鐵路簡明章程》24條,明確規定鐵路修筑以民族資本為主,地方政府只有保護之責,而無干預之權。在這一政策的鼓舞下,到1911年,全國興起了17家民營的鐵路股份公司,投入資本7000多萬元修筑粵漢等鐵路。
但是,到了1911年5月,滿清政府卻以商辦鐵路“延誤已久”為借口,宣布實行鐵路干線國有政策,收回民間承辦鐵路的權力。這一違反法律的政策的出臺,直接引發了湖南、湖北、廣東、四川、江蘇、浙江、山東等省的鐵路風潮,一時間全國保路運動風起云涌,其中尤其以四川的保路運動最為激烈。事件發生后,載灃不但不及時調整政策,反而下令進行鎮壓。四川總督趙爾豐下令向聚集在總督府門前請愿的群眾開槍射擊,制造了成都血案。四川立即爆發了群眾武裝包圍成都的事件。載灃命令川漢、粵漢鐵路督辦端方,帶領湖北新軍前往鎮壓。結果,端方被暴動的群眾擊斃,清軍失敗。由于端方將湖北幾萬裝備精良的新軍調出,導致湖北防務空虛,為武昌起義創造了條件。如果這支軍隊沒有被端方調出,那么,武昌起義是不可能發生的,即使發生了也很難取勝。可見保路運動成了辛亥革命的導火線。
對于滿清政府的鐵路國有政策,應該說是不正確的,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應該隨意改變國家法律有關鐵路由民間修建的規定,如果民間鐵路公司管理不善,鐵路建設存在問題,那么,國家可以成立鐵路公司進行鐵路建設,國有公司與民營公司可以同時經營,在競爭中使民間公司與國有公司逐步規范起來;二是將民間鐵路公司收歸國有,政府卻不給予合理的經濟補償,使民間資本的投資人(股東)遭受重大損失,這是赤裸裸地剝奪私有財產權的行為,所以群眾發起保路運動是正當的。
滿清政府鐵路國有政策,導致了社會矛盾的迅速激化,加快了滿清政府的滅亡,這是滿清政府政治改革滯后造成的結果。如果當時君主立憲體制能夠及時建立起來,民選政府,三權分立與制衡,其政策必須要經過國會批準,那么,鐵路國有,而又不對鐵路建設中的民間投資人進行合理補償的政府決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得到國會的批準。而且,保路運動發生后,載灃居然下令進行武力鎮壓,這樣的決定,在一個民主憲政國家是根本不可能出現的。正是因為政治改革的滯后,使專制權力沒有受到任何法律制約,結果經濟改革中所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沒有得到有效地化解,并長期累積下來,最終由于政府決策失誤而導致矛盾的總爆發,造成社會的崩潰。
滿清政府的覆滅,帶來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其中最為嚴重的后果,就是導致了國家權威的喪失,延緩了中國文明轉型的進程。因為從世界政治發展的歷史來看,凡是君主專制歷史悠久的國家,實行君主立憲都比較成功,如英國、日本等,而實行總統制都不是很成功,如法國、俄羅斯等。如果當時滿清政府堅定推行君主立憲的政治改革,及時建立起君主立憲政體,那么,中國就會沿著現代文明的道路發展,并有效維護國家的統一。然而,很不幸的是,滿清王朝沒有繼續推進政治改革,導致革命的發生,而辛亥革命之后,中國沒有選擇君主立憲的責任內閣制,甚至沒有選擇美國的總統制,卻選擇了總統制下的責任內閣制,可是責任內閣制下的總統并不具有權威,既沒有權力,更不能世襲,結果,袁世凱還是想恢復君主制,恢復世襲制度和皇帝的權威。但袁世凱做皇帝沒有合法性,人民并不認可,結果他只做了83天皇帝,就在全國民眾的反對聲中垮臺了。之后,國家陷于了軍閥割據混戰狀態,面臨著深刻的社會危機。這實在是中華民族的悲劇。
(作者肖建生為《湖南日報》資深編輯,肖羽西為湖南大學國際經濟系大四學生)
(責任編輯 楊繼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