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帶給我們太多的感懷。面對巨大的災難,全國人民以及國際社會的關切與援助,災區人民的自強與感恩,所表現出的人性的光輝,使無數的心靈受到洗禮、溫暖和凈化。
不能設想一個沒有人性、沒有人文情懷的民族能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沒有人性、沒有愛心的公民會被視為合格的公民。有人性、懂得愛人、關心人、體貼人,才會有社會責任心,才會自覺維護人的權利、人的尊嚴,也才有完整的人格,才有人自身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
那位背著孩子的遺體走了幾十里山路的父親,那位用自己的身體護衛孩子的母親,那些把生的希望留給學生而自己不幸遇難的老師,那些在危難時刻還勇敢地救助同學的年少學子,還有眾多的志愿者、國際救援隊、搶險的戰士,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淚流滿面,心生敬意,讓我真切感受到了人性中的善良、愛和坦誠,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貴。
能把我們每一個孤獨的個體聯結起來的唯有愛。愛是人與人之間最牢靠的紐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多米諾骨牌的關系。理解這種關系對于培養學生作為現代社會公民的公共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有著重要意義。
衡量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看該社會中人的生命價值的受重視程度,生命權得到保護的程度,人的尊嚴得到尊重的程度。因此,值得再次重申的是,在文明的價值序列中,生命的價值居于頂端,其他一切都居其次。而在我們以儒家為主體的文化傳統中,所缺少的正是尊重個體生命這樣一個極其重要的觀念。因此,在道德領域,儒家的“仁”最后落實為“孝”和“忠”,所強調的始終是忠君愛國,是為“集體”和國家而犧牲個人。
今天,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的問題是,在悲痛和感動逐漸淡去之后,由大災難喚醒的對于生命的同情、人與人之間那種無私的關愛能否長久保持下去,成為社會的一種健康的常態。如果只是一時的亢奮,短暫的亢奮過去之后,大家又回到了以前的冷漠,如果人們心中愛的情感要靠災難來激活,那我們就該深刻反省一下我們的文化生態、我們的心靈是不是具有某種病癥?
我到過一些發達國家,最深刻的感受一是他們的人際關系比較友善、溫暖與和諧,二是他們的一切都顯得比較精致,富有美感。在網上看到題為《誰偷走了中國人的微笑》的文章,不知作者是不是龍應臺,風格很有龍氏的味道,值得一讀。我真誠地希望我們政府能夠以此為契機,在國人心中確立起陽光政府、管理型政府、服務型政府的形象,這也將大大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果真如此,留在人們心中就不僅僅是感動,更多的是信心和美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