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先生在北大做教授時曾有一段軼事留給后人諸多啟示。他上的課深受歡迎。不僅學生愛聽。甚至連他的許多同事也經常到教室里聽他講課。他的講課為什么惹人喜愛呢?他是怎么講課的呢,原來,他在講課過程中,每講到一個問題,總是以這樣的引經據典的教學模式講起:
關于這個問題,“孔說”,引上一段孔子的話后進行分析,然后又“孟說”,引上一段孟子的話再進行分析,然后再“荀說”,引上一段荀子的話再分析一番……然后再從古到今,又引出今人對這個問題的觀點,諸如,張三說、李四說、王五說等等,同時指出他們之間的傳承關系及相同或相異之處。通過上述引經據典式的分析,他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并且站得比別人更高。看得比別人更遠。最后。他發表自己的意見時,竟引起了哄堂大笑,原來他說了這樣一句話:“下面輪到我‘胡說’了。”恰恰是因為“胡說”,奠定了他在北大師生心目中的地位:恰恰是因為“胡說”,表達了他對所研究問題的與眾不同的思考、見解與觀點:恰恰是因為“胡說”,表現出了他對所研究問題理解的深度與廣度。研究需要“胡說”,而“胡說”能否形成的關鍵則在于充分全面地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已有相關研究成果。即要做所謂的研究綜述或文獻綜述或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分析工作。
這大概是“胡說”的真經所在吧!
毫無疑問,胡適先生之所以能夠“胡說”,是因為他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或日文獻綜述工作,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文獻綜述的意義或價值。那么,究竟什么是文獻綜述。為什么要做文獻綜述,怎樣來做文獻綜述呢?只有明確了關于文獻綜述的上述最基本的問題,才能在今后的研究與論文寫作中練就文獻綜述的本領。
所謂文獻綜述,指的是對到目前為止的、與某一問題領域相關的各種文獻,進行查閱、歸納整理與分析,以了解該領域研究狀況的過程。它對研究的各個部分都將提供有益的信息,是建立在“知識是在他人研究基礎之上積累的”判斷之上的。任何研究都需要研究者對前人的文獻進行回顧與評估,從而判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有新意、有意義:并告知讀者自己對于本研究領域的熟悉程度,從而增加該研究的信度。文獻綜述并不是要提供某方面研究摘要的純粹匯總。而是要對以前的研究方法、結論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存在的不足與隔閡,從而明確本研究的必要性與要解決的具體問題。
實際上,“研究一門學問,或者研究一個專題,第一步工作就是了解過去研究的情況和已經達到的水平。要做到這一步,必須精通這一學問或者這一個專題。這一件工作不做或者做不好。自己的研究工作就不能開始。因為,如果不了解過去的研究情況,不知道什么問題已經解決,什么問題還沒有解決,什么問題已經解決到什么程度,而貿然下手,必然會鬧笑話。別人已經解決的問題而你還死啃不休:別人已經有充分理由證明此路不通。而你還死鉆不止,其結果必然是浪費精力,南轅北轍。”(見張杰、楊燕麗著:《追憶陳寅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版第145頁)當選題確定以后,接下來要做的便是盡量搜集寫論文所需要的資料。當所需要的資料搜集好后,接下來要做的是對文獻作認真的整理,寫出一份詳細的文獻綜述出來。它是在對文獻進行閱讀、篩選、比較、綜合和評價的基礎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語言對某一問題的研究狀況進行綜合敘述、客觀評價,并提出自己觀點的情報研究活動的總和。
在這一系列的步驟中,根據馮友蘭先生的觀點,需要做到五個字:全、真、透、活、綜。他說:“歷史學家研究一個歷史問題,在史料方面要作四步工作,每一步工作都必須合乎科學的要求。第一步的工作是搜集史料。這一步工作的要求是‘全’。第二步的工作是審查史料,這一步工作的要求是‘真’。第三步的工作是了解史料,這一步工作的要求是‘透’。第四步的工作是運用史料,這一步工作的要求是‘活’。”(<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3頁)
任何一項研究工作都不可能“前無古人”,都或多或少地可以找到某些前人相關研究的資料,都需要研究者對前人的研究進行回顧與評估。教育研究也應是如此。然而,在很多人的教育研究乃至教育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的畢業論文中,常常可以見到未交代前人工作的論文。
通過文獻綜述工作,將前人已做的工作闡述清楚,明確參照點,就可以更好地讓讀者弄清你的創新點何在。而割斷與前人工作的聯系,人們就無法判斷你的研究的“高度”和“價值”。現實中的許多教育研究,有的研究者企圖走“捷徑”,未下功夫查閱前人已做的相關工作,甚至還有人誤以為寫上“填補空白”、“沒有同類文獻”等詞句可以提高研究的價值。殊不知,不去做相關的文獻綜述工作,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怎能讓我們高屋建瓴,怎顯得我們與眾不同?
概括起來說,文獻綜述工作在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防止盲目的重復研究,少走彎路,不走錯路,提高研究的成本效益比。
◆找到本領域研究前沿所在,明確自己的研究是否處于前沿高地。
◆弄清前人對于該研究問題所持的不同觀點以及成敗的論證工作,形成自己的主題及創新點。
◆了解他人在同一個研究問題上采用的不同的研究思路。形成自己的研究新思路。
◆幫助構思論證主題的理論框架、論證技術以及數據收集和分析方法,找到最佳的研究方法。
那么,文獻綜述究竟該怎么做呢?通常有三個基本步驟:第一步是圍繞研究。全面搜集已有研究成果,特別是權威性的文獻,在羅列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分析;第二步是針對上述歸納整理的觀點進行客觀的分析評價,既指出其中的優點,也要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第三步是在前兩步基礎上進行總結,提出自己的觀點,引用前人的論點以襯托出本文的“高明”之處,并為后續的研究埋下一個伏筆。
為了更好地說明文獻綜述的做法,我們不妨舉一個“好的”與“差的”文獻綜述的思路實例,在比較中展示文獻綜述的方式與方法。
有兩個研究者,他們對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間的關系問題產生了興趣,打算加以研究。他們圍繞這一問題搜集到各種各樣的文獻資料,分別寫出了兩篇(關于素質教育與應武教育關系研究的文獻綜述>的文章。其中一個研究者的文獻綜述是這樣的:
在圍繞研究主題搜集材料以后,往往這樣來寫文獻綜述:關于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關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張三說的,引下一段張三的話:第二種觀點是李四說的,再引下一段李四的話:第三種觀點是王五兌的,又引下一段王五的話……以這種簡單地羅列他人觀點內方式來完成文獻綜述,這樣顯然是不夠的。也很難表達出開究者的觀點。
另一個研究者的文獻綜述則是這樣的:
首先,圍繞研究主題對材料進行概括總結,寫道: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通過對該問題探討以來公開發表的研究成果的歸納整理,發現人們對該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概括起來有三類觀點。第一類稱之為“對立說”。該觀點認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間是一種對立的關系、矛盾的關系或水火不相容的關系。持這種觀點的人有張三,在其某某文章中指出……(引出一段原話并注明出處);還有李四,在其某某著作中提出……第二類稱之為“交叉說”。該觀點認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間不是一種截然對立的關系,而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關系,持這種觀點的人有王五,還有馬六等。第三類稱之為“融合說”。該觀點認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間既不是一種對立的關系,也不是一種交叉的關系,而是一種融合的關系。持這種觀點的人有趙七,還有魏八等。
其次,針對上述三類觀點進行評價,分別指出“對立說”、“交叉說”以及“融合說”觀點的合理及不合理之處。具體的寫作形式是:“對立說”的優點在于什么,其不足又有什么;“交叉說”的合理之處是什么,不合理之處又是什么;而“融合說”的重心在于什么,它的優點在于什么,它的缺點又在于什么。
第三,在分析評價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可以這樣來表述: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關系這一問題的看法上,已有的“對立說”、“交叉說”以及“融合說”都有其優點,也存在著不足。因此本文在充分吸取其優點的基礎上認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間既不是一種對立的關系,也不是一種交叉的關系,也不是融合的關系,而是一種嶄新的什么關系,這種關系可以稱之為“說”。
差的文獻綜述往往只是:
◆簡單地羅列他人的觀點,提供的是某方面摘要匯總式的“編年史”:
◆未能將論文的主題和創新點作為主線來篩選和評價文獻:
◆對他人的觀點不作分類與綜合:
◆對他人的觀點不作分析與評價:
◆無法在他人觀點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或無法建立起自己的觀點與已有觀點的內在邏輯。
好的文獻綜述則是:
◆對相關的研究觀點、研究方法、結論進行分析,發現其中存在的不足與盲點,從而找到自己研究的起點與創新點,
◆可以使研究者在現有的研究與前人的研究之間建立起內在的邏輯聯系,幫助研究者進一步提煉、集中研究問題,確定基本的概念與變量,尋找適當的研究方法,發展適合該研究的分析框架。
總之,文獻綜述反映研究者研究工作的基本功和文獻閱讀量,它貫穿在研究的不同階段或論文的不同部分。而不同階段或部分的文獻綜述又有著不同的作用。因此,撰寫文獻綜述時,心中一定要明確本論文的主題和創新點所在。圍繞主題和創新點來篩選文獻,是為了從學術的角度來說明白己提出新觀點的緣由。闡明問題部分的文獻綜述,主要作用是交代主題的理論背景,用來引出主題或創新點;其他部分的文獻綜述,其作用則是為了襯托研究的創新點以及論證研究技術的創新等等。
(責任編輯:陳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