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理念]
《大自然的語言》(北師大版三下)是一首知識性的小詩。從寫作性質看,帶有說明的性質;從寫作形式看,富有詩歌的韻味。教學時,既要根據說明文的特點,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所說明的事物,又要引導學生朗讀體味,受到詩歌情趣的熏陶。
[教學目標]
1 學會9個生字。正確讀寫“搬家、蝌蚪、逗點、大雁、編隊、砍倒、圓圈、山脈、妙不可言”等詞語。
2 了解課文所說明的物候特點、地質學常識。
3 有感情朗讀課文。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現象的興趣和培養熱愛詩歌的情感。
[教學流程]
一、從身邊的自然現象導入
走出門去,我們就來到大自然,看到的是藍天白云、樹木花草,聽到的是鳥叫蟲鳴。在大自然里,不僅人類有語言,萬物也有語言。它會告訴我們什么事情已經發生,什么事情正在發生,什么事情就要發生。請看下面一段話,我們一起讀兩遍:
“別以為人才會說話,
大自然也有語言。
這語言到處都有。
睜開眼就能看見?!?/p>
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呢?它有什么奧妙之處?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大自然的語言》。
[從生活經驗導人課文,讓學生對“大自然語言”有個感性的理解,便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二、初讀課文
1 首先。請同學們自己輕聲朗讀課文,請看學習要求:
(1)輕聲朗讀課文,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2)同桌互讀,糾正讀音;
(3)讀完詩歌想一想,課文寫了哪些大自然的語者?
2 學生自讀、交流。
3 檢查自讀效果,先檢查生字讀音掌握情況;再指導字形的識記,最后檢查對詩歌內容的大致了解。
[初讀課文是認讀層面的教學,重點是學會生字,把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順。]
三、理解詩歌
(一)2-3節
1 朗讀詩歌。
2 這兩節告訴我們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大自然要告訴我們什么?請用下面的句式回答。
是大自然的語言,它告訴我們
3 對大自然的語言。我們的祖先提煉成各種諺語,便于流傳。比如下面的兩句諺語表達的就是二、三節詩歌的意思。
白云高飛,明天日出。
螞蟻搬家,早晚要下。
[在學生理解課文后,引入天氣諺語。目的在于指導學生怎樣篩選文字里的主要信息和怎樣對這些信息進行簡潔的表達。]
(二)4-7節
1 教學步驟同二、三教學的1、2兩步。
2 第六節,要引導學生理解“年輪”的意思??捎谜n件或圖片讓學生對“年輪”有個感性的認識,然后讓學生讀讀詩歌,從中理解年輪的意思。
[“年輪”是個比較抽象的詞語,抽象詞語的教學必須把它形象化,借助直觀形象讓學生理解什么是“年輪”以及認識“年輪”的意義。]
(三)第8節
1 朗讀詩歌。
2 課堂了解學生對喜馬拉雅山知道多少,如果學生對它了解少,應作適當的介紹。要強調它是地球上最高的山脈,遠離海洋;然后介紹三葉蟲。三葉蟲是生活在6億年到2億多年前的古老節肢動物,在當時它幾乎占據了整個海洋,是古生物的一霸。到了中生代也就是距離現在6700萬年前就已經完全滅絕。我們現在能夠見到的只是它的化石。這就是三葉蟲的化石。(出示三葉蟲化石圖片)在喜馬拉雅山能看到三葉蟲的化石。意味著這里以前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3,用“________ 是大自然的語言,它告訴我們________”的句式說話。
[第八節是全詩理解的難點,學生缺乏地質的常識,因此補充相關知識就顯得特別重要。假如沒有對喜馬拉雅山遠離海洋的強調,沒有對三葉蟲滅絕年代的說明,學生是無法了解三葉蟲化石怎么會是大自然的語言。]
(四)第九節
1 朗讀詩歌。
2 “妙不可言”什么意思?怎樣才能弄懂大自然的語言?
先引導學生查字典理解詞語意思:妙,美妙,形容好得難以用文字、語言表達;再引導學生理解大自然的現象就是大自然的語言,它可以告訴人類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發生的事情,所以說它妙不可言;最后要引導學生熱愛學習、勤于探索,去發現大自然的奧秘。
四、感情朗讀
運用自讀、小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朗讀課文,直至熟讀成誦。
[理解課文內容后的朗讀,要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品味詩歌的韻味。]
五、仿寫
1 讀了課文,我們了解了大自然語言的多樣性。除了課文寫的,你還知道大自然的哪些語言?
2 我們的祖先探索大自然的語言,比如對天氣的探索,就留下了很多的諺語。
久雨冷風掃,天睛定可靠。
滿天亂飛云,雨雪下不停。
天上烏云蓋,大雨來得快。
有雨天邊亮,無雨頂上光。
喜鵲枝頭叫,出門晴天報。
蚊子咬得怪。天氣要變壞。
蚯蚓路上爬,雨水亂如麻,螻蛄唱歌,天氣晴和。
長蟲過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3 請用下面的句式仿寫。句子內容可以是上面諺語的內容。也可以是你平時的生活積累。
句式1
你看那_______,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2
___________不就像__________?大自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指導的仿寫,可以提高仿寫的質量。本環節的仿寫,有句式的指導,課文中的兩種句式都可以模仿,因而不會過于單調;有參考的內容,提供物候諺語,讓學生不致無話可寫。]
(作者單位:永春縣蓬壺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