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性課文是以樸實簡練的語言,講述某種“常識”的文體,教學中卻常被老師上成科學課,或是游離文本的“例文課”,以致迷失了語文自我。如何讓說明文教學走出弊端,回歸語文味呢?筆者以為應該在學習語言,關注課本主題內涵和表達方式等方面下功夫。
一、感悟語言。習得表達方法
說明文教學也應從語言內容人手,以讀為主。要引導學生在誦讀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悟表達方式,在品析詞句中抓住知識要點,淡化對知識、表達技巧的條分縷析。
案例1,《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片段
師:什么是“孿生兄弟”?
生:同一胎出生,雙胞胎。
師:“孿生兄弟”最顯著的特征是什么?
生:長得一模一樣,很難分辨。
師:課文為什么把火星與地球稱為“孿生兄弟”?第一自然段中有一句話揭示了答案,你能找出來嗎?
生:(讀句)“這兄弟倆長得太像了——同樣有……,同樣有……,同樣有……,同樣是……,甚至……”
師:從這句話中你有什么發現?
生: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相同之處。
生:這句話中連用了四個“同樣”,是排比句。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看看有什么感覺好嗎?
(生讀)
生:讀起來很有節奏。
生:讀起來非常有氣勢。
師:看來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真是——
生:名副其實、恰如其分、十分形象……
師:難怪人們把地球和火星稱為太陽系中的——“孿生兄弟”。誰能通過朗讀讓大家感受到它們之間極大的相似程賞,好比“孿生兄弟”。
[指名朗讀“這兄弟倆長得太像了……孿生兄弟。”突出指導“太像了”、四個“同樣”、“甚至”、“難怪”等詞的朗讀。]
師: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為什么課文把火星稱為地球的“孿生兄弟”嗎?
生:因為……所以人們把火星稱為……
生:人們之所以把火星稱為……是因為……
師:說得很好。我們再來看課題。現在你覺得課文用“孿生兄弟”這個比方來形容地球和火星之間的關系怎么樣?
生:讓我們一下子對火星有了相識感。
生:對火星的特征有了一些認識。
生:形象的比方讓課文變得生動有趣、通俗易懂。
師:火星和地球如此相似,好比一對“孿生兄弟”,科學家們也由此推測——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有水和生命存在。那么這種推測有沒有依據呢?請同學們到文本中去探究一番。
[此案例教師首先從品詞人手,緊扣“孿生兄弟”一詞,通過審題釋詞義,找讀文中相關句子,引導學生梳理出構成“孿生兄弟”的一些具體要素。其次,在讀句悟法上著力。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這兄弟倆長得太像了……”,抓四個“同樣”“甚至”“難怪”等詞的朗讀指導,從簡練樸實的句子中讀出語文味,并通過議一議來形象感受排比句的表達魅力。第三,用因果關系的句式概括語段內容,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整個教學片段,教師始終緊扣文本,重讀書感悟,輕理性分析,讓科普常識富有生命,使語言文字彰顯魅力。]
二、拓展資源,體驗文本內涵
一篇說明文所承載的“常識”,在有限的篇幅中往往留給學生諸多疑問和抽象的概念,尤其是科普類說明文。教學中適度地拓展一些課外學習資源,對豐富文本內容,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感受文本的深刻內涵,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都十分有益。
案例2《神奇的克隆》教學片段
(學生讀第6-9自然段后)
師:克隆技術是怎樣造福人類的?除書上介紹的,你還了解哪些? (小組討論交流,指派代表反饋。)
生:在農業方面,人們利用“克隆”技術培育出大量具,有抗旱、抗倒伏、抗病蟲害的優質高產品種,大大提高了糧食和桃、梅、李、杏等水果產量。我國在這方面已邁入世界最先進的行列。
生:采用非試管克隆的快繁技術,使原來培植要幾個月甚至半年的試管月季、玫瑰,可以在10-15天內就培養出來,而且適應性更強,又抗病害,更具觀賞價值。
生:我國第一只克隆牛“委委”在山東曹縣出生,可惜只活了一個小時。
生:在醫學方面,人們正是通過“克隆”技術生產出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使侏儒癥患者重新長高的生長激素和能抗多種病毒感染的干擾素等。
師:如果你擁有克隆技術,你想做些什么?
生:想克隆綠色蔬菜造福人類。想克隆一個奶奶,讓她能夠活在我的身邊……
師:所以說神奇的克隆技術是造福人類的科技成果。(引讀)人們可以根據需要——
(生朗讀第7、8節)
師:盡管克隆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目前克隆的成功率還是相當低的:綿羊多利出生之前研究人員經歷了276次失敗:70只小牛的出生則是在9000次嘗試后才獲得成功,并且其中的三分之一在幼年時就死了;馬也是在328次嘗試后才成功出生。狗的克隆實驗,也是經過數百次反復才成功。而對于某些物種,例如貓和猩猩,目前還沒有成功克隆的報道。雖然克隆技術正向人類展示它誘人的前景,但是通往成功的道路卻是艱辛的。學到這里你想說什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溝通課堂內外,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就本案例而言,由于文本展示給學生的有關“克隆知識”十分簡略,學生勢必對“克隆技術”的神奇和它如何為人類造福印象不深。如何破解這些問題?教師采取了鏈接課內外、拓展課程學習資源的方法,讓學生對“克隆技術”有了較具體鮮明的感受,激活了學生探究的興趣,拉進了與文本的距離。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誦讀語段并進行角色體驗,暢想自己利用克隆技術的美好愿景,感受科技創新帶給人類的幸福。最后,讓學生了解克隆技術發展的現狀,感受科學發展道路上的艱辛,產生探索自然的責任內驅。本片段教師從拓展課程資源人手,引領學生的情感經歷好奇、喜悅、肅穆三個層次,給樸實的文本注入豐富的情感內涵。讓說明文教學課堂活起來。]
三、遷移讀寫。抒發胸中真意
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升華。教學中,我們可以從說明文的表達方法上、內容留白處,還可以從情感認識方面不拘一格地進行作文訓練。
案例3《秦兵馬俑》教學片段
(在學生探究文本之后)
師:佇立于秦俑坑前,你仿佛看到、聽到、想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將軍一聲令下,戰士們一個個向敵人殺去,敵人死的死、傷的傷。
生:我仿佛看到那些兵馬俑都活了,他們手拿寶劍,翻身躍上馬背,喊著:“沖啊——”有的戰士還在后面不停地敲著戰鼓。
生:我覺得我們古代勞動人民實在是太了不起了,塑造了這么多栩栩如生的兵馬俑。
生:站在秦俑坑前,我想到了兩句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師:是啊。秦始皇整整花了十年時間才一統天下,真是萬里長征啊。
師:秦兵馬俑以氣勢磅礴的陣容,曠世絕倫的藝術群雕造型,成為華夏文明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你此刻內心深處一定有許多感動,請你動筆寫一寫你的想象,可以贊美古代的刨造者,可以為兵馬俑設計名片、寫廣告詞。
生:秦兵馬俑,個性鮮明,惟妙惟肖,走近它們,仿佛置身遠古的沙場。它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的才智,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師:真不錯,還有誰也愿意來讀讀你的心里話?
[語言實踐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更高層次的目標。“情動而辭發”是寫的最佳時機。本案例教師摒棄了在具體語段上由讀導寫的做法,而是以點燃學生的情智為基點,促其自主地從文本中尋找練筆的最佳切入點,如描寫兵馬俑的形態,由觀兵馬俑展開想象等,讓學生從文本出發,打開視野,把自己看到、聽到、想到的說出來,然后從“設計名片、寫廣告詞”等方面有選擇、有重點地寫一兩段話,使讀和寫有機地結合起來。]
(作者單位:福安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