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離不開聽說讀寫的訓練,特別是科普知識的課文,利用文中的科技知識培養(yǎng)小學生的現代科技意識,這是有必要的,但不能把這類課文上成自然常識課、人文地理課、社會科學課等。因為語文課的課文憑借字、詞、句、段、篇來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能力,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其中的科學知識只是為學生探索科學的奧秘埋下欲望的種子。科普課文的教學不能喪失語文課的本質特點,淡化了語文學科的特性。
《奇異的激光》是北師大版下的一篇說明文。在教學中,不少教師都把視點落在文章所介紹的知識本身。較少涉及文章如何謀篇布局、如何正確使用語言等方面。語文是一門關于語言的學科,學生的聽、說、讀、寫是語文課程之“本”,在任何情況下,語文教師都不能忘記。教師在執(zhí)教《奇異的激光》時,投射出的濃郁的語文味值得我們品味。
片段一:整體感知,把握文章基點
師:看到《奇異的激光》這個題目,你想問什么?想知道什么?
生:什么是激光?
生:激光為什么是奇異的?
生:激光有什么用途?
師:剛才大家所說的,正好是這篇文章要告訴我們的內容,等我們學完這篇文章后,這些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在朗讀時,老師有兩個要求:第一,遇到生字時,請采用以往認字方法學習;第二,帶著剛才提的問題,尋找答案。相信你們行!
(學生讀書、匯報。當學生回答到第一段時,教師指導:你們發(fā)現了沒有,下面的內容都是圍繞著第一段來說的。第一段對全文起著總起作用。)
學生在交流時,教師隨著學生的回答概括出激光為什么是奇異的——“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準的Kk\"。
師:現在我們朗讀最后一段,看看它對全文起的是什么作用呢?
生:這是總結。
師:由此可見,我們文章的結構是——總分總,根據這樣,我們來給課文分分段。
(學生把課文分成三段。)
師:文章的內容大概了解了,文章的結構清楚了,下面我們一起深入細致地走進奇異的激光世界去。
師:請你在“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準的尺”這三部分中選擇最感興趣的內容用自己最喜歡的學習方式讀書學習,可以邊讀邊畫出相關語句,可以將感受和體會寫在句旁。
(學生自學,讀讀、劃劃、寫寫。)
[學習語文要讓學生順利地進入文本閱讀層面,只有讀得進,學生才能親近文本,接納文本語言,喚醒他們的言語覺悟,對文本所表達的言語內容通過自求得知。因此,語文學習要經歷一個自主建構的過程,留足讓學生自由觸摸文本的時間,在閱讀的實踐過程中,借助原有的閱讀經驗,形成個性化的認知。]
片段二:探究感悟,了解說明方法
(老師指名學生交流最感興趣的一部分內容。有一位學生說對激光是“最亮的光”感興趣,老師用課件出示相關段落。)
師:你覺得這部分哪些地方寫得不錯。請讀一讀。
(學生讀詞句,教師隨機引導學生將說明方法提取出來,并板書、小結。)
生:“最亮時,它比太陽還要亮100億倍呢!”
師:100億倍,你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那強光具有殺傷力。
生:想到平時在家點上浴霸,那光線就夠刺眼了,比太陽亮100億倍是多強的亮度啊!
生:醫(yī)院現在將激光廣泛地用在醫(yī)療上,比太陽亮100億倍的光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激化人體內的息肉、顆粒等,還可用來手術,真是太神奇了!
師:這位同學還能結合生活,想到最亮時,比太陽還要亮100億倍的激光的作用,很博學。這就是文中運用列數字進行說明的好處,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激光。我們再來把這句話讀一讀。
(學生齊讀)
師:我們繼續(xù)交流哪些地方寫得不錯。
生:我覺得運用打比方來說明激光的亮度,這個方法不錯。
生:我認為后面這個句子用打比方主要是比較激光和電燈、太陽亮的程度不同。
師:對了,這段話還運用了打比方、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進一步說明激光是“最亮的光”。請你們一起把這個句子讀一讀。
(生讀)
師:結合你的生活體驗,當你用眼睛看太陽,你會有什么感覺?
生:很刺眼。
生:看一會兒,會覺得眼花。
生:看久一些,再看別的東西,眼睛很模糊,會晃眼,看不清。
師:課文中那個詞語最能說明你們這種感受?
生:“目眩”。
(隨機讓學生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
師:看太陽都會“目眩”,激光比太陽還要亮100億倍,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交流體會,指名試讀這段話,)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 “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特點,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說明文的教學不僅僅要使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所了解,更主要的是通過對文本內容的學習,明白課文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說明介紹的。這位教師巧妙地將說明方法的學習融入語言文字中。教學中將一個抽象的數字,通過比較、談感受變成了具體形象的畫面,學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它的表達作用。教師讓學生鉆到課文里,結合語境感悟、品味、揣摩、積累語言,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語言的妙處,逐步學會用所學知識來表情達意的技巧。這個教學片段,再度引發(fā)我們對語文教學的思考:要“固本正源”,彰顯“語文”本性。
一、語文教學要有個性,但不能忘記共性
語文教師的教學應在靈活學習別人經驗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但是必須把握語文課的共性,就是要突出語文教學的本體——語言,教師要在指導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遵循“感受一領悟一積累一運用”的途徑,在聽說讀寫中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二、語文教學要有特色,但不能忽略本色
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質疑問難和獨特體驗中發(fā)現學生在知識、情感和心理上不斷生成的需要。及時對學生解讀文本的有關信息進行加工和重組。以便對自己預設的教學作出富有創(chuàng)意的調整,這個調整就是教師積極的藝術的指導,也只有這樣的指導,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語文課堂獲得更多有意義的生成,形成有特色的語文教學。
語文是一門關于語言文字的學科,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系列活動都應該具備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教學最根本的任務就在于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達到聽、說、讀、寫,“自己能讀書,不待老師教”。這就是學習語文之“本”。只有“固本正源”防異化,語文課程的理念才能真正彰顯出來。]
(作者單位:晉江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