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數學教研活動中,大家提到了一個關于現在孩子們的計算能力問題。恰好筆者也聽了一些低年級的計算課,覺得這里面確實值得研究。提高一年級孩子的計算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助于樹立學生認真、細致、耐心、不畏困難的品質。因此,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對教師和學生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然而在小學一年級階段,孩子們計算錯誤率高同樣也是每個低年級數學教師感到困惑的問題,每當遇到學生計算又出錯了,我們也總是一味地批評學生:“你太粗心了!”造成學生計算錯誤的原因有很多。我們通過對一些案例的分析,試圖找到在計算的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形成一些具有促進“力”的對策。
[課堂實錄]蘇教版一年級下冊“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減法”中的一個教學片段:
1 先讓學生通過具體感知來學習計算方法。
師出示46,問:46是怎樣組成的?請你們用學具擺出來。
生擺出4個十和6個一的小棒卡片,并且敘述:46是由4個十和6個一組成的。
師出示46-3,問:3應該從哪張卡片里去掉?
(指名一個學生)生用手遮去3張一根小棒的卡片。
師:還剩幾?
生:43。
師:那么46-5呢?
學生仍通過擺小棒卡片說出結果是41。
教師再出示46-4-?學生很快在小棒圖上進行了遮蓋并回答42。
2 通過建立表象,讓學生學會計算方法。
師出示58及小棒圖,問:這是幾?是怎樣組成的?
師出示58-4,問:同學們腦子里是怎樣想的?
生:54
師出示58-6,問:想得出嗎?想不出,再用學具擺一擺。
生:52。
師出示58-3,問:蓋掉幾根?
生:蓋掉3根,是55。
師:再拿出表示38的小棒卡片,看卡片想一想38-4=?
生:34。
師:38-6呢?
生:32。
師:38-2呢?
生:36。
(連續的指名回答導致課堂的氣氛出現短暫的沉悶)
3 進行概括,抽象出計算方法。(這時有部分學生已經注意力不集中了)
師出示“48-7”,問:48-7等于幾?
生:41。
師:你是怎樣想出來的?
生:48根小棒,遮掉7根,還有41根。
師:那么,如果沒有圖的幫忙,你有沒有其他好方法算出“48-7=41”呢?
生:先算8-7=1,4沒有減就把它拖下來。
師:再算40+1=41。
生:先算8-7=1,再算40+1=41。
師:48-2會嗎?
生:先算8-2=6,再算4+6,不40+6=46。
[課后檢測]在課堂結束之后兩個小時,對這個班的孩子進行了抽樣測評,16個孩子做了10道測評題,全部正確的為11人,還不到70%,第二天繼續跟蹤測評,全部正確的達到75%,有3個孩子兩次測評中都出現了錯誤。于是,我們對這三個孩子在計算過程中的思維動向進行現場觀察:
生,借助小棒圖可以完成計算過程,只是速度較慢,在規定時間里面,沒有完成全部的題目。
生:可以進行獨立的計算并且在規定時間完成,無需借助圖形,但在幾道題目上出現了錯誤,有數字抄錄的錯誤,也有符號的不同。
生:注意力不集中,不斷地擦題目,在規定時間內,只完成了一半。
接下來進行語言交流發現這幾個孩子對于計算的過程敘述存在一些問題,于是我們回到課堂實錄中查找可能存在的原因,應該說,整個課堂過程沒有大的問題,但對于學生個體的注意力關注、記憶能力、計算習慣、語言表述似乎重視得不夠,這里指的是所有個體,而不是極個別和老師答問的學生,這一點常常被我們忽視,也是導致現在計算問題突出的原因之一,往往計算能力相對薄弱的后三分之一學生得不到有效的語言訓練,導致他們的抽象思維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加上計算習慣的缺失,其結果不容樂觀。
[策略應對]
針對抽樣調查看到的情況,我們在一年級計算教學的互動環節過程里應注重以下幾個“力”:
一、注重直觀,關注計算中的“注意力”
低年級學生尤其是一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因此,教學時要特別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事物的感知來理解算理,單純的符號形式很容易讓孩子們注意力分散。恰當地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無疑為突出重點、分散難點起到積極的作用,圖畫、情景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構成學生最佳的注意狀態。例如:講解習題“樹上有18只小鳥,飛走了一些,還剩下12只,飛走了多少只?”,可以先出示情景畫面,讓學生結合數清小鳥的只數。再出示有12只小鳥的情景圖。組織學生討論飛走的小鳥是從哪一部分飛走的?觀察后得出飛走的鳥兒原本是18只小鳥中的。將飛走的與剩下的合在一起便是18只,求飛走多少只就是求從18只里飛走后剩下12只,學生列出算式:18-12=6(只)。在這個過程里,因為有了直觀情景的支撐,孩子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一起,并且通過互相的敘述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效果非常好。
二、加強訓練。強調計算中的“記憶力”
一年級的孩子在計算時經常出現看錯或抄錯數與符號的現象,在計算時,有的學生把減法也當作加法等記憶錯誤,在那三個錯題的孩子中,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問題存在,這或許和低年級學生的有意注意力時間短暫有很大關系。因此,我們提出的建議是每日的數學課堂必須安排2-3分鐘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讀數記數的訓練,這種練習不要求學生算出答案,只要學生能把算式很快的復述一遍即可。練習如:34-16=,65+23=,15+29=,85+5=。學生在做這個練習時心理沒有負擔,不用擔心計算的錯誤問題,只要細心記憶就可以了,興趣很濃。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學生的看錯或抄錯數與符號的現象大大降低。
同時,我們在這里加強了口算的訓練,持之以恒地加強口算訓練是提高口算能力的關鍵。每天用5分鐘左右時間根據教學內容。穿插學生易混淆的口算練習,如48+8,48+10,56-6。56-16等,通過訓練使學生形成熟練的口算技能技巧,達到合理、正確、迅速、靈活的口算目的。
三、培養習慣,形成計算中的“保障力”
在案例中孩子出現的計算錯誤中,也有一些學生是因為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導致的錯誤。包括讀題的習慣、書寫的習慣、檢查的習慣等,因此在一年級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防止計算錯誤,提高計算正確率的重要途徑。首先教育學生做題時要認真審題,做到一看、二想、三寫,仔細核對。其次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檢查作業的習慣,同時教給學生檢驗的方法。學生養成檢查、演算和估算的習慣,是防止錯誤的重要措施。最后要求學生書寫規范整齊,計算合理。
從一年級開始形成好的計算習慣,猶如給孩子的計算提供了強大的“保障力”。對他們后續的數學學習提供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四、尊重差異。追求計算中的“發展力”
當然,一年級學生由于個體心理成熟的早晚與經驗積累的多少各不相同。在家庭成長環境、社會背景等多方面的影響,他們思維特征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在教學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從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施以正確而良好的教育,使每一個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都得到最好的發展。以案例中的三個孩子為例,他們在各自的注意力、學習習慣、計算方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不足之處,應該因勢利導,加以針對性指導,效果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為了培養每個學生的語言評判能力,我們強調在一年級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出這樣幾種句式“如果我來回答,我怎么說?”“我有什么補充或糾正。”“老師我有一個問題想問”等,并且把語言表述的機會普及到每一個孩子,倡導同桌互說,小組交流。班級發言的機會盡量給那些相對薄弱的學生,讓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獲得成功的體驗,每個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提高是必然的。
通過以上幾個“力”的共同作用,學生的計算能力大大提高。由于克服了計算障礙,孩子們的自信心也加強了,都能在自信中快樂的學習。
(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市南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