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對低年級計算教學的要求不僅是為進一步學習打好知識技能的基礎,還要讓學生感悟數學,經歷數學思考和問題解決。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低年級計算教學過程要落實好三個方面的引導。以下通過筆者在“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這個單元教學實踐中的探索,與同行探討這方面的體會。
一、借助情境,引導學生感悟數學內涵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計算教學要結合具體情境,就是要讓學生在熟悉的實際情境中體會數和運算的價值與意義,理解算理。也只有在情境中,才會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
[教學片段一]
一年級上冊教材安排學生在認識1-5的數之后學習加法的意義。
師:同學們家中有哪些家庭成員?家庭中一共有幾個人?
生:我家里有爸爸、媽媽和我。
生:我的家里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
生:我家里有外婆、媽媽和我,爸爸在外地工作。
師:你的家里一共有幾個人,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生:我會數數,數一數就知道了。
生:我家里有2個大人,1個小孩就是我,一共有3個人。
生:我家里有3個女的——奶奶、媽媽和我,2個男的——爸爸和爺爺,我家有5個人。
師:這些方法都能很快地知道家里一共有幾個人。像這位同學這樣,把家里的人分成大人和小孩,把大人和小孩的人數合并起來。我們就可以用加法來計算(板書2+1)。像那
一位同學這樣,把女的和男的人數合并起來,也可以用加法來計算(板書3+2)。
師:請同學們把自己家里的人員情況,寫成加法算式來表示。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從生活情境的現象進行數學的抽象活動,經歷從具體事物抽象出數的過程——認識到可以把家庭成員分為幾個大人和幾個兒童,或分為幾個男的和幾個女的,分別用不同的數來表示。在這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家中一共有幾個人”,也就是“把兩個數合并起來”,可以用加法計算。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家庭的情況,寫出相應的算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從生活原型構建數學模型并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體會到怎樣對生活信息進行加工、轉換,感悟其中的數學內涵。
二、借助操作,引導學生經歷數學思考
觀察和操作是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基本方式。學生掌握數與計算的過程也是學生逐步形成抽象思維的過程,而通過操作讓學生獲得最直接、最深刻的感性體驗則是抽象的重要基礎。因此,在低年級計算教學中我們應高度重視引導學生對實物、模型、圖畫進行深入觀察和運用學具進行拼擺活動,以此豐富學生關于數的概念和計算的表象,讓他們在豐富的實際背景中更好地理解計算的方法。除了上述目的,低年級計算教學還要關注引導學生經歷“數學思考”,包括在運用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簡單現象以及對運算結果進行估計的過程中發展數感,在觀察、操作活動中能提出一些簡單的猜想,發現知識之間的規律性的聯系,實現學習的遷移等。
如:數的組成分解是學生學習加、減法的基礎,這部分知識的教學離不開學具操作的引領。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教學片段二]
教學4的組成。
活動:學生擺紅花(也可以用其他學具代替)。
師:把4朵紅花分成兩堆,有幾種分法?你能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擺一擺嗎?說給同桌聽。
生:我把4朵花分成左邊有1朵,右邊有3朵。
生:我把4朵花分成左邊有2朵,右邊有2朵。
生:我把4朵花分成左邊有3朵,右邊有1朵。
教師在學生反饋后,進行歸納總結(結合黑板演示示范):4朵紅花,移出1朵放在右邊,說明3和1組成4;接著再往右邊移1朵,說明2和2組成4;然后再向右邊移一朵,說明1和3組成4。寫出分析式,并引導學生比較,理解“3和1組成4”與“1和3組成4”的分法是一樣的。在4的組成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按一定的順序擺出5的組成分解。學生擺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能按照順序不遺漏、不重復地把每一種組成分解寫下來。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掌握了“總量不變,移多補少”的策略。
在學習6-10的組成分解時。大部分學生能完整、有序地把數的組成分解說出來,有的學生甚至不用學具操作也能準確地說出6-10的組成和分解,對促進學生口算能力的提高是大有幫助的。
在教學中,教具演示和學具操作不是目的,不是形式,是幫助學生發現數字關系的有效途徑。學具操作要引導學生邊動手邊思考,發現規律,建立表象模型,以后逐步脫離實際的學具操作。進行想象操作,使操作逐漸內化為數學思考,培養學生遷移學習的能力。
三、借助交流。引導學生進行算法優化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鼓勵“算法多樣化”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提倡算法多樣化是指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個性需求,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讓每一個學生一定要掌握多種方法。在鼓勵算法多樣化的同時,教師完全有權利和義務重點突出自己認為最有效最好的方法,也就是還要引導學生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和選擇,最終掌握優化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既鼓勵學生探究、創新,又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目的。
如:“填未知加數”的教學,我是這樣處理的:
[教學片段三]
(1)先出示插圖,讓學生觀察插圖,理解題意“盒子里能放10枝筆,已經放了7枝,還要放幾枝才能裝滿?”
師:想一想,7+()=10,括號里會是什么數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盒子里有3個空格,能很快猜到括號里填3。
生:我想7和3組成10,所以7+(3)=10。
生:我想10-7=3,所以7+(3)=10。
師(板書展示學生的3種想法):這三種方法都能算出括號里應填3。你覺得哪一種方法比較快,比較好用?
大部分學生:看圖的方法比較快。
部分學生:想數的組成比較快。
師:在這道題目中,給我們畫出了圖表示算式的意思,只要看圖數空格就能很快算出括號里的數。如果沒有幫我們畫出圖。你會用什么方法來想?
生:用7和3組成10來想。
師:對。老師也經常用數的組成這種方法來思考這樣的問題,你真是個不錯的小老師。
(2)猜一猜游戲:老師拿出一個信封,告訴學生里面有10個磁扣。拿出其中的4個貼在黑板上,其余的都裝在信封中,把信封也貼在黑板上。猜一猜,信封里有幾個磁扣?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這個游戲中,學生看不見信封中的磁扣個數,就不能采用直觀數數的方法,許多學生就運用了10可以分成4和6的想法來完成,也有部分計算能力較好的學生運用了10-4=6的策略來思考完成。
“填未知加數”是本單元學習的難點。教學中,學生從最初比較喜歡借助插圖直接數的方法得出未知數,到游戲中能自覺運用數的組成分解或運用減法來計算出未知數的方法,反映了從算法多樣化到優化的算法的形成需要教師給予恰當的引導。教學中,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經驗不同,在學習反饋中會出現不同學生的多種算法,目的是讓全體學生對各種思考方法都有所了解,但不要求學生都要掌握。教師在展示多種算法后,要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可以把自己作為與學生同樣的學習參與者,有意識地對學生思維策略和思想方法進行優化指導,突出最有效的方法。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隨著知識應用的需要,會逐步接受優化的算法,提高計算能力。
計算是低年級數學學習的主要內容,計算教學既要讓學生形成一定的計算技能,又要引導學生體驗計算的意義,經歷算法的探索、比較,經歷數學思考,以充分體現新理念下計算教學的教育價值。
(作者單位:福州市臺江第四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