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種詩化的語文教學嘗試。在這種詩化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及交流與表達的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全面提高。
一、引導編擬,整體把握。感悟內(nèi)蘊
由于高年級課文較“長”,學生在初步感知時,不容易把準內(nèi)容,突入中心;在理解內(nèi)容時,缺乏準度;在總結(jié)提高時,缺乏全面,主題得不到揭示和升華。針對這一特點,我們在教學中,采用編擬詩文的方式。即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預習、思考、篩選,找出文中的重點詞語,抓住文中的關(guān)鍵句子,編出貼切詩歌,讓學生歷練感悟、理解、概括、積累和應用的語文實踐過程,從而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具體操作如下:
1 教師示范編。教師在教學某篇課文前。反復誦讀課文,吃透精髓,然后根據(jù)課文主要內(nèi)容和思想內(nèi)容編擬出一首五言律詩或七言律詩,讓學生熟讀,以體會全文主旨。如第十二冊第二課《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可編成如下課文詩:“河上纖夫互攙摟,穿著破爛像豬狗。領(lǐng)頭纖夫是老頭,眼睛漠然身佝僂。右邊走著高個兒,沒精打采銜煙斗。少年士兵也拉纖,無可奈何朝前走。”
2 師生共同編。剛開始學習編詩。學生還不能獨立完成,這時需要老師扶一把,讓學生和老師一起編詩。編擬中,一是向?qū)W生講解詩歌的基本特點,如五律詩共有八句,每句五字,七律詩共有八句,每句七字,二、四、六、八句最后一字要求押韻(即韻尾基本相同)。如第十一冊第十二課《鳥的天堂》我們和學生一起改編成這樣的詩歌: “岸邊一棵樹。枝干不可數(shù)。生命力旺盛,綠葉一簇簇。樹上鳥兒多,應接都亂目。鳥聲伴鳥影,美麗南國樹。”二是要求學生在編擬中盡量多用原文中的原詞原句,使所編詩歌成為原文的高度濃縮。如第十冊第二課《趵突泉》可編成詩歌:“趵突泉水名氣好,游客如云真不少。三個水柱冒冒冒,冒出水面半米高。晶瑩活潑不疲倦,神秘境界夢縈繞。池邊泉眼冒氣泡,五光十色賽珠寶。”其中的“水柱”“冒冒冒”“半米高”“神秘境界”“五光十色”等都是原文詞語。
3 學生自主編。當學生了解了詩歌的一般特點、掌握了編擬課文詩的基本要領(lǐng)后,最終要大膽放手引導學生或小組編,或同桌編,或個人嘗試編詩,讓學生始終處于“主人”地位,主動地編詩學習。對語文程度較低的學生可放寬政策,每句三字、四字、六字也行,只要符合文意,有時編成的詩歌少幾句或多幾句也無妨,只要主要內(nèi)容反映清楚就行。如第十二冊第一課《馬踏飛燕》,有的學生編成四字詩:“藝術(shù)珍品,馬踏飛燕,名聞天下。舉世少見。銅制駿馬,體形勻稱,鬃毛整齊,膘肥身健。頭頸收縮,尾巴后揚,快走如飛,雄姿展現(xiàn)。造型優(yōu)美,構(gòu)思新奇,東漢人民,卓越奉獻。”也有的學生編成七字詩: “藝術(shù)珍品馬踏燕。名聞天下真少見。銅制駿馬體勻稱,鬃毛整齊肥又健。頭頸收縮尾后揚,快走如飛雄姿現(xiàn)。新奇造型誰構(gòu)想?東漢人民來奉獻。”
此外,編擬詩文應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在指導編擬詩歌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課前:讓學生在預習時。未讀課文先讀詩,幫助學生盡快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吃準課文中心,抓住課文精髓。
課中:在逐段學習課文內(nèi)容時,邊學邊編詩,課文學完,詩歌編成,使學生一節(jié)課所學的眾多內(nèi)容,凝煉成一首言簡意賅的優(yōu)美詩歌,達到文詩相映,讓學生在美好的詩境中輕松學文。
課后:當學生學完一篇長課文,知識點多,知識零亂不系統(tǒng)時。教師利用總結(jié)談話時間,師生共同編出簡言的詩歌,讓學生齊讀詩歌,深悟內(nèi)蘊,深層次地理解主文,從而揭示文章主題,并使主題得以升華。如第十一冊第九課《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學習了邱少云在烈火中的不凡表現(xiàn)后,出現(xiàn)“中午敵人打起炮,排排炮彈身邊爆。火苗呼呼蔓延開,烈火熊熊把身包。千斤巨石趴地上,咬緊牙關(guān)任火燒。戰(zhàn)斗英雄邱少云,美名千古傳中朝。”
二、化句成詩,誦讀詩句,抒發(fā)情感
運用詩化的朗讀方式,能促使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主動理解和體驗,獲得真切感受,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如教學人教版第八冊《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指導學生研讀品味“傾訴與懷念”這部分內(nèi)容時,教師為了引導學生感悟作者喪父之痛和對世界和平的強烈渴望,在指導朗讀時,結(jié)合多媒體把課文內(nèi)容做了格式的改變,用了詩化的方法,在凄婉、深沉的樂曲聲中,下面的字一行一行地出現(xiàn):
我們?nèi)缂s捧著鮮花,
接到的卻是爸爸——
那覆蓋著國旗的遺體。
鮮血染紅了他的征表,
腕上的手表,
浸滿了凝固的鮮血。
爸爸的嘴張著——
仿佛在呼喚著什么。
啊!
我聽見了,
他呼喚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媽媽聽見了,
他呼喚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在場的叔叔,阿姨聽見了,
他呼喚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全世界聽見了,
他呼喚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學生在這樣的詩化格式下,隨著音樂的伴奏,全身心進入意境,用心靈、用情感去擁抱、感悟語言的蘊涵。教師靠著準確的把握和精妙的表達,在有感情的朗讀中,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凄婉的世界里。趁著學生的情感被喚醒和激活之際,教師又帶著他們盡情地讀了一遍又一遍。聲情并茂、聯(lián)想翩翩的誦讀,使教學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情感的強烈沖擊,實現(xiàn)了教師、文本、學生之間的精神統(tǒng)一,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
接著,教師又換了一種形式,把課文轉(zhuǎn)換成豎排的長短句,隨著音樂,一列一列地出現(xiàn),教師鼓勵學生用心朗讀。
學生對這部分課文內(nèi)容的朗讀在這一刻得到升華。教師把文字建立在心靈對情感體驗的關(guān)注上,情致委婉。在平緩低沉的音樂伴奏下,學生自然就隨著情境朗讀了下來,充分展現(xiàn)了學生對文章的感悟、體驗。這是一種用詩的語言來指導朗讀的好方法,這是閱讀過程中一次意象的再創(chuàng)造。
三、模仿編詩,加強實踐。培養(yǎng)能力
兒童詩切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適合他們閱讀、吟誦。開展詩教學,讓兒童詩走進課堂,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多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的詩化教學,讓學生多接觸詩、賞讀詩、再有意識地指導讀一些課外詩歌并適當加以引導,學生是不難寫出好詩文的。因此,我們認為應當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模仿編寫詩文。如有位老師在教學《秋天的圖畫》(人教版第三冊)這篇課文時,讓學生模仿課文第二句的形式,寫一寫有關(guān)描寫秋天特征的詩句,學生興致很高,照樣就開始說了起來。如有位同學寫了《秋天來了》:秋天來了/秋天來了/紫紅的葡萄掛在樹上/橘樹掛起圓圓的小球/蘋果露出美麗的笑容。另外有的課文本身寫得很優(yōu)美。有濃郁的詩意,老師要因勢利導,深入挖掘,觸動學生的靈感。如教學《小鎮(zhèn)的早晨》第一自然段,“城市的早晨,是汽車短促的喇叭聲驚醒的;蠶鄉(xiāng)小鎮(zhèn),四周河道縱橫,它的早晨是木船悠閑的搖櫓聲喚醒的。”啟發(fā)學生思考:你的早晨是怎樣醒來的?同學就寫了這樣一道題為《早晨》的詩:“我們早晨/是外婆慈愛的叫聲/喚醒的/大街的早晨/是我們上學的腳步聲/踩醒的/校園的早晨/是我們瑯瑯的讀書聲/吵醒的。”
大量的實踐證明,只要老師做有心人,引導點撥得法,孩子就能寫出好詩。
(作者單位:連城縣實驗小學責任編輯:胡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