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可以說就是由大大小小幾十個“場面”銜接而成的四十分鐘的一個場景。這個場景有“起”、有“承”、有“轉”、有“合”,要使這個場景演繹得精彩紛呈,那么“場景”中的主體人物——學生就必須身入其境,在文本中快意恩仇。那么,如何讓學生人情入境呢?我認為最關鍵就是要精心營造學生所處的“情場”,即學生學習過程中情感的棲息地,并精心運作,讓“情場”成為一個巨大的“磁場”,牢牢地吸住學生的情感,牢牢地吸住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專注。
“情場”的營運不是一件籠統的事,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操作模式。得因時、因地、因人、因事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操作。就我個人的體會,具體來說,我認為語文課堂中的“情場”運作可分為“理性情場”的運作和“感性情場”的運作。
一、“理性情場”的營運
“理”。智也,“理性情場”是一種特定的理性設置的情境。它體現的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并試圖以某種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而這種呈現方式是致力于將文本與孩子的精神世界、與現實生活或者與他們感興趣的典故、風土人情相連接,喚醒學生學習的“觸發點”“共振點”“興奮點”,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產生感悟。因此,“理性情場”具有整體性。
從心理學角度看,“理性情場”的設置,跨越了文本,給學生一個不太“正統”的目標。而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就是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一般來說,“理性情場”體現在課堂教學中的導題、環節過度、小結上,通過教師的言語闡述,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
1 “理性情場”來自對語文教師的親近。“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針對這點,我們老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切記在上課時不要因一點小事而大怒,傷了學生的自尊,影響了師生之間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要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老師是重視、關注自己的。其次,教師要保持一顆“童心”,要從學生視角出發看待問題,解決問題,以同齡人的思維與他們溝通交流,讓他們覺得你是值得信賴的大朋友。第三,教師要做好榜樣,除了在為人處世方面,知識儲備方面也得豐富,讓學生對你信服。
2 “理性情場”來自對語言文化的追尋。小學是學生知識的原始積累階段,是為以后的生活打基礎。“理性情場”的運作可從語言文化這方面人手,時刻為學生學習母語創造條件,提供機會,讓學生全身心浸潤在有深刻的中國印記的普通話、方塊文字中去透析文本。例如我在教學《泉水》時這樣導入:人們都說“黑土是墨,白水為泉”,這我就有點不明白了。黑色土是墨有點道理,可為什么說白水為泉呢?水又不是白色的!從這個問題切入,學生自然會去思考“泉”的構字原由以及“泉”字中白的涵義,明白了泉水的特點即干凈、透明。很自然地將學生帶人到《泉水》課文的學習中,激發了興趣,同時又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魅力。我們還可以從其他文化知識人手與文本相交融,找到兩個文化知識的相關點給學生一個特定的知識境界進入教學。
3 “理性情場”來自對游戲活動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也如此,當學生對一堂課充滿強烈的興趣和渴望,那么,他勢必以飽滿的情緒去領悟、探究文本。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我們可將文本教學以游戲的方式呈現或者把游戲帶人課堂。
(1)對對子。對子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語感與豐富的文化內涵,學生從一年級就開始接觸對子了,我們可以把這種形式引入教學。例如《畫家和牧童》的教學,因課題直接體現兩個身份懸殊的人物,他們因為一張畫聯系起來。教學中,我先和學生一起分析畫家戴嵩的人物形象,讓學生讀文后用一個詞形容并依據文中旬段說理由,根據學生的發言梳理出戴嵩的人物特征。緊接著我出了一上聯“鼎鼎大名風流還看大畫家”,讓學生自學課文,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來對出下聯。學生在匯報交流中有的說“默默無聞勇敢還看小牧童”,還有的說“默默無聞高尚還是小牧童”等。最后,師生共同定出“默默無聞高尚必屬小牧童”的下聯。值得一提的是,學生還提出要橫批,最后有一學生出了個“能者為師”完成了這副對聯。
(2)講故事比賽。學生都愛聽故事,也愛講故事,對一些情節性較強的課文可以用講故事比賽的形式來刺激學生好勝心。例如《小鴨》、《從現在開始》等課文,我們可讓學生先熟悉故事即把課文讀通讀順后再理解課文,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講故事,要求聲情并茂。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即經歷了一次吸收、吐納的程序,完成了一個“感悟語言一積累語言一創造語言”的訓練過程。
(3)畫插圖。新課標有一個搶眼的詞:整合。除了文本的整合外,也注重學科之間的整合,這無疑是語文教學的一劑催化劑,使語文課堂充滿了魅力。畫畫是孩子從幼兒園就接觸的一項技能,他們對畫畫有濃厚的興趣和一定的基礎。將畫畫融合進語文課堂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直接感受觀,降低了學生對文本的抽象性理解的難度。例如,教學《蜜蜂引路》時,我們在教學第三段時便可以引導學生畫出列寧尋找養蜂人的家的路線圖,有展示的時候請他們說出自己畫畫的根據。古詩《宿新市徐公店》也可以這樣進行教學。
(4)編兒歌。兒歌(詩歌)是兒童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形式。針對學生的這種喜好,我們可采用為文本編寫兒歌的方式學習課文。例如在教學《司馬光》這課時,我先讓學生背兒歌,然后讓學生編兒歌,學生在前面背兒歌的刺激對編兒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樣更認真地去研究文本,深入體會文本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了兒歌的創作:遇事不慌司馬光,砸缸去水救兒郎。智勇雙全惜生命,古至今來美名揚。
另外,還有闖關、故事連接方式。“理性情場”的運作,是對教師的智慧提出挑戰,它要求教師對教材要有較強的解析能力,教師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尋找最恰當的呈現方式,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
二、“感性情場”的運作
“感性情場”的運作方式一般有角色換位、親歷體驗、情景再現等。
1 角色換位
“換位”的另一種闡述方式就是“將心比心”。如果說硬要給它設定一個模式那便是“如果我是……我會……”,給學生一個假定的思維,把自己當成文本的人物,設身處地去想,在文本蘊含的精神世界中走一遭。這樣,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會更加深入,進而對文本的精神內核更透徹地體悟。例如在教學《淺水洼的小魚》時,我讓學生先感受了小魚的痛苦后再問:“如果你是這個小男孩,你會怎么做呢? “讓學生去辨析、去思考、去抉擇,在經歷了一次思維的撞擊后受到了教育。
2 親歷體驗
(1)回味生活。語文教學更離不開生活,生活中無時無處不存在語文教學。教學的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2)現場模擬。有些事情學生沒有經歷過,沒有經驗和體會。我們可以就文本內容在課堂上進行現場模擬,讓學生親自經歷一番。比如在教《看電視》時,文本中小朋友看球賽時的語言“快射門!”的朗讀指導,我在教學中用板畫的形式模擬了這個精彩的瞬間,并配上解說詞,當我解說到“中國隊員飛起一腳,準備射門,這時,后面一名日本隊員沖了上來試圖阻止”時,學生坐在座位上儼然就是一個個小球迷,忍不住喊起來:“快射門!,'那語氣又急又切,不用我指導了,學生已從模擬的現場中感受到了那份緊張著急的心情。
3 情景再現
(1)感情范讀。教師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對學生的內心體驗,情感誘發有直接影響作用。教師聲情并茂、激情四溢的誦讀能深深地感染學生,撥動孩子們的心弦。如在教學《一株紫丁香》時,文本與我們的生活非常貼近,抒發的是師愛生,生愛師的情意。在上課時,當我深情地范讀課文后,我發現孩子們也都進入了亦真亦幻的境界,他們紛紛舉手訴說著自己的感受:“老師,我聽了很感動”“老師,我也想在你窗前栽一株紫丁香”……那一刻,我也感動起來,為孩子們的天真、可愛。在而后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們表現非常出色。
(2)媒體演示。課堂上,學生對用抽象語言(漢字)組成的文本意象領悟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必要時。可用媒體演示課件出現,讓學生用視聽的直覺感官去感知他們,學生在視覺聽覺的刺激下很容易走人文本的情境中受到感染。
總之,“理性情場”和“感性情場”不是單一存在的,他們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整個情場運作中的不同側面。是整體和細節的體現,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只重視“理性情場”的運作,忽視“感性情場”,那么整個課堂將呈現出粗枝大葉的一種局面,顯得不夠精細、扎實;而如果只重視“感性情場”的運作,無謂“理性情場”,我們就只能看到一些精彩的碎片,缺乏完整性。在語文課堂上只有二者并重,我們看到的課堂才不會是一顆顆散亂的珍珠。而是一串熠熠生輝的珠鏈,一個出彩的課堂。
(作者單位:尤溪縣教師進修學校尤溪縣城南中心小學責任編輯:胡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