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讀課文中的語文現象、掌握規律、獲取知識,應用有關的知識去探求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是既以課題探究為載體的學習方式。也有課文學習過程的探究性學習,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下面,我以案例的形式,依據一些教學理論和平時的教學實踐,闡述如何開展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
[案例1]利用偶發教學資源。轉危為安
在《畫風》一課學習中,有個一向頑皮的學生舉手問:“老師,風看不見摸不著,怎么能畫呢?是不是課文弄錯了?”他的話音剛落,立刻有不少同學附和,紛紛議論起來。這時,我沒急著去讓學生去學習書本上的內容,而是引導學生:“你在生活中見過風嗎?你是怎么知道這時候有風的呢?”這一問掀起了議論高潮。
學生甲:我去放風箏的時候看見風,風把風箏吹上天了。
學生乙:我坐在媽媽的電動車后,看見媽媽的長發飄起來,我知道這時候有風。
學生丙:有一次刮大風,把學校操場邊上的大樹的樹枝都吹斷了。
受到這幾個同學的啟發,其他同學也都爭先恐后地舉起了手。
我欣喜地對學生說:“你們真棒,讓我們來看看課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然后我們也來畫畫風好嗎?”
以下就是部分學生的作業,從中體現出的獨特思維是多么讓人驚喜:
風采了,風把風箏吹上天了,風藏在飛舞的風箏里。
風采了,風把媽媽的長發吹飄起來了,風藏在媽媽的長發里。
風來了,風把柳枝吹動了,風藏在飄動的柳枝里:風把小草吹彎了,風藏在彎彎的小草里。
風來了,風把開水吹涼了,風藏在涼涼的開水里。
風來了,風把蠟燭吹滅了,風藏在冒煙的蠟燭里。
[分析與反思]
學生的回答讓我看到了學生的無限想象力。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很強,并富有開拓性,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結合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學片段主要體現了兩個方面的新觀念:
一、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翁,而教師成了課堂的發現者、開發者、欣賞者、組織者和引導者。整個教學片段當中教師自始至終沒有去干涉學生的學習行為,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交流、討論、爭辯、質疑……教師只是在規范學生學習行為,維護課堂秩序方面,作了適當地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發言,抒發對課文的感悟與質辯,課堂成了他們學習的演練場。
二、開放式教學思想的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開放式教學思想滲透,并不是放任學生,而是對教材的開放。對學生評價的開放,提倡多元化教學,這當中包括學生對教材的不同體驗和感受。以上教學片段就是體現了學生對課文,從不同角度去欣賞。教師并沒有否認學生的看法,只要學生不違法,不違反人性,他的回答,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對學生的評價不再是以教師一言定論,而是建立了生生、師生等交互評價,還可以在評價空間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案例2]及時調整教學思路。突破常規
在教學《鋤禾》時,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出示詩題《鋤禾》后,布置初讀任務。發現幾名學生沒有打開課本)你們怎么不讀詩呢?(教師完全能預設到這首詩部分學生已經會了。)
生甲:我上幼兒園就會背這首詩了!
生乙:每次我吃飯浪費時,媽媽就背這首古詩教育我,我再熟悉不過了!
師:會背了?可以當老師了!請你們教教這兩首古詩,好嗎,
(生將信將疑,確認后,興奮不已)
師:要想當老師還得讀懂古詩。你們可以查查農民伯伯種田的資料,也可以聯系生活中爸爸媽媽教育你們愛惜糧食的例子來讀這首古詩。等一會兒,老師請你教這首古詩。
[分析與反思]
學生已有知識也是阻礙學生思維發展的一個因素,因為學生覺得自己已經掌握,對學習失去探究的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及時調整了教學思路,讓學生當回老師,讓這些“先富起來”的學生邁向更高的目標,提高學生學習的情趣性、目標性,使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讓學生的激情與智慧在課堂上得以充分的體現。
為了在課堂上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意識與行為,在“以學論教” “以學定教”原則的指導下,將40分鐘的課堂主體部分充分交給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根據各自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進行生生問、師生問的互動和網狀交流探討。無論是信息的傳遞還是情感的交流。也無論是思維的碰撞還是情緒的體驗。學生投入多,也收獲多,許多不曾預約的精彩也會不期而至。
[案例3]挖掘絕妙教學契機。研讀體會。因勢利導
研讀《小珊迪》,在深讀階段,教師問學生你有哪些疑問希望在深讀課文時解決嗎?學生提了不少,如:
小珊迪為什么非要“我”買他的火柴不可?
如果小珊迪不急于還錢,他就不會死,難道他不需要錢嗎?
“當我想到弦子那誠懇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斷定他不是那種人”,小珊迪不是哪種人?
教師與學生一起分析了這些疑問都與“小珊迪是一個怎樣的人?”有關,便自然提升出研讀的課題是:“小珊迪是一個(
)的人?”學生填寫了“飽受饑寒”“關愛弟弟”“善良”“誠實守信”“講信用”“不貪小利”……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寫,研讀有關的重點詞句并交流研讀體會。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小珊迪的誠實、守信和善良的美好品質。
探究課題應當能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才能最具有針對性,可以發揮最佳效益,所以,由學生提出探究課題自然是最好不過了,教師若能從學生的質疑中加以提煉、升華,而最終形成探究課題,實為最佳策略。
從以上案例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有效的動態生成性教學,一是在教學中必須做到適時、適人,合情、合理,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識水平為立足點,去導向、導法、導思;二是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即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隨時調整教學預案,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學習;三是要追求課堂的真實性,即敢于暴露、善于應用意料之外的“情況”,使課堂再現的是師生真實而自然的教學生活情景。
語文學科是探究性學習最便于開展的學科,語文探究性學習能夠真正促成語文課程目標的具體落實。探究性學習與以往的教學學習目標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更注重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也正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大力倡導探究性學習,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使我們的教育適應社會進步的需要。是從人的發展的角度考慮而作出的富有時代意義的選擇。進行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的嘗試是實施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大舉措,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切實有效的手段。探究性學習科學的體現了現代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了教育回歸兒童本性的價值追求。
責任編輯:胡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