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幸聆聽了吳正憲老師執教的“估算”一課,給我許多教育和啟示。美國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說過:“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日:影響學生學習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些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結合“估算”課堂教學實錄。我們不妨把這高度濃縮的一條原理發解開來,看看我們該如何去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
1 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第一要關注“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
課一開始,昊老師問:在以前學習中遇到哪些問題?或者還有什么想研究的?
生:為什么要用“≈”呢?什么時代開始使用估算的?估算是怎么來的。誰發明估算的?哪個國家先發現的?估算為什么要先劃橫線才能估?如果是整百數要怎么估?估算為什么要變成整十?
吳老師通過讓學生提問題這一教學活動,一方面探明了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已存在下述諸多概念:估算的書寫,估算的相關史料,估成整十整百數;一方面也使學生學習新知處于良好的準備狀態。這便是認知心理學的準備學習。
當學生提出的問題與學習目標的直接相關程度,對學生的影響程度都較弱時,吳老師進一步引導:
吳老師從北京來時,北京的小朋友問我,“什么時候要估,什么時候要精確計算”。你們有這個問題嗎?
讓學生說想研究什么問題,是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了解到他們對估算知道了些什么,我們還應該從學習新知需要哪些舊知的支撐去重組教學。吳老師發現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中缺少“什么時候用估算,什么時候用精確計算”的應用意識。而學習估算,要讓學生感受到估算的價值,懂得在什么情況下估算比精確計算更有意義。吳老師接著設計了“媽媽到商場購物”的情境,讓學生討論交流。
以下哪種情況估算比精確計算更有意義?
A 售貨員輸入數據時。
B 小朋友思考“媽媽只帶200元,夠嗎”時。
C 媽媽付錢時。
2 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第二要關注學生對相關已知知識的掌握程度。
吳正憲老師讓學生寫出估計“六次稱象:328+346+307+377+398+352=?”的過程。學生列出了六種估算的方法,吳老師組織全班同學討論每一種估法。
生:300×6=1800。
師:往小里估,取一個名字叫什么?
生:小估。
師:小估就小估吧(板書:小估)。
生:400×6≈2400。
師:為什么說約等于?
師:哪個寫法是合適呢?400x6=2400什么時候用‘=’,什么時候用‘一’。一會兒會碰到,再研究。
生:300×3+400×3=2100,前三個比較接近300,后3個比較接近400。
師:取一個名字。
生:大小估。
師:能小估就小估,能大估就大估,就叫大小估。
生:全部都估成350,350×6=2100。
師:即不大估,也不小估,這個特點很鮮明就用中估。
生:330+350+310+380+400+350=?
師:為什么把328估成330,352為什么不估成360?
生:352比較接近350。
從遷移的原理看。直接影響學習遷移的主要因素有三個: (1)知識的概化程度,認知結構中具有較高概括性、包攝性的知識,往往容易形成正遷移; (2)已有知識的可辨性:指新知識和同化它的原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的可辨別程度; (3)已有知識的穩定性:指原有認知結構中連接新知識的“固定點”的鞏固程度和清晰度。如果已有知識本身還沒有鞏固穩定。就缺乏可利用性和可辨別性,就無法接納新知識,容易產生負遷移。吳老師讓孩子給每種估的方法起名,看似笑話,實則是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在“互動”中將知識技能轉化為能力和價值觀,將內在的素質轉化為自主發展的行為。使學生認知結構中的認知概念更加清晰、準確。
整節課,吳老師是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同行者,她在生成中引導。推動課堂的前進。她關注學生這個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理解程度。能優化這個過程,離不開吳老師營造的民主、融洽的師生共同學習交流的氣氛,讓學生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能力得到有效的挖掘。
3 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第三要關注學生是怎么獲得“已經知道的知識”。
數學知識包括數學概念與數學規則(法則、定律、公式等)。數學概念學習的基本形式是概念的形成與同化。數學規則學習的基本形式是規則的發現學習與接受學習。關于“四舍五入”的教學,吳老師也是著力于為學生構建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學習的平臺,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分析、解題和創造的潛能,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成為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的本能。
圍繞著“330+350+310+380+400+350=?的例子:
師:這個小朋友心中肯定有一個標準,那你遇到8該怎么辦?1呢?7呢?
師:反正1、2、3、4踢下,6、7、8、9踢上,5是分歧。
生:我以為5要踢上,爸爸說,這是5的規則。
生:雙估。雙邊估。上下估。
師:幾下,幾就上。5-9就上,到幾就下?
生:沒超5就下。
師:那我就把這句話寫下來,太哆嗦了。
生:四下五上。
生:我聽爸爸說過,好像有一個詞“四舍五入”。
數學規則的發現學習是先呈現有關數學規則的若干例證,由學生自己觀察分析,逐步概括歸納出一般的結論,從而獲得規則的方法。吳老師根據小學生思維的特點,組織學生發現估算具體數據的規則,即是一種發現學習。
責任編輯:王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