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
在對自己平常的教學實踐以及對其他教師教學實踐的觀察中,筆者覺得“創設問題情景”應當探討并把握住幾點。
1 何謂“問題情景”。提出的問題應當成為一種刺激,讓學生覺得是“問題”,激起懸念,產生解決該問題的欲望。如我在教學“面積單位”時,在學生認識了平方厘米的單位后,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數學課本封面、課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學生在測量中發現測量標準單位太小、測量次數太多、測量結果會產生偏差等問題,產生新的問題情景。繼而學生就積極探索我出新的面積單位平方分米。之后,相信隨著測量對象面積的增大,學生還會思考尋找出平方米等面積單位。
2 問題的性質和難度。問題要想得以解決,就需要學生將有關的知識經驗重新組合轉換,而不是依據他們已有知識就能立即作出應答的。對此,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提出合適的問題。比如在教學“體積概念”之前,為學生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烏鴉原來是喝不到水的,后來為什么喝到水了?放人的石子與水位升高有什么聯系?這一現象說明了什么?”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理解并牢固掌握體積的概念。
3 解決問題的獨立程度。在問題情境下,視問題的難度,可以先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局部獨立解決問題,而后發展到完全獨立解決問題。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可讓學生量一量課前用硬紙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圓的周長和直徑,學生發現了“圓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在此基礎上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就能掌握圓的周長計算方法。
4 學生參與的廣度(參與面)。創設的問題情景應能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參與,使他們不僅參與探索問題。收集資料驗證解決問題;也能模仿或獨立提出問題,與老師、同學共同分析研究。如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教師可拿出標有價格的鋼筆、文具盒、玩具飛機等物品。讓學生模擬生活情境,扮演營業員、顧客進行買賣,讓學生全員參與,在游戲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知,體驗成功的快樂。
二、利用教學資源。培養學生思維
1 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近幾年來通過新課改的教學實踐,我和許多教師一樣,注意利用教材中的那些一題多法或一個材料可以設計多個問題的練習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尋找不同的解題方法。學生的求異思維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有三種表現:有的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并正確地運算;有的能提出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新思維方向,但沒辦法運算;還有的則未經思考就直覺地提出解決方法或答案。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經常注重第一種,讓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并當場演示,卻忽略了鼓勵學生提出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新思維方向,以及讓他們憑直覺提出解題的答案,但后兩者的開發利用對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如:計劃修一條長120米的水渠,前5天修了這條水渠的20%,照這樣的進度,修完這條水渠還需多少天?
學生經過思考討論,認為這道題可以先求工作效率,即從“工作量÷工作時間”來思考。其方法有多種:
解法(1):120÷(120×20%÷5)-5
解法(2):(120-120×20%)÷(120×20%÷5)
這道題也可以利用分數的意義直接進行解答:
解法(3):1÷(20%÷5)-5
解法(4):(1-20%)÷(20%÷5)
解法(5):5÷20%-5
在學生一一進行解答后,我再讓學生找出最佳的解答方法,學生經過比較,可以發現以解法(5)為最優。
2 利用差錯資源。有些學生往往是“老師一講就懂,自己一做就錯”。對待學生練習中的差錯,過去的做法是由教師或學習小組長大筆一揮,打個叉就完事,現在一般都能讓學生共同討論修改。其實,從利用差錯資源看。充分地分析、比較是必要的。要讓學生(不僅指做錯題者,還包括其他學生)都知道錯在何處、為什么錯、如何改正。利用差錯資源,往往使學生認識更深、記得更牢。通過找錯、析錯、糾錯,讓學生的知識素養、心理素養都得到提升。
如在教學“兩步計算應用題”,在學生學會解答兩步計算應用題的基本方法后,教師出示了這樣一道題:一個車間要裝配288臺洗衣機,工人們每小時裝配36臺,經過5小時,還剩多少臺沒有裝?這是一道比較簡單的題目,一般解法是:288-36×5=108(臺),可有一位基礎不太好的學生,在黑板上把算式錯誤地列成:288÷36。
坐在下面的學生沉不住氣了。紛紛舉手要求發言,老師微笑著對大家說:大家都覺得他做錯了,其實他沒有做錯,只是還沒有做完呢!這時,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明白了,他這一步算的是總時間,現在裝了5小時,還要裝8-5=3(小時)才能完成任務,還剩下沒有裝的就是36x3=108(臺)。師:大家覺得他說得有沒有道理呢?稍過片刻,教室里充滿了贊嘆聲。
責任編輯:王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