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教育家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如今的品德課程,一改“事例”加“遁理”的舊貌,把教材僅僅作為一個范例、一個話題,引導師生回歸沸騰的現實生活,用精彩的活動來代替有形的說教,用現實的生活去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感悟,并使其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達到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似的影響。因此,在品德教學中,應構建開放和諧的教學空間,讓學生成為生命涌動的主體,讓教育無痕成為品德課堂的理想追尋。
一、挖掘課程資源。營造開放課堂
1 挖掘資源,創設多彩課堂。
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濃濃鄉土情》一課時,我不僅讓學生通過調查訪問、到圖書館查資料、上網等方式,搜集家鄉的民居、藝術品、歌謠和家鄉菜等資料,請畬族老爺爺介紹畬族文化,還將我們當地民間秧歌隊的奶奶們請到教室與學生交流,讓學生同他們一起跳秧歌。通過這種直接的交流,學生體會到了家鄉民風民俗的魅力,懂得了要珍惜熱愛這些民風民俗,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
2 改進教材,建立快樂課堂。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我愛我的家》中的“我的家庭小調查”部分,教材提供了一份訪問提綱,由8個問題構成。我在指導調查的過程中,讓學生針對這份調查提綱進行取舍。哪些有助于我們了解相關問題:哪些是我們沒有必要去了解的問題;哪些更適合我們農村家庭;哪些問題我可以設計得比教材上的還要好;哪些是可以再補充的,如“我很想知道長輩小時候的生日是怎么過的,過年的時候呢?在那時,他們最大的生活愿望是什么”等,讓調查內容更加充實豐富……個性化的調查提綱。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積極參與調查,通過比較調查結果和現實生活,有所發現、感悟,以及生成一些問題。
二、創設互動氛圍。構建和諧課堂
品德課堂上,活動不是終極目標,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最終有感受、體驗和認識。我們必須創設與孩子之間平等、和諧的氛圍,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將教學活動轉化成輕松的互動交流,在互動中自然而然形成自己的觀點,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新知識,領悟新道理。
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我們的班隊干部選舉》時,我圍繞“選什么樣的人當干部”部分,開展圓桌討論會;針對“干部輪崗制大家談”部分,我以辯論賽的形式開展活動,把贊成和不贊成的學生分成兩組進行辯論,讓學生自由討論,發表意見。由于學生的生活經歷不同,對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效果就不同,選擇班干部的標準就明顯不同了。因此,在討論中,我引導學生選舉班干部一定要從班級的需要出發。從同學們的需要出發,從有利于班級的進步和發展出發,從培養同學們的能力出發,必須有利于班集體和每一個學生。于是。在認真交流中,學生就能夠用心體會同學的心聲,去發現同學身上的美,去關心班級的建設和發展,去分享班級的榮譽和進步,分享同學的幸福和快樂。在辯論中,明白干部選舉制度在發動學生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和培養鍛煉學生中所起的作用。交流者、傾聽者角色的不斷變換,促使孩子們學會傾聽和交流,學生的參與性得到更大的體現,自主意識和創造才能得到更好發揮。
三、聯系生活經驗,拓展延伸課堂
在教學中要努力調動兒童已有的經驗,通過學生自身的觀察、調查、了解等活動和互相交流,擴大他們的經驗,深化他們對自身經驗的體驗。可以摹擬某種生活情景,如扮演、編故事等,在這種“準生活”摹擬中學習。
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馬路不是游戲場》一課。我在該課伊始,先課件出示2006年全國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和受傷人數,以及馬路上發生事故的場景導入新課;接著提問:如果我們把馬路當成游戲場,會有什么樣的后果發生?(出示書中案例)介紹這起交通事故,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1)什么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因為兩個孩子在馬路上玩耍引發交通事故) (2)這起交通事故所帶來的惡果。 (事故造成騎車的婦女當場死亡……) (3)談談你對這起交通事故的看法,想象一下遭遇不幸的家庭會怎樣。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交流自己身邊看到的、聽到的交通事故,讓學生觀看本校學生違反交通規則的錄像,組織學生開展交通安全知識擂臺賽,讓學生觀察學校周圍馬路上的違反交通規則的行為等等,挖掘更多新的教學資源,充實課堂,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
責任編輯:林 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