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的軟肋就是不能把“認知”內化為“行動”,往往是學生嘴巴說的和實際做的對不上號。其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品德教學基本上是一種沒有商量地向學生告知“結論”的教學,結論的生成過程、學生的體驗過程都給省略了。英國一所小學的“愛心增長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有個醫生,到英國南部一所小學拜訪老同學。剛走進校園,她就看見一個拄著拐杖的男孩一瘸一拐地從面前走過。不一會兒,又見一個眼睛上纏著紗布的女孩,被一個比她小三四歲的男孩攙扶著,小心謹慎地走進教室。
醫生很驚訝,問老同學:“你們這里怎么有這么多殘疾兒童?”老同學笑著解釋:“這是我們學校的愛心增長課。為了使這些幼稚的心靈真正能夠理解和同情別人的不幸,我們要求所有學生,在一個學期當中,每個人都要過一個盲日、一個病日、一個聾日、一個殘疾日和一個啞日。例如在盲日這天,他們的眼睛就要被包起來,然后我們再分派別的孩子去幫助他們。這會使盲者和幫助他們的人都從中受到教益。”
于是醫生來到一個蒙著眼睛的小女孩面前,問:“你看不見東西,不覺得難受嗎?”
“不!開始的時候,是有些難受,但想想那些終生都看不見東西的人,自己就覺得太幸運了。”接著,小女孩又興致勃勃地說,“自從過了肓日、病日、啞日和殘疾日之后,我的愛心增長了十倍。因為給需要幫助者獻上愛心,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感受痛苦才能理解痛苦,需要幫助才能愿意幫助,讓別人快樂才能自己快樂。“愛心增長課”這種“體驗式”的活動,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感悟,進而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品德教學的根本目的在“導行”,而要“行動”必先“心動”,體驗是促使“心動”的催化劑。
一、要鏈接兒童生活
要使品德教育提高實效性,教育活動就應該根植于學生的現實生活之中,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從實際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將教材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使活動內容貼近兒童生活,易被兒童接受。如教學《怎樣做好事》(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品德與生活》)這一課時。教學生做好事要從身邊小事做起,我們不需要利用課件與說教,只要請班上那些經常默默無聞做好事的同學來談談,他們為什么見到地上有紙就主動撿起來,他們為什么每天都爭著擦黑板,等等。相信被采訪的同學今后會做得更好,聽到的同學為了爭取“做好事。做好孩子”的榮譽,一定會努力去效仿身邊的榜樣,使教學內容有效內化為學生的行為。
二、要豐富活動的形式
有效的體驗活動形式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強化活動體驗。尤其是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占優勢,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設計體驗活動時能確保從學生的興趣、愛好、經驗、關注點,而非教師的主觀愿望出發,多采用游戲、制作、實驗、故事、表演、擬體驗等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展。如在教學《人人有長處,合作力量大》(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時,我問學生:“一個人有幾條腿?”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兩條。”我又接著問:“那么兩個人有幾條腿呢?我們把四條腿變成三條腿比比誰走得快,好不好?”學生一聽要做游戲了,都爭著要上來表演。我挑了四個小朋友,把他們分成兩組,分別用布條把兩人鄰近的兩腿綁在一起,一聲令下,他們就出發了。只見他們跌跌撞撞地向前跳著,不時停下來調整一下。有一個小朋友走著走著竟然被同伴給拖倒了,自然他們也就失敗了。后來,我也參加到了游戲中。每次比賽,我都跟搭檔講好,我們把手相互搭在對方的肩上,由我發口令,我先出左腳,他先出右腳。比了幾次,學生們感到奇怪了,怎么每次都是老師贏呢?我讓那幾個學生把我們的秘訣告訴大家,學生們這才恍然大悟。通過游戲,學生知道了要想走得快,關鍵在于要學會合作。
三、打破課堂局限
杜威說:“準備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進行社會生活,離開了任何直接的社會需要和動機,離開了任何現存的社會情境。要培養對社會有益或有用的習慣,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過做動作教兒童游泳。”社會實踐活動是一種融說教于體驗中的教育。學生在自我的需要和付出的體驗當中,置身于真實的情境之中,調動了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了他們的主體精神,淡化了教育痕跡,觸及心靈,生成情感,自發地形成自律的行動,養成良好的個性品德。如在《上超市》一課的教學中,我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超市進行了一次購物實踐活動。小朋友們個個興致勃勃,紛紛購買了家中需要的和自己喜歡的價值十元的商品。通過這一次踐行體驗活動,幫助學生梳理了超市購物的常識,拓展了教材內容,使課堂對孩子們真實的生活更富于指導作用,有利于學生知、行的統一。
責任編輯:林 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