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困生轉化過程中。我感覺主要存在以下幾大障礙,而且每一種障礙都是遞增式發(fā)展的。
1 情感方面障礙。
在學習活動中,每個學生在情感方面都存在著許多差異。布盧姆認為:“學習成績中的四分之一的差異是由于學習前的情感特點造成的。”我們發(fā)現(xiàn)學困生的學習活動常常是按照“失敗一再失敗一還是失敗”的過程進行的。當老師同學不斷給他們以失敗性的評價,他們會把前一次學習活動中的失敗情感帶到新的學習任務中。從而影響新的學習任務的完成,于是產(chǎn)生新的失敗……其最終結果是這些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懼怕心理,喪失信心,失去學習興趣,形成學困生轉化的情感障礙。
2 認識結構方面的障礙。
學困生在認知結構方面與較優(yōu)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差別。表現(xiàn)為:原有認知結構中各知識點零散而缺乏聯(lián)系;面對新的學習任務。學困生呈現(xiàn)出的認知結構易產(chǎn)生錯誤或模糊,造成新舊知識的異同分辨不清,產(chǎn)生干擾,無法實現(xiàn)認知結構的同化和順應:面對新的學習任務,學困生的認知結構中缺乏吸收并固定新觀念的原有上位觀念等等。這些都使學困生在連續(xù)的學習任務中感到困難很多。同時影響到我們對學困生的轉化工作。
3 接受能力方面的障礙。
接受能力對任何一種學科的學習來說,都有重要影響。特別是抽象性、邏輯性較強的數(shù)學,它更需要學生能很快地抓住問題的實質。接受能力包括理解記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分析思考能力等,我們以理解記憶力為例。數(shù)學學困生對大量數(shù)學材料。不能自覺加以概括,存在盲目性,主要靠機械記憶。如對于“工效時間=工作總量”這個關系式,學困生一般很難回憶起來,主要是由于他們沒有真正理解每一個量的含義。而有研究表明,理解記憶對記憶材料保持的百分數(shù)要比機械記憶高出三倍。
下面談談對學困生的轉化對策。
1 幫助學困生樹立成功信念。
低起點:確立適當?shù)慕虒W起點。制定適度的預期目標。把起點放到學困生們努力一下就可達到的水平上,是保證學困生走向成功的堅實階梯。要想讓學困生不斷成功。就要指導學困生制定符合他們實際的奮斗目標,既要有令其振奮的遠大目標,又有分階段的隸屬于大目標的分目標,還要有近期的隸屬于分目標的小目標,并有完成這些小目標的周安排、日常規(guī),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目標系統(tǒng)。這些目標對他們來說既有完成的艱巨性、挑戰(zhàn)性,又有完成的可能性、現(xiàn)實性。
小步子:對學困生來說步子要小,把產(chǎn)生挫折事件的頻率減至最低,讓他們層層有進展,增強他們的信心和動機。
閃光點:對于學困生一點小小的進步。我們都要不失時機給予表揚。如一些學困生作業(yè)有進步了。我們就可以在他們的作業(yè)本上寫下“相信你會更好”、“老師為你高興”等鼓勵性文字;學困生在課上回答了問題,我們都要給予激勵評價,即使這個問題非常簡單。
2 引導學困生構建良好認知結構。
(1)重視學困生的活動。活動是認知的基礎,皮亞杰在活動教學理論中指出:“知識不是來自物體本身,而是來自主體對客體所施加的動作的協(xié)調中收集的信息。”特別對于學困生來說,允許他們自由操作,通過自己的活動發(fā)現(xiàn)或提取活動中蘊含的認知結構顯得更加重要,更利于他們掌握知識,構建良好認知結構。
(2)幫助學困生形成知識系統(tǒng)。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引導學困生歸納概括所學知識,把零散的知識點串成線、結成網(wǎng)、連成串、并成塊,以增加學困生的“功能知識單元”。如教學平面幾何圖形,在教學完梯形后,我們應該幫助學困生將學過的各種四邊形聯(lián)系起來,而不應該是零散、孤立地存在于學困生腦子中。這樣做,就注意到了學困生原認知結構的調整、優(yōu)化、整合。
3 重視課堂合作教學。
以往的課堂教學,我們一般都將學習交往中的重點,放在學生之間的競爭上,結果學困生永遠處于失敗者的位置。由于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性,我們?nèi)绻鶕?jù)好的學生接受能力安排教學,會造成更多學生無法掌握知識:而根據(jù)最差的學生的接受能力來教學,又會造成大量無用時間的形成。為解決以上問題,我們在教學中應重視合作教學。將接受能力差的同學編進小組由不同層次學生組成,把小組討論作為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這樣,學困生才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同時從別人那里獲得豐富的信息,彌補接收能力的不足。
責任編輯:林 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