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社會支持系統主要包括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一支持所構成的社會關系網絡。①學校方面:包括教師與校領導、同事、學生的關系等。校領導的關心與支持,同事的友誼與合作,學生的尊重與愛戴等是構成良好學校支持網絡的關鍵因素。②家庭方面:包括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婆媳關系等。夫妻雙方的理解與恩愛,親子之間的良好互動,婆媳之間的和睦關愛等是構成良好的家庭支持網絡的關鍵因素。③社會方面:包括教師與朋友、學生家長、社會媒體、社會群眾的關系等。朋友的陪伴與鼓勵,學生家長的理解與尊重,社會媒體、社會群眾的友好與寬容等是構成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的關鍵因素。
社會支持的作用
人是社會的人,自出生之日起便每日都要與其他個體打交道,社會支持就來源于身邊的這些個體,它是一種資源,一種保護,一種歸屬。社會支持對于個人,特別是個體的心理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社會支持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證明,教師的社會支持越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反之,社會支持越不完善或者越匱乏,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
(2)社會支持對心理壓力起緩沖作用。
臨床心理學研究表明,社會支持是決定心理壓力與身心健康的重要中介因素之一,它對心理壓力起緩沖作用,
(3)社會支持對教師的職業枯竭有調節作用。
職業枯竭與社會支持呈顯著負相關。即社會支持越完善,職業枯竭程度越低。可見,社會支持對教師的職業枯竭具有調節作用。
(4)社會支持是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要預測變量之一。
工作滿意度和社會支持水平越高,教師職業倦怠程度越低。工作滿意度、社會支持是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要預測變量。
如何改善教師的社會支持系統
教師要改善社會支持系統,首先得從自身入手。
(1)在學校處理好與同事的關系。教師在校,除了課堂,就屬在辦公室待的時間最多了。一間大辦公室通常是許多教師共享的,同事們抬頭不見低頭見,磕磕絆絆總是難免,而此時的關鍵是如何對待磕絆以及如何化解。選擇在心里反復強化這樣不順心的感受,或者隨意猜度別人,還是不計前嫌地依舊以微笑示人?
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過“情緒ABC理論”,即激發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后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也就是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激發事件A本身引發的,而是由于經歷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的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直接引發的。這個理論可以運用到處理磕絆的問題上。磕絆產生前,可能同事做了什么或說了什么讓自己不舒服,而此時如果運用了錯誤的信念B——對方是故意要讓自己難受的,那么結果很顯然,雙方可能爭執或冷戰。可是如果換個角度看問題,把對方的言行看作是無心的,那么爭執可能就不會產生了。
例如,一女教師一次為了一盒失蹤的粉筆,同一男教師爭執起來。女教師很不客氣地說是該男教師故意將粉筆藏起來,不讓大家用。居心不良。男教師受不住這個冤枉,更受不了“居心不良”的諷刺,把手中的課本猛地往桌上一摔,拉開抽屜整理東西,聲稱要立即找校長辭職。在這個案例中,以女教師為例,激發事件A是找不到粉筆,行為結果C則是她諷刺男教師,最后二人關系破裂。找不到粉筆并不會直接導致她去諷刺男教師,并最終導致二人關系破裂,引發此消極行為后果的直接原因其實是錯誤信念B——她認為是男教師故意藏起粉筆不讓大家用。假如,她能夠以另外一種信念代替錯誤信念,或許爭執就不會發生。例如,她可以認為粉筆是被某個老師無意間落在某個地方了,就不會將矛頭指向該男教師了。
(2)回家前積極調動正性情緒。教師在超負荷工作之后,很容易把工作上的負性情緒帶回家中,從而無法心平氣和地與長輩、愛人、子女溝通,無效的溝通極易引發緊張的家庭關系。家與個體的聯系是最為緊密的,也是個體可以獲得最多社會支持的地方。如果每日家中的氣氛都是劍拔弩張的,個體在家完全不能感受到舒心與溫暖,那么情緒必定受到影響。第二天又帶著情緒回到工作崗位,在學校容易和領導、同事產生沖突,如此惡性循環。教師可以通過“愛家條件反射”的練習來養成不輕易把負性情緒帶回家的習慣,這是與家庭成員和睦融洽相處的必要前提。所謂條件反射,就需要有一個刺激物,來建立刺激物與目標之間的聯結,而達到出現刺激物就能馬上啟動目標的程度。“愛家條件反射”中的目標是愉悅的情緒,刺激物則需要每個教師自己去尋找,因為刺激物因人而異。這個刺激物可以是回家路上必做的一件事,或者是家附近的一樣東西,只要保證它是回家之前能做或者能看到能聽到的任何事物就可以。慢慢訓練自己,當這個事物出現,就有意識地提醒自己“要回家了”。然后先發自內心地微笑,接著調動起愉悅的情緒,讓工作上的負性情緒遠離自己。這樣反復練習,最后就可以達到刺激物一出現,就能提早醞釀回家的情緒,把正性情緒帶回家,讓家真正成為溫暖的港灣。
(3)多結交一些外行業的朋友。由于教師工作時間長、負荷量大,沒有太多時間結交教育行業以外的朋友。而與圈內的朋友交流的時候,話題難免會局限于教育事業,彼此可能互相抱怨、傾訴工作的辛苦。這一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排遣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很容易使朋友間的交談都彌漫著工作上的污濁氣息。可以選擇多結交一些外行業的朋友,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來自新行業的朋友往往可以提供新鮮的見解和看法,讓自己的視野更開闊,心胸更廣闊,還可以耳濡甘染地培養出一些興趣愛好。教師有一點業余愛好至少有兩點好處:一對教學自身有幫助,知識面寬的人能“取之左右逢其源”。因為世上不少事物都是相通的,而學生更崇拜有愛好有才氣的教師。這對于增進師生感情是有益處的;二對健康有幫助,有所追求便有所寄托,人也不會落入“小圈子”里轉不出來。
中年女教師如果不多一點業余生活愛好,很有可能會莫名其妙地情緒低落,嚴重的還會患抑郁癥。有一位中年女教師,家庭和睦,經濟也富裕,可是工作壓力重。日復一日地從事著繁重的工作,讓她沒有了任何業余愛好和結交圈外朋友的機會。后來她覺得做什么都沒勁,毫無樂趣。之后有人建議她不要總是待在工作與家庭圈子里,而要多出去旅游、結交朋友、培養興趣愛好。她采納了建議,抽出業余時間去社交、做運動,沒過多久,又重新神采奕奕、精神煥發起來。所以生活一定要有點趣味,做人不可無趣,當教師更是如此。
改善教師的社會支持系統,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配合,是一個全面互動的過程。例如,學校的領導如果可以更多地關心、支持教師,家人如果可以更多地理解教師、多分擔一些家務,公眾如果能夠更好地尊師重教,新聞媒體如果可以更多地報道關于教師健康陽光的信息,整個社會如果可以給教師提供一個更寬容更溫馨的環境,則教師的心理壓力、心理問題就會減少很多。
責任編輯:陳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