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現廈門市同安第二實驗小學編寫這套校本教材是在書稿已經基本成型時。暑假期間一次下校時,碰到蔣大營老師和陳少敏校長正商討將此校本教材正式出版,粗翻一下,極為興奮,頓來興致,于是,支持本教材的正式出版便成分內之事。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民間文化的沿襲主要靠的是人們口口相傳。代代相襲,其生命力在于有用、有味、有趣,其表現形式在于直接影響特定人群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在于常為人們津津樂道并予以傳承。
同安于公元993年建縣,轄現在的廈門市除蓮河、霞浯兩村外的全部區(qū)域,金門縣的全部和龍海市的角美鎮(zhèn),公元1914年才析出廈門島(嘉禾里)和金門島設思明縣。1953年劃角美等地歸龍海縣,1957年劃集美、灌口等地歸廈門市設郊區(qū),2003年從同安分出翔安區(qū)。廈門市唯一的孔廟在同安,可見,廈門市傳統(tǒng)文化源于同安,根在同安。
最能體現民族文化乃至區(qū)域文化特色的,肯定是風土人情,因為它是特定人群歷史生活的積淀,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廈門市同安第二實驗小學選擇編寫《同安民間故事》、《同安兒歌童謠》、《同安方言典故》、《同安名勝古跡》、《同安兒戲童玩》、《同安傳統(tǒng)飲食》作為校本教材,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這六本若加上廈門市同安第一實驗小學編寫的《塵封的收藏》,那同安的風土人情就盡展了。編書的初衷是教育孩子,傳承地方文化,卻在不經意中為弘揚閩南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為源于傳統(tǒng),所以有生命力:因為采自坊間,所以原汁原味。不用過多地評論精與粗、雅或俗,或許,當人們到同安參觀旅游或海外鄉(xiāng)親回家尋根時,這套書會成為他們最想帶回的紀念品。
以一所小學區(qū)區(qū)幾十號人之力完成這樣巨大的工程是難以想象的,學校領導的決心,蔣大營老師的執(zhí)著,全體老師的艱辛,福建教育出版社諸位編輯的慧眼,都藏在書中的字里行間。
(作者系廈門市同安區(qū)教育局局長 責任編輯:林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