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鎣華村7隊距離鎣華鎮兩公里,這個美麗的小山村在兩座山峰之間的一片谷地上。村前是靜靜流淌的石亭江。
在這個季節里,村民們本應該生活在收獲的喜悅里:小麥已經收割,玉米播種下去,長出一尺多高,肥厚的烤煙葉也正等待村民們來收獲。
而今年的這個季節,一切都被改變了。豐收的季節被悲傷的眼淚代替。5月12日14時28分,一場大地震摧毀了這個山村。

“5·12”汶川大地震中,位于龍門山地震帶上的什邡市鎣華鎮是重災區之一。全鎮至少已死亡500人以上,其中鎣華中學和小學遇難的師生有200名左右。
只有300多人口的鎣華鎮老鎣華村7隊在地震中也有8位村民遇難,多位村民受傷。5月16日,當《商務周刊》記者趕到這個小山村時,8位遇難者已被埋葬在了村頭的山坡上。
礦業、化工、旅游業和林業并舉的鎣華鎮,在地震之前應該是個繁華的大鎮,有多條街道,建筑也多為多層樓房,隨處可見商業發達的痕跡。鎮上大多數建筑并未倒塌,但已成危房。震后第4天,鎮上和學校的現場搜救工作已基本結束。唯一的救人現場在鎮北邊的化工廠內。
地震發生后,與老鎣華村只隔著一條鐵路的什邡市鎣峰集團化工廠液氨罐發生泄露,毒氣迅速蔓延開來,污染了周邊的村莊。而離化工廠最近的老鎣華村7隊首當其沖。地里的玉米和蔬菜葉子已經枯黃,村里翠綠的竹林也一片黃色,顯示著當時毒氣的巨大破壞力量。
石亭江的河水仍靜靜流淌,但曾經清澈見底、魚蝦成群的河流里今天已沒有了生命,河邊是枯萎的蒿草,河里是混濁的污水。
地震
5月12日14點28分,村民袁正華正在床上躺著看電視。午后的陽光暖暖的,從窗子外透進來,照在身上,讓這個20多歲的村民昏昏欲睡。父親還在廚房里忙碌,收拾午飯后的杯盤。
他爬起來,點上一支煙,準備下床沏杯茶喝。
突然之間,他感到床劇烈振動起來,屋頂的瓦片紛紛掉落,落滿一屋子,有的瓦片砸到了他的身上。還沒有明白過來怎么回事,整個老屋劇烈晃動起來,也就幾秒鐘的時間,房子就垮塌了,四周的墻壁和屋頂的木梁、椽子向他撲過來,似乎要把他粉碎。
轟隆一聲,袁正華被埋在廢墟里,幸運的是掉下來的木梁被家具支撐住了,沒有對他造成傷害。
鄰居很快把袁正華從廢墟里救了出來。鄰居一家三口都安然無恙。從瓦礫里出來的那一刻,他感覺像到鬼門關走了一遭。
仍在驚慌之中,他想到父親還在廢墟下面。鄰居和他一起扒開倒塌下來的瓦礫,把剛才還在廚房里忙碌的父親救了出來。父親沒有他那么幸運,背部、頭部和眼睛等處都被砸傷,滿臉都是鮮血。重傷的父親馬上被送到鎮里的醫院,但由于傷勢嚴重,后來又兩次轉院,最后送到了成都才轉危為安。
袁正華告訴記者,父親還在醫院,由于受到刺激,精神狀態不是很好。
一條名為廣青線的縣級公路從村頭穿過。緊鄰村口公路的張秀芝一家的房子被地震夷為平地,這位70多歲的老太太站在公路旁邊臨時搭起的窩棚旁邊,靜靜地看著丈夫和兒子在廢墟上收拾殘破的家園。張秀芝一家5口,地震中有一位家人受了傷,也在醫院救治。
張秀芝的鄰居付大爺是地震當天被人從土堆里掏出來的,毫發無傷,但老屋也像村子里的其他房屋一樣成了瓦礫堆。
村中央原來有座地母廟,供奉著地母娘娘。但地母娘娘連自己的供奉廟宇也沒能保住。整座廟只剩下殘垣斷壁,兩尊地母娘娘的塑像依然矗立在廢墟之上,俯視著這片經歷了巨大災難的村莊。
74歲的村民楊達富的家就在地母廟旁邊,他的土坯墻老屋垮塌殆盡。地震的時候,他和老伴正在田里勞動,幸運逃脫了災難。災難過后,老天只給這位老人留下了兩頭豬。他把老伴兒安置到安全地帶后,就回來守著兩頭豬和倒塌的老屋。他不愿意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家園。
“啥都沒有了,豬也不能跑。”他用木板把倒塌的豬圈緊緊圍起來。此外,他的全部家當只剩下從廢墟下搜揀出來的三個不銹鋼飯盆和一只小水壺。晚上,他就住在廢墟旁邊臨時搭起的一個窩棚里。
地震那一刻,村民王月峰(化名)正在鎣華集團化工廠的復合肥車間工作。離他1公里以外的磷肥生產車間里,妻子也正在上班。地震中,復合肥生產車間安然無恙,而磷肥生產車間和工廠宿舍樓幾乎全部垮塌,他的妻子遇難。兩公里外的仁和村小學里,他9歲的兒子也與很多同學一起,在地震中去了天堂。
望著自己曾經熟悉的村莊和仍舊一片煙塵茫茫的化工廠,王月峰一臉茫然,除了每天不停歇的救助和巡邏,他已經沒有了眼淚。
毒氣
老鎣華村7隊下面的山谷里,是兩個巨大的化工廠,緊鄰老鎣華村的化工廠被當地人稱為“縣磷”,以前是什邡縣(未撤縣改市前)所屬的化肥廠,改制后,現在屬于什邡市鎣峰實業有限公司的工廠。
北邊緊靠“縣磷”的是“地磷”——以前叫什邡磷肥廠,現為德陽地區所屬,是當地企業宏達集團的化工廠,一度是全國最大的500家大型企業之一,有自己的鐵道運輸專線。
5月12日的地震震開了這兩家化工廠的化學氣體閥門。液氨、硫酸和鹽酸開始泄漏,刺鼻的毒氣迅速彌漫山谷。而當時,僅僅在鎣峰化工廠里,就存放著硫磺23噸、液氨1100噸、硫酸6000噸、鹽酸80噸。
袁正華記得,他父親剛被從廢墟下救出來,放在院子里等待救護車時,忽然聽到有人喊:“毒氣過來了,快跑啊!”他抬頭看去,化工廠方向有一股白色的濃煙向著村子飄過來,片刻就彌漫在整個村莊的上空。
他感覺到了一股刺鼻子的氣味。袁正華曾經在這家工廠工作過4年,熟悉這種味道,知道這是有毒氨氣,會嚴重危害呼吸系統。他迅速和鄰居抬著父親撤到公路上,緊急攔下了一輛救援車輛,強忍著毒氣的刺激逃離。

毒氣在山谷間蔓延,附近的村莊都籠罩在一片白霧之中。“還沒有5分鐘,所有的蔬菜、草和樹就都‘垮桿’(枯萎變黃)了。”楊達富回憶當時的情狀仍驚恐不已,“硫磺和氨氣,就像辣椒水灌到眼睛里,喉嚨就像燒紅的鋼釬插到里面一樣,出不來氣,人要死的感覺,臉憋得通紅。我把嘴巴杵到泥土里還是不行,好多人都中毒了。”
在什邡市電信公司工作的小夏家就住在離化工廠幾百米遠的地方,他平時愛看災難片、恐怖片,12日之后,他說自己再也看不了災難片了。
他回憶,那天下午地震導致化工廠的毒氣泄漏后,氨氣所到之處,人們用衣服蒙住眼睛、嘴巴和鼻子,從廢墟和田野里往隨時可能因余震而塌方的山頂奔逃。
他還算鎮靜,先是從鎮上跑回家把年邁的爺爺從土堆里掏出來,然后把衣服脫了打濕,把自己不到1歲的孩子鼻子蓋住,再趕去一個個廢墟中救人。“救了3趟后就受不了了,到晚上口吐白沫,當時的感覺是暈頭轉向,眼睛睜不開,生疼生疼的。”此后他遵醫囑大量喝水稀釋體內的氨氣,兩天后才感覺癥狀有所減輕。
毒氣一直順風飄到了幾公里外的6大隊石門洞。一位村民估計,當天仁和村一共有七八百人中毒,記者采訪的災民中,有兩位直到17日還聲音沙啞,輕度頭暈。毒氣使救援中斷至第二天上午,村民們估計,一些埋在廢墟中難以脫身的傷者與植物一樣活活被毒氣熏死——因為截至17日,鎣華鎮的死亡人數按公開報道超過數百人,還不包括失蹤者。而沒有發生氨氣泄露事故的八角鎮才死亡40多人。
當天晚上,經過救援部隊的緊急搶救,泄露的液氨罐被臨時堵住,當天晚上的一場大雨也稀釋了泄露在地上的液氨,緩解了這次次生災難的破壞性。但記者到達的16日,這里的空氣中仍充滿了嗆人的氨氣味道。望著近在咫尺的巨大白色液氨罐,眾多經歷了地震和氨氣泄露雙重災難的村民們,每天擔驚受怕于這顆吊在人們腳下的“毒氣彈”。
身邊的“原子彈”
屬于鎣峰實業有限公司的化工廠——縣磷,始建于1975年,主產復合肥、磷酸一銨、磷酸氫鈣和鹽酸產品,近些年經濟效益很好。于是在原先老“縣磷”的基礎上向南拓展,從北至南占地42.5萬平方米,延綿穿越仁和村的3、4、5、6、7五個生產隊,離鎣華鎮只有不到兩公里的距離。
該化工廠共有近2000名職工。這次地震中,該化工廠損失慘重。公開的數據顯示,地震發生時,在車間上班的大部分工人及時撤出,而在工廠宿舍休息的100多人不幸被埋在了倒塌的樓房下。
但當地有知情者稱,情況要嚴重得多。地震中,不但工廠宿舍樓和辦公樓倒塌,磷肥生產車間也遭到毀滅性破壞,廠房被強大的地震力“腰斬”。地震造成車間內反應罐多處開裂,鹽酸、硫酸、液氨等從縫隙里慢慢溢出,變成有毒的氣體在空中飄散,成了次生災難源頭,威脅著周邊11個鄉鎮。
仍不愿意撤離老鎣華村7隊的村民們手指著鐵路那邊的化工廠告訴記者,實際上自這家化工廠正式生產之日起,當地農民就心驚肉跳。

小夏的同事呂樹強(化名)原先在當地化工廠里當氨氣運輸車司機,他介紹說,白色球罐中裝著上千噸的液氨,液氨是一種比氨水濃幾十倍的必須與空氣隔絕的液體,否則會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化學反應,引起威力巨大的爆炸。歷史上,前蘇聯曾發生過一輛裝載4噸的液氨車爆炸,炸死400多人。
“一旦這個球罐爆炸,那就像一顆小型原子彈,從鎣華到洛水這一片都會被炸平。”他說。
老鎣華村7隊也位于龍門山地震帶上,據當地村民說,此地經常發生微震。按規劃,此類具有高污染和高爆炸風險的重化工工廠本不應建于此地。當地人說,之所以在這里建化工廠,除了距離磷礦近,便于運輸,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這里地處偏遠,信息閉塞,“阻力較小”。
前年,該企業決定在靠近鎣華鎮附近建立萬噸硫基復肥擴建工程的新廠區,當地村民進行過多次上訪和抗議。2008年4月,投資近6億元的新廠正式建成投產,但生產還沒有一個多月,地震就發生了。
也不能說村民的抗議沒有起到作用,去年,公司答應給予每名村民10元的“環境補償費”。
“對這個氣味,我們基本上已經習慣了。”一位村民指指空氣說,但地里的莊稼在新工廠開工之后收成銳減。楊達富給記者算到,廠子建起來之后莊稼都沒收成了,原來1畝地能收幾百斤糧食,現在只能可憐地收幾十斤,好多地都空著了。而這次毒氣泄露,把地里剩下的可憐收成也完全毀滅了。
站在村里倒塌的廢墟間,化工廠白色液氨罐旁邊高高的煙囪還在冒著白煙,當地人說,那是鹽酸揮發形成的氣霧。不遠處一座約200米高的梯形灰白色小山,村民說,那是多年來化工廠產生的廢渣廢料堆積而成。呂樹強告訴記者,廢渣中含有硫、酸等有害物質,在日本和美國,此類廢渣都會被回收二次加工成水泥等建筑材料。而在這里卻堆積成山,暴露在空氣中。每年雨季,雨水會把廢渣沖刷到河道里,對下游水域造成污染。當地村民說,原來石亭江河里的魚有十幾斤重,現在“魚苗子都難找了”。
什邡市最富的企業
夜色沉沉,半夜的鎣華山頭直抵廣袤的藍色夜空,山坳下白霧縈繞。廢墟間一條狗在不停地吠著,偶爾有拉響警報的救護車呼嘯著從村頭的公路而過。
16日晚上,記者就夜宿在村民下午剛剛搭建起來的救災帳篷里,與記者擠在一起的還有王月峰、袁正華和另外兩位年輕的村民,他們4人擔任著夜間巡邏的任務。
王月峰是工廠里的正式職工,地震中他有兩個親人遇難,自己也在毒氣中感受到了化工廠給自己家園帶來的傷害。但他似乎仍希望工廠盡快恢復生產,自己能回到工廠上班,不然自己就沒有收入。
袁正華也曾在這個工廠上過4年班,后來受不了車間里刺鼻的氣味而辭職去了浙江等地打工。他告訴記者,化工廠的正式工能拿到1300元,除去100多元的保險費用,每月到手的有1200元左右。這樣的收入對于村民來說當然有著不小的誘惑。
“這個工廠可是什邡最富的企業。”說起他們身邊的這個化工廠,年輕的村民們似乎仍很自豪。根據當地官方公布的數據,截至2007年,“縣磷”的年產值就達到15億元。村民告訴記者,化工廠的大老板是一家叫四川鎣峰實業有限公司的大企業,公司總部在35公里外的什邡市。
鎣峰實業的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始建于1975年,曾經是化工部下屬的一家大型國有企業。2006年改制為股份公司,現有總資產10億元,員工3000多人,公司可年產硫酸鉀型復合肥34萬噸、農用磷酸一銨30萬噸、工業級磷酸一銨3萬噸、可溶性硫基化成肥10萬噸、復混肥25萬噸,飼料級磷酸氫鈣10萬噸、 塑料編織袋1200萬平方米、工業硫酸34萬噸、合成氨4萬噸、鹽酸8萬噸、碳酸氫銨4.5萬噸、氟硅酸鈉1000噸、甲基丁烯(炔)醇各1000噸、聚丙烯酰胺2000噸、金屬硅2000噸和10000噸食品級液體二氧化碳。
袁正華稱,公司正在籌備上市,“如果沒有這場地震,估計很快就能到股市上去拿錢了”。
這些村民們害怕這個龐然大物,但又擔心它不要被地震打擊得一蹶不振。“我們還要靠它生活啊。”坐在昏暗潮濕的帳篷里,王月峰自言自語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