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二年春,山西大旱。作為主管農村工作的副總理,我于三月中旬去山西考察旱情,在山西省委書記王茂林陪同下順便去昔日赫赫有名的昔陽縣大寨村看了看。這時的大寨,已失去了昔日的光環,報刊上吹捧的文章沒有了,來參觀學習的也沒有了,“文革”中建的旅行社門前也被冷落了。王茂林同志對我說,我是粉碎“四人幫”后去大寨的第一位高層領導人。我看了大寨的所謂“七溝八梁一面坡”,看了葬埋著曾任國務院副總理、政治局委員陳永貴的虎頭山,看了大寨群眾居住的窯洞,同一些村干部進行交談,也聽了剛從養路道班回到大寨不久的支部書記郭鳳蓮的匯報。這時的大寨還是以農業為主,除人均一畝多地外,還有150畝蘋果園,但蘋果樹早就退化了,結的蘋果比雞蛋大不了多少。還有個小煤窯,但挖了煤運不出,因賠錢關閉了。一九九一年人均分配不到600元。省里的領導向我介紹說,大寨黨支部的成員多系陳永貴時代的老同志,為了加強大寨黨支部的領導,他們把粉碎“四人幫”后去養路道班工作的郭鳳蓮又調回了大寨。我看了聽了大寨情況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改革開放十多年了,他們還在陳永貴的老路上掙扎。我在那里呆了個把小時就驅車回陽泉,只喝了大寨一杯茶。行前,我悄悄地向郭鳳蓮說:“老同志勞苦功高,要好好照顧,待遇可以優厚一點,但你們支部的成員要年輕化,要吸收年輕人進入領導班子,工作要有新的思路”,同時,我提筆為他們寫了以下幾句話:“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拓寬路子,同心協力奔小康”。
在離開大寨回陽泉的路上,我與王茂林商量要幫助大寨脫貧致富,我說,大寨如果繼續走老路,老思想,老辦法是富不了的。我動員王茂林把陽泉至大寨的那段路修一修,能讓卡車通行。
回到北京后,我一直惦記著大寨的事。大寨在五十年代曾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改變山區貧困面貌的一個典型,后來被“四人幫”利用,成為推行他們政治陰謀的工具,危害全國。但責任不在大寨,更不在大寨的群眾,他們也是受害者。我決心讓他們改弦易轍,擺脫貧困。我先是讓大寨送50名勞動力去廣東東莞打工,他們送40人,但不到一年大部分都跑回來了,他們受不了那苦,只剩下四五個有點文化的。隨后我又動員泰國正大集團贈送大寨七臺卡車,一汽贈送大寨兩臺卡車,共九輛大卡車,讓他們成立個運輸隊,把小煤窯的煤能運至火車站。隨后我又動員江蘇淮陰市毛紡織廠幫助大寨建了襯衣廠和毛衣廠。鑒于大寨有石灰石想建個水泥廠,為了解決資金問題,我讓老伴陪同郭鳳蓮去拉贊助(我去大寨時我老伴也去了,因此,結識了郭鳳蓮,此后郭鳳蓮有時來北京辦事,也到我家看看,與我老伴熟悉了),山東沂蒙地區無息借給大寨400萬元周轉資金,所有設備、技術人員都由山東省提供。我又動員香港中策集團董事長黃鴻年先生投資在大寨建起了水泥廠。鑒于大寨盛產玉米,我動員四川省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大寨建起了飼料廠。我老伴又趁去廣東的機會,還動員廣州市、佛山市、中山市等地給大寨提供100多萬元的無償贊助。
一九九四年五月,我在人大工作期間,在山西省委書記胡富國、省人大主任盧功勛等同志陪同下,我再次去大寨考察并參加他們水泥有限公司投產典禮。這時的大寨,在各方支援下,襯衣廠、毛衣廠和水泥廠都已投產,也有了自己的運輸隊,大寨至昔陽的路也已修建完成。大寨已不再是“以糧為綱”的大寨,而是貿工農結合,全面發展,逐步走向二三產業為主的軌道。我即興為郭鳳蓮寫了如下的話:“鳳蓮同志:我希望您率領大寨人,用新的思想、新的觀念,在新的道路、新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新大寨,重振當年雄風。”為大寨村寫了“重振雄風”四個大字。到二○○一年,郭鳳蓮在北京見到我時,她告訴我,他們人均收入已超過6000元,集體福利大大增加,都住上了新房,不到十年,人均收入增加了九倍。這就是大寨逐步富裕起來的緣由。沒有思想的解放,觀念的更新,各方的支援,繼續走“以糧為綱”的老路,就沒有今天的大寨。當然,大寨的變化,和他們有郭鳳蓮這樣一個好的帶頭人,以及大寨人的勤奮努力和拼搏精神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