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參加安慶市“陳獨秀的社會主義思想研討會”,實現參觀我們黨的創始人和第一任總書記故居和墓園的宿愿,我閱讀了《陳獨秀文章選編》第一卷,對1915年9月——1920年5月陳獨秀的社會主義的思想有一些新的認識。
從思想史的角度考察,這個階段陳獨秀認識社會主義,有一個這樣的歷史背景: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義的一個流派,在恩格斯逝世后發生了分歧。事實上,恩格斯在世時,這種分歧已經初露端倪,只不過尚未激化而已。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施坦從哲學、經濟學、社會學和政治學諸方面,對馬克思的學說提出批評或曰“修正”;考茨基、盧森堡、李卜克內西在第二國際內部,同伯恩施坦展開了激烈論爭。到20世紀初葉,這個論爭的最終結果,是第二國際的分化,建立了第三國際,形成社會民主主義和列寧主義,其實現社會主義的途徑等問題,是雙方分歧的焦點。
陳獨秀正是在這個分化過程中,開始接觸和接受社會主義學說的?;剡^頭來看當時的文獻,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就是陳此時的一些觀點倒是傾向于社會民主主義的。如果再把觀察的目光往后延伸,就會進一步發現,陳在接觸和接受社會主義時的最初認識,也是他在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和作為中共總書記的八年以及以后他對在中國搞社會主義的思想認識淵源。
執政者謀資本勞力之調和是人類的幸福
從19世紀末歐洲關于社會主義學說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以后,許多知識分子從關注中國命運的視角,都在積極了解、研究社會主義的學說,聯系中國的實際,探索救國圖存的出路。到20世紀初,中國許多先進的知識分子對社會主義的追求、闡釋,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但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的主張上,卻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分歧的焦點在于是以暴力的手段還是以和平的手段,或者說是用革命的辦法還是用改良的辦法實現社會主義。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在《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一文中,首先介紹了社會主義學說。指出:社會主義學說“始于法蘭西革命時,有巴布夫(Babeuf)者,主張廢棄所有權,行財產共有制(La communaute desbiens)。其說未為當世所重。19世紀之初,此主義復盛興于法蘭西。圣西孟(Saint-Simon)及傅里耶(Fonrier),其最著稱者也。彼等所主張者,以國家或社會,為財產所有主,人各從其才能以事事,各稱其勞力以獲報酬,排斥違背人道之私有權而建設一新社會也。其后數十年,德意志之拉薩爾(Lassalle)及馬克斯(Karl marx),承法人之師說,發揮而光大之”。這段闡述雖不夠確切,但說明陳獨秀已經初知并關注社會主義的學說及其實踐。
接著,他指出:“資本與勞力之爭愈烈,社會革命之聲愈高。歐洲社會,岌岌不可終日。財產私有制雖不克因之遽廢,然各國之執政及富豪,恍然于貧富之度過差,決非社會之福;于是謀資本勞力之調和,保護工人,限制兼并,所謂社會政策是也。晚近經濟學說,莫不以生產分配,相提并論?!?/p>
然后,他表明了自己的觀點:“繼此以往,貧民生計,或以昭蘇?!盵1]在他看來,貧富懸殊絕不是社會之福,而保護工人、限制兼并、實行勞資調和,這才是“人類之幸福”。
這正是當時第二國際社會民主黨以經濟改良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的主張。眾所周知,20世紀初,伯恩施坦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有了相當廣泛的影響。法、德、英、意、比利時等國的不少領袖和工會領導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傾向于實行改良主義??梢哉f,陳獨秀寫此文章時伯恩施坦主義已成為第二國際所屬多數社會民主黨的主導思想。因為接受伯恩施坦主義的一些社會民主黨,在其執政或參與執政的過程中,確實提出了改善勞動人民生活狀況的政策主張,并在為改善勞動人民的物質生活狀況和推進社會生活進一步民主化等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績。其中包括勞動、就醫、養老、殘疾人的福利、兒童的保護、家庭維持補助金、平等的教育機會、失業保險、社會保障等。
站在勞動人民立場,熟悉巴黎公社失敗教訓的陳獨秀,認為歐洲各國執政者實行勞資調和的改良主義政策是“人類的幸?!?。這是他根據形勢把暴力革命和改良主義對比后得出的結論。他的認識反映了20世紀初歐美一些國家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資本主義面對社會矛盾也在進行自我調整的實際情況??梢哉f這是他與時俱進的思想亮點。
通過協調資本“個人社會間利益兩全”的辦法發展大工業
陳獨秀早期不僅有通過勞資協調實現社會主義的思想,還針對當時中國出現的勞資矛盾事件,提出了解決的路徑。特別是他對經濟落后的中國提出了發展工業的思路,很有創意。集中反映在1920年5月1他寫的《我的意見》一文中。這篇文章總的來說是他運用馬克思關于剩余價值的理論分析工人的工資,對資本主義持批判的態度。
1920年春,上海厚生紗廠在湖南招募女工。招工簡章規定每天工作12小時,工資僅夠維持一個人最低生活,伙食、醫藥、衛生等待遇很差,引起輿論界強烈反響。其中有長沙、上海等12家報紙與厚生紗廠經理穆藕初之間的批評、答復、再批評?!段业囊庖姟穼κ录蟹从吵龅母鞣N觀點進行了分折,提出了個人的看法及解決勞資矛盾辦法。
文章指出:“穆先生或者可以說,我們中國紗業底勢力,漫說英、美了,就是比日本還不及四分之一;現時紗業雖有點利益,正要少數的資本家壟斷這種利益,才能夠把資本聚住,才能夠叫他們樂于投資而且便于投資,才能夠使這資本有再生產的效力,若是分配給工人,這資本不但分散了,而且都用在消費上,失了再生產的效力,因此營業不能夠推廣,豈不是社會的損失嗎?穆先生倘若說出這個理由,恐怕有許多舊式的經濟學者都要點頭稱是;就是我也以為這個理由含有一半真理,不能全然否認;但是我以為也有一種法子,可以免除這個人和社會問題底利害沖突。這法子是什么呢?就是采用Co-operativeSociety底一部分制度,一方面承認工人都有得紅利底權利;一方面規定所有股東,經理,以下事務員,工人等應得的紅利,一律作為股本,填給股票,以便推廣營業;如此工人都可以漸漸變到資本家地位,個人方面比現在賣勞力而得不著全工值總好得多;資本都用在再生產上,社會方面工業也因此推廣了;這法子似乎可以使個人社會間利益兩全。”[2]
陳的思想其有價值之處,至少有以下幾點:
第一,批判資本不等于消滅資本,資本的產生、積累和發展與工業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是一致的,這正是穆藕初所言“含有一半真理”的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保護資本,就是推進社會進步和工業發展。
第二,保護勞工的合法利益是社會主義題中應有之義。陳獨秀認為“中國底資本固然還沒有集中到工業上,但是現在已經起首了;倘然仍舊走歐、美、日本人的錯路,前途遍地荊棘,這是不可不預防的”。[3]這里講的歐、美、日本人走過的錯路,應是指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階段,即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對廣大勞動者、工人殘酷地剝削與掠奪,給廣大勞工帶來無限的痛苦和災難,社會嚴重兩極分化,周期性經濟危機不斷爆發,整個社會付出慘重代價的狀況。這條老路、錯路不能再走。他呼吁人們“要有預防社會前途危險的大覺大悟……那才是社會的大幸??!”這些肺腑之言,在時過87年后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第三,要害是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文中提出的辦法就是實行合作社的一部分制度,即給工人分紅,使其轉化為企業股票,既可防止削減企業積累的后勁,又可逐漸改變工人一無所有的地位,從而體現資本、工人及社會利益“兩全”?!皟扇奔措p贏和多贏的意思。這是企業內部勞資利益協調的一種辦法,在西方資本主義實踐中已有實行,在當代I T產業中,以這種辦法激勵員工積極性的企業很多。此外,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北歐諸國,通過政府在社會范圍內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險,推行社會福利制度,都取得了好的社會效果。
中國產業未興,實行社會主義可緩于歐洲
社會主義學說傳入中國后,中國是否具備實行社會主義的條件問題,自然會被提了出來。早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前的1917年初,陳獨秀就明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一個頗為愛戴《新青年》雜志的名為褚葆衡的讀者,曾寫信給陳獨秀。他說:“近代文明之真諦,最新之思潮,仆以為當推社會主義。此種學說,為政府及資本家專橫之反應,大足為我人研究之資料。我國于此種主義,輸入未久,鼓吹乏人,故信仰者寡,是以強權者勢愈甚,而貧民乃愈陷水火之中。貴報素主輸入世界新理,獨于斯類學說,乃未多覯,足下如以社會主義實可為救世之良藥,則闡揚之責端在貴報矣。仆愿望如此,不識足下以為如何?!盵4]
陳獨秀1917年1月1日寫信回答說:“社會主義,理想甚高,學派亦甚復雜。惟是說之興,中國似可緩于歐洲。因產業未興,并兼未盛也?!盵5]寥寥數語,看出他對馬克思關于實現社會主義的條件的學說,理解是相當準確的。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是建立在大工業生產基礎之上的,消滅了階級和階級差別,消滅了商品貨幣關系,實現很高水平的統一的全社會的公有制,社會成為自由人的聯合體。其理想確是很高的,而當時的中國并不具備這樣的客觀條件。
社會主義產生的經濟條件,是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19世紀三四十年代,西歐的英國、法國、德國等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經過工業革命,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逐漸實現工業化。由于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發展為公開的對抗,工人階級形成了獨立的政治力量,才有可能爆發社會主義革命。而半封建半殖民地、小農經濟占優勢的中國,“產業未興”,即現代工業數量極少,規模小,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所以,陳獨秀才有社會主義之興“似可緩于歐洲”的見識。他認為中國需要進行的是在經濟上“發展生產事業、發達生產技術”,政治上推翻封建專制主義的民主革命,而不是急于搞社會主義。陳獨秀此時的認識,比之當時孫中山曾經以“平均地權、節制資本”作為他實現社會主義的路徑設計,比之梁啟超主張限制個人競爭、實行國家干涉的社會主義,都更為接近中國實際。
1919年4月,即五四運動前夕,陳獨秀在《每周評論》上發表文章說:“英、美兩國有承認俄羅斯布爾塞維克政府的消息,這事如果實行,世界大勢必有大大的變動。十八世紀法蘭西的政治革命,二十世紀俄羅斯的社會革命,當時的人都對著他們極口痛罵;但是后來的歷史家,都要把他們當做人類社會變動和進化的大關鍵?!盵6]他對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對在俄國搞社會主義革命,承認是人類社會變動的大關鍵。但是也就在同一天,陳獨秀在另一篇文章中又指出:“中國資產社會和勞動社會都不很發達,社會革命一時或者不至發生?!盵7]他依然堅持兩年前的一些看法:認為中國無論在客觀方面和主觀方面都不具備搞社會主義的條件。
實現民權自由和立憲共和
在國家政治制度方面,陳獨秀極力主張仿效歐美國家的民主政治。1919年2月15日,他在《再質問“東方雜志”記者》一文中,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即表明自己是“信仰共和政體之人也,見人有鼓吹君政時代不合共和之舊思想……慮其謬說流行于社會,使我呱呱墮地之共和,根本搖動也”。共和政體,即他所指的“民權自由,立憲共和”;“所謂民權,所謂自由,莫不以國法上人民之權利為其的解,為之保障。立憲共和,倘不建筑于國民權利之上,尚有何價值可言?此所以歐洲學者或稱憲法為國民權利之證券也?!?/p>
民權,即人民的民主權利。當“東方雜志”記者稱,“民視民聽,民貴君輕,伊古以來之政治原理,本以民主主義為基礎。政體雖改,而政治原理不變,故以君道、臣節、名教、綱常為基礎之固有文明,與現時之國體,融合而會通之,乃為統整文明之所有事”,陳獨秀立即駁斥說:“嗚呼!是何言也?夫西洋之民主主義(Democracy)乃以人民為主體,林肯所謂‘由民’(by people)而非‘為民’(for people)者,是也。所謂民視民聽,民貴君輕,所謂民為邦本,皆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遺之家產——為本位。此等仁民愛民為民之民本主義(民本主義,乃日本人用以影射民主主義者也,其或徑用西文Democracy而未敢公言民主者,回避其政府之干涉耳),皆自根本上取消國民之人格,而與以人民為主體,由民主義之民主政治,絕非一物。倘由‘東方’記者之說,政體雖改,而政治原理不變,則仍以古時之民本主義為現代之民主主義,是所謂蒙馬以虎皮耳,換湯不換藥耳。毋怪乎今日之中國,名為共和而實不至也?!盵8]陳獨秀指明了“由民”和“為民”之根本不同,可見他對民主的實質認識之深刻。
此后,陳獨秀進一步思考了在中國如何真正實行“由民主義”的問題,他認為由民作主,就要實行民治。1919年12月1日,他在《實行民治的基礎》一文中,根據中國政治的具體情況,認為杜威博士關于政治的民治主義的主張“還有點不徹底”?!皢慰俊畱椃ūU蠙嘞蕖?,‘用代議制表現民意’,恐怕我們的生活必須的幾種自由權,還是握在人家手里,不算歸我們所有。我們政治的民治主義的解釋,是由人民直接議定憲法,用憲法規定權限,用代表制照憲法的規定執行民意。換一句話說就是:打破治者與被治者的階級,人民自身同時是治者又是被治者。老實說就是消極的不要被動的官制,積極的實行自動的人民自治。必須到了這個地步,才算得真正民治。”[9]
陳獨秀認為,“中國現在政象不佳”,沒有實行民治主義的緣故是:改建共和未久,以前把建設共和看得太容易,革命以前宣傳民治主義太少,共和軍全由軍人主動,一般國民自居在第三者地位,擁護共和的進步、國民兩黨人,都不懂得民治主義的真相等原因。他主張:“我們現在要實行民治主義,首先要注重民治的堅實基礎”,把上述“幾層毛病通同除去,多干實事,少出風頭,把大偉人、大政治家、大政客、大運動家、大愛國者的架子收將起來,低下頭在那小規模的極不威風的堅實的民治基礎——人民直接的實際的自治與聯合——上下功夫?!彼J為:“沒有堅固基礎的自治,即或表面上裝鈽得如何堂皇,實質上畢竟是官治,是假民治,真正的民治決不會實現,各種事業也不會充分發展?!?/p>
陳獨秀進一步設想了由“地方自治和同業聯合兩種組織”以實行真正民治主義。例如,最小范圍的組織,人人都有直接議決權,執行董事不宜專權久任,注重團體自身生活的實際需要,斷絕軍人官僚政客的關系等等,都是針對當時政治制度上存在的問題的一種治理辦法。他在這篇文章的最后說:“我所主張的小組織好叫人人有直接參與權,似乎是打破一切寡頭制度的根本方法;這種思想倘然能夠成為事實,成為習慣……將來較大的政治方面經濟方面的大組織,自然也不會有寡頭專制的事發生,真民治主義才會實現?!薄拔覀儾磺樵鸽A級爭斗發生”,“我心中所想說的話,不愿說出,恐怕有人誤作調和政策,為一方面所利用,失了我們的本意?!?/p>
世界上沒有包醫百病的學說
1920年3月1日,陳獨秀在《馬爾塞斯人口論與中國人口問題》一文的開頭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我全文抄下:
“我向來有兩種信念:一是相信進化無窮期,古往今來只有在一時代是補偏救弊的賢哲,時間上沒有‘萬世師表’的圣人,也沒有‘推諸萬世而皆準’的制度;一是相信在復雜的人類社會,只有一方面的真理,對于社會各有一種救濟的學說,空間上沒有包醫百病的良方。我對于馬爾塞斯的人口論,就是這種見解;不但馬爾塞斯人口論是這樣,就是近代別的著名學說,像達爾文自然淘汰說,彌爾自由論,布魯東私有財產論,馬克斯唯物史觀,克魯泡特金互助論,也都是這樣。除了牽強,附會,迷信,世界上定沒有萬世師表的圣人,推諸萬世而皆準的制度,和包醫百病的學說這三件東西。在鼓吹一種理想實際運動的時候,這種妄想,迷信,自然很有力量,價值;但是在我們學術思想進步上,在我們討論社會問題上,卻有很大的障礙。這本是我個人的一種愚見,是由種種事實上所得一種歸納的論斷,并且想用這種論斷演繹到評判各種學說,研究各種問題的態度上去?!盵10]
這段長達380字的引文,鮮明地體現出陳獨秀身上那種不事盲從、追求科學的真正知識分子的品格。他對馬爾薩斯人口論的長文批判,說明他的才智不只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在許多方面都反映出他淵博的學識和創造的活力,本文不在這里詳加闡述。
值得推崇的是,年僅41歲的陳獨秀,依據書本上、實踐中,國際、國內“種種事實上所得一種歸納的論斷”,提出“世界上沒有萬世師表的圣人、推諸萬世而皆準的制度和包醫百病的學說”的至理格言,今天讀起來實在令人敬佩!
上述論斷中,他提到了包括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學說也不能包醫百病,雖然沒有專門展開論述,但他當時對馬克思學說的態度已躍然紙上。
這時已經是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了廣泛的傳播。馬克思在19世紀出現在世界舞臺上,他以唯物史觀學說和《資本論》巨著所闡述的剩余價值學說,奠定了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礎。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馬克思主義是將辯證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有機結合起來的嚴謹的學說,是人類思想發展的極大成就。中國共產黨成立前,中國許多先進的知識分子都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成為早期的共產主義者。按照傳統的說法,在五四運動后期陳獨秀已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且在一個月后,俄共遠東局維金斯基率代表團來華,在上海與陳獨秀商談組建中國共產黨問題。而陳獨秀此時認為馬克思主義并不是“包醫百病”的學說,這說明了什么?
我以為,這正反映了他觀察事物的一種科學精神。任何理論,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條件的變化,一度適合當時情況的理論,就會部分地或全部地變得不適合新的情況,從而需要加以補充、修正。馬克思的學說也同樣如此,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經之萬世都靈驗、包醫百病的絕對真理。他“相信進化無窮期”,既然發展不會停止,斗爭的形式也要隨著斗爭的條件有所變化。《共產黨宣言》在19世紀上半葉末(蒸汽機工業時代)的出現是必然的,也是正確的。因為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達到了從來沒有達到的程度,“歐洲社會岌岌不可終日”。但到19世紀末電力工業出現,生產力有了巨大發展,形成了新的生產關系,勞資間的斗爭將按新的方式進行。恩格斯1895年在《資本論·導言》就曾經說:“我們當時所持的觀點只是一種幻想”,“當時歐洲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的程度。”[11]
極力推崇以科學和民主精神救中國,關注歐美等先進國家形勢的變化和國際共運的分歧的陳獨秀,尤其敏銳地注意到20世紀初期在歐美一些國家,由于工人階級和城市貧民的斗爭,統治者不得不調整社會政策,以緩和日益尖銳矛盾的情況。在1919年4月27日的《貧民的哭聲》一文中寫到為什么會發生社會革命,他說:“在歐美各國,他們貧富懸隔的原因,乃是有錢的人開設工廠,雇用許多窮人替他做工,做出來的錢財,大部分進了他的腰包,把一小部分發給工人,叫做工價。工廠越大越多,那少數開工廠的資本家越富,那無數做工的窮人仍舊是窮?!薄皾u漸造成那無產階級對于有產階級的社會革命,這就是現在各國頂緊急頂重大的問題”?!八詺W、美、日本連政府也都在那里趕緊講究什么貧民生計,保護勞工,勞工組合,勞工教育,分配公平,遺產歸公等等政策,好預防那社會革命?!盵12]同月的另一篇文章中也說:“歐洲各國的社會主義學說,已經大大的流行了。俄、德和匈牙利,并且成了共產黨的世界。這種風氣恐怕馬上就要來到東方。日本人害怕得很,因此想用普遍選舉、優待勞工、補助農民、尊重女權等方法,來消弭社會不平之氣。”[13]他這里強調的是面對尖銳的社會矛盾,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富豪和執政者都在進行自我改良,以緩解勞資之間的矛盾。
一個多月后,在以列寧為首的共產國際(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領導下,德國、匈牙利爆發的革命很快就失敗了,說明完全按俄國十月革命的辦法換一個國度就不靈。兩種解決矛盾的策略和方法,兩種結果。因此在陳獨秀看來,馬克思的學說“只有在一個時代里是補偏救弊的賢哲”,“只有一方面的真理”,不可能包醫百病。
他不愧為五四運動時期的思想領袖,始終堅持以科學民主的尺度衡量一切事物。他的遠見卓識同他此前五次去日本學習、考察不無關系。明治維新后開放的日本,對他開闊視野,根據中國實際情況,思考救國救民之路大有裨益。
很長時間以來,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里,對社會民主主義一直持批判態度。社會民主主義被視為“修正主義”,被認為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中國也是如此。在歷史研究中,當歷史人物最初接受或認同社會民主主義時,就認定其思想還不成熟或者還處于模糊狀態,甚至說成是“倒退”;而一旦放棄了社會民主主義,就認定其成為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如今,對社會民主主義的評價,在我國學術界已經有了很大不同。社會民主主義在歐洲、北美特別是北歐的成功實踐,使得研究者不僅對它的理論、學說做出客觀分析,甚至主張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也應該借鑒。因此,對于陳獨秀早年接觸和接受社會民主主義的歷史,也應該重新評價。當我們回顧中國1949年以來的歷史,特別是回顧中國鏟除一切非公有制經濟、實行“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導致經濟發展停滯徘徊的歷史的時候,陳獨秀早年的那些社會民主主義思想和主張,不正好是一面鏡子嗎?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退休教授)
(責任編輯 徐慶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