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醫徐經世話養生
□安徽省中醫院 卓思源 徐松齡
我院主任醫師、教授徐經世,從醫50余載,雖已年過七旬,仍精神矍鑠,忙于傳道授業,治病救人。這得力于徐老的養生理念和方法,他認為人們所說的養生,中醫謂之道生,而通俗來說就是防治疾病,充實體力和延長壽命的方法。他認為,要達到養生,必須做到“四要”:
一要與自然相應。人的身體健康與否,首先要與自然相應,正如中醫學提出“整體運動論”——“天地一體”、“五臟一體”、“天人相應”。這就把人與自然界密切聯系起來,把變化運動密切聯系起來,說明人們生活在自然環境中,氣候變化,晝夜更替,環境變遷等都會影響人體健康。例如冬日嚴寒,盛夏酷暑,春秋季節的忽寒忽暖都無時無刻不對人體產生影響。身體較弱的老人,氣候變化時則易生病。對此我們中醫早有認識,并把自然環境與氣候的改變歸納為“六氣”,而這“六氣”則可直接導致人體的疾病,即稱之為“六淫”之邪?!傲敝虏。c季節氣候有關。因此要做到起居適時,預防疾病。
二要調節好心理。人之身心健康,首先要虛懷若谷,淡泊名利。以中醫道德觀來說,就是“恬淡虛無”,所謂“恬淡”就是安靜,無愧于心,“虛無”就是沒有欲念和患得患失的思想情緒。其次要保持樂觀,對人生充滿信心,熱愛自己的工作,要有寬廣的心懷,對己嚴對人寬,助人為樂,勝不驕傲,敗不氣餒,奮發前進;另外進入老年就要做到老有所樂,始終保持樂觀狀態,不要自找煩惱。“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這是“形神合一”的學說,通俗來說形是形體,神是精神,形與神彼此依存,互相促進?,F實情況又告訴我們,身體越健康,精力就越充沛,性格也就越開朗;而歡樂的情緒,活潑的性格,旺盛的精力更會有利于身體健康。
三要注意生活起居。在日常生活中,要調節好起居飲食,如以飲食來講,要做到飲食有節,主宜清淡,多食蔬菜,不宜過咸,進食要細嚼慢咽,而且飲食要多樣化,并要注意冷熱。從季節來說,夏慎濕熱,冬慎寒涼。從一日三餐的安排來說,晚食宜少。
四要加強運動。運動是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保持健康為目的。因此在運動方式上要因人而異。同時要與季節相應,春季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行,以使志生;夏季也應夜臥早起,步于室外,但宜在清晨和傍晚氣溫較低時進行;秋季要做到“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季為萬物收藏之際,老人體弱者早睡晚起,待日光充足再開始鍛煉,較為適宜,方可達到運動的目的。
養生長壽,是古今人類的共同愿望。如何能健康長壽,中醫藥珍藏著很多寶貴的經驗。從歷史可見,中醫在養生方面有很多論述,如晉代葛洪的《抱樸子》記載了彭祖長壽之道,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有養生長壽的著述,特別時至明代養生的專著可算最多,今天尚存的就有60多種。以長壽來說,據《中國醫學名人志》統計,80歲以上的中醫106人中,明代就占86人。所以,現在普及中醫,回歸自然,無疑將增進人類的健康長壽,形成我國特有的延緩衰老養生之道。 (摘自《中國中醫藥報》)
養生益壽歌
人到老年何為貴?強身健體最為先。養生益壽須謹記,“一二三四五”金言。一個中心為健康,精足神旺體強健。
健康無價人共珍,切記兩個基本點:無憂無慮常自在,無欲無求瀟灑點;大度能容天下事,寵辱不驚糊涂點。
無為方能無不為,三個忘記銘心間:疾病來之則安之,忘記疾病體泰然;朝氣蓬勃葆青春,忘記年齡返青年;春有百花秋有月,忘記煩惱順自然。
有所不為有所為,“四有”相隨共為伴:有群老友友誼深,有個老伴情無限,有點積蓄備急用,有個老窩度晚年。
老驥伏櫪壯心在,“五要”律己是風范:堅持運動益身心,要練身體方強??;淡泊名利知足樂,要笑精神常樂觀;促膝談心訴衷腸,要嘮心胸天地寬;青山夕照霞溢彩,要俏青春永相伴;來自百姓還百姓,要甩身價愿平凡。
自強不息心身健,我命在我不在天,榮華富貴何足道?身康體健賽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