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林廣記》上有這樣一則故事。說是某人患病,走了幾家醫院,看見每位大夫背后都有一大堆冤魂,不敢前去就醫。好不容易發現一位大夫背后只有一個冤魂,就前去打聽,原來,這位大夫昨天才開業……
雖然是笑話,卻反映了一個客觀事實:庸醫誤診自古以來就存在。目前,誤診導致的醫療事故糾紛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
遭遇誤診
母親已經去世幾年了,但是我至今仍難以忘卻老人家患重病被誤診的情景:那是一個初秋,77歲高齡的母親突然
口吐白沫暈倒,父親和身邊親人迅速把母親送到一家大型的三級甲等醫院急診科。醫生們圍著母親團團轉,負責搶救的科主任是一位小有名氣的心血管教授。做了些檢查以后,她大略地看了看,認為是心肌梗死,便要求醫生按照心梗搶救。兩天以后,母親終于蘇醒了,醫生進一步檢查,發現不是什么心梗,而是腦梗。教授自我解嘲地說,反正搶救方法差不多……其實,搶救方法是不一樣的。這時已經耽誤了最佳搶救時機——即24小時內腦動脈緊急疏通。因此母親落下了偏癱,直到幾年以后去世,一直半身不遂……老人最后的歲月活得很艱難。成為我們兄弟心頭的一大隱痛!
一個衰老的生命也許價值不怎么高,可是,對一個年輕學子的誤診,卻幾乎耽誤了他的一生。某醫院在高考體檢時發現一考生的右肺葉上有陰影,便簡單地誤診為“結核空洞”,結核病具有傳染性,暫時不宜入學就讀,于是被取消了當年上大學的資格。家長領著孩子到多家權威醫療機構復查證實,他患的僅僅是“右下葉支氣管囊腫”的小毛病。然而,此時已經過去了幾個月,已經耽誤了入學時間,直到第2年才得以入學!
據統計:我國目前臨床醫療誤診率在30%左右,某些疑難病癥的誤診率達到40%以上。個別單病種的誤診率甚至達到90%!
醫家解說
一家醫院醫務科負責人說,醫療誤診哪家醫院都避免不了,好多醫院曾因為醫療事故、誤診賠過錢,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
為了避免誤診,不少醫院除采取措施,提高醫生的醫療水平和責任心,建立健全了崗位責任制,出了醫療事故要追蹤問責等等,還在門診部設立導診員,幫助和指導患者到相關科室就診。
盡管醫院聲稱盡了最大努力,但客觀效果仍然差強人意。據統計,近30年來,臨床總體誤診率并未因診療儀器日新月異而降低。過分依賴儀器檢查而導致的誤診成為主要原因之一。一家大型腫瘤醫院近10年的影像診斷符合率僅為85%。
青年醫生可能因經驗不足而誤診,專家如果僅憑經驗也會發生誤診。誤診與疾病本身,與社會,與醫生技術水平、與設備條件甚至與患者自身因素都密切相關。
《中國誤診文獻數據庫》對幾十萬份誤診病例進行統計分析以后,歸納總結出來十幾類原因:問診及體檢不全面;對疾病的認識不足;該做卻未做特異性檢查項目;過分依賴或者迷信輔助檢查結果;疾病本身不典型、缺乏典型癥狀和體征;醫生的診斷思維方法有誤;病人主訴或者家屬代訴病史不準確;并發癥掩蓋了原發癥,以罕見的體征發病;對既往專家診斷的盲從,等等。影響診斷的諸多要素中,思維偏差是罪魁禍首,有學者對5560例結腸癌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誤診率高達52.9%。其中,拘泥于現象、檢查不細致造成的誤診占誤診的70%左右。有六成患者在就診前就出現結腸癌癥狀1年之久,而且多數病人在確診之前就有多次求診經歷,但是,好多醫生往往根據表面現象而誤診為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胃腸功能紊亂,等等。
患者無奈
一般來說,患病以后,若認為是大病,為了避免誤診,都要到幾家醫院去看,條件好點的,甚至進北京、去上海的大醫院看。然而,能這樣看病的畢竟是極少數。而且就是到了北京、上海的大醫院。誰又能保證不出現誤診呢?
農村患者便顯得更無奈,有人說得很直白:我們啥也不懂,得了病沒辦法,只有聽醫生的,治好治賴,聽天由命了……
對于醫生來說,誤診一次只是一次失誤;但對于患者來說,可能就是終生的遺憾,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一位60歲的男性患者,阻塞性黃疽3個月,在各家醫院反復做各種檢查,包括肝B超、胃腸造影、胰膽管造影、CT等,都認為是胰頭癌。住院期間,患者發生消化道大出血,會診認為是胰頭癌晚期合并消化道大出血,不能手術,第二天,患者死亡。尸體解剖結果出人意料:患者渾身沒有任何腫瘤,就是十二指腸后壁有一處潰瘍,潰瘍穿透胰腺導致胰頭腫大的征象,最后動脈破裂大出血死亡……
為了自身和家人的健康,學習掌握醫藥知識十分必要。不妨多看一些衛生健康方面的書籍,在醫療市場上,也能做一個明明白白的消費者。古人說:久病成良醫。就醫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多學、多問、多向醫生提出意見和建議,也是避免被誤診的一個辦法。(摘自《祝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