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飛上去 血壓降下來
□華軍
三年前,我體檢時查出了高血壓。聽人說,人體長期血壓偏高,容易誘發心臟病、腦血管病等疾患。每聞此言,我都對將來的身體狀況很擔心,總想找到一些好的方法輔助治療高血壓。
一天,我散步來到了通州區運河文化廣場。廣場上有人放風箏,不由仰天長望,晴空朗日,清風拂面,空氣異常清新,數十只色彩絢麗、造型各異的風箏凌空飛舞,上下沉浮,欲與天公試比高。有長蛇狀的蜈蚣;有直沖天際的蒼鷹;有振翅高飛的蜻蜓;還有美不勝收的蝴蝶。
我看得入迷,遠去的風箏將我的視線引向高天流云,心胸豁然開朗。放風箏的大多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他們精神矍鑠,笑容可掬。一個個仰視天空,輕移足步,自信中流露從容,恬淡中透出灑脫。我向一老者走去,“大爺,放風箏好玩嗎?”
老人手拽線繩,頭也不回地說:“好玩極了,放風箏練腿腳、運眼力,連頸椎病都治好了。”旁邊一位老大爺接過話茬:“這玩藝兒還治好了我的高血壓、心臟病……”言者無意,聽者有心。我忙湊前問他:“放風箏能降血壓?”老人面放紅光,語氣堅定地答復:“當然!才放了一年多風箏,我血壓就降下來了,爬六層樓也不憋氣了,真神!”
放風箏降血壓,我真是求之不得,我立馬大步流星地向風箏攤走去。從此,放風箏成了我常年健身娛樂的最佳方式。只要草長鶯飛、風和日麗,運河文化廣場便會出現我的身影。手拽線繩,眼望藍天,心情舒暢。其實,放風箏就是放飛心情,放飛健康。您瞧,總是揚頭,自然利頸;眼盯風箏,益目醒神;沐日麗清風,自然益于心腦了。
我放風箏還交了許多箏友,談笑風生,消除孤寂,也是人生一大享受。
現在,我的血壓由原來170/95毫米汞柱,降至130/80毫米汞柱。放風箏真好,它給我這個年逾半百之人帶來生活的歡樂,為我寬心除煩,使我強身壯魄。一塊寬闊的土地,一片明凈的天空,一縷清風,我覺得人生足矣。
(摘自《健康時報》)
“慢四步”健身法
□王永洲
中年的時候,子幼婦弱,夫妻雙方長輩又已年邁,真可謂風風雨雨一肩挑。如此多年下來,諸病纏身,如高血壓、早搏、胃炎、結腸炎、十二指腸潰瘍、頸椎炎、腰肌勞損等,而且小病不斷。
退休之后,有一家單位邀我去發揮余熱。思忖再三,覺得“余熱”既不多,還是留著“自給自足”吧。后來又有同事推薦我去私立學校教書,收入不菲。孔方兄,我所欲也;健康,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前而取后也。當務之急,是把我這架破車修好。我的保養總方針是三個字:慢、四、步。
第一是“慢”。慢,既是指生活節奏、動作行動,更是指心的悠然淡泊。蘭姆在《退休者》一文中,寫一個退休老職員偶回公司,開始大有失落感,最后終于徹悟:“我活在世上應做之事已經做完,昨日之我,是為他人作嫁。從今往后,我的余年,將屬于我自己了。”不錯,告老賦閑,愛干啥干啥,這份悠然清閑,不正是東籬采菊之樂嗎?不正是養心上策嗎?
第二是“四”。我每天的日程安排大致是4個內容,即早鍛煉晚散步。早鍛煉為“銜枚”疾走,銜枚即閉口不語,于心臟大有裨益。散步時則慢,此為放松身心。二是上下午讀書看報刊寫文章約4小時,此乃充實生活,有所學所樂所為。三是參與開門七件事。四是聽音樂看電視。幾年來天天如此,已成習慣。
第三是靜中有動。慢四步雖慢但要“步”,不能靜止,不能定格。以上安排可以說是靜中有動,體腦并用。
除此,我的保養措施尚有:每日服降壓藥,不敢大意; 礦化水泡茶,日飲數杯;吃一點保健品,如洋參丸。
幾年保養下來,我血壓基本正常,早搏、心悸、腹瀉消失了,其他癥狀皆大為減輕。
(摘自《當代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