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當心肺梗
□上海肺科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 張雷
【病例】毛大爺今年61歲了,平時身體一直很好,只是血脂偏高,不太愛活動。這兩天他感覺嗓子不舒服,總想咳嗽。開始毛大爺并不在意,但沒想到越咳越厲害,有時還感到一陣陣的呼吸困難和胸痛。社區醫生懷疑是肺部炎癥,做了胸部X線檢查,卻沒有發現明顯異常,血常規和體溫也都正常,于是就開了點止咳藥讓他回去吃。
然而不但咳嗽沒有好轉,左邊小腿也漸漸腫了起來。毛大爺趕緊坐車來到長海醫院,找了個有經驗的呼吸科醫生。醫生看了病歷,又做了些相關檢查,建議他去看血管外科。血管外科醫生聽了毛大爺的病情介紹,仔細檢查了他腫起來的左腿,并做了下肢彩超,診斷為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梗可能。
【點評】深靜脈血栓是一種血管外科常見病.主要是由于血液的高凝,瘀積于下肢,堵塞了血管,導致下肢靜脈形成血栓,腿部腫脹不適。更為嚴重的是,在血栓形成的早期,剛形成的不穩定血栓容易在血流的沖擊下脫落。從體循環進入肺循環,最終栓塞于肺動脈的主干或分支上,引起肺部的相應癥狀,醫學上稱之為肺動脈栓塞,簡稱為肺梗。大面積的肺梗可能造成猝死。
肺梗雖然是深靜脈血栓的重要并發癥之一,但因為癥狀上分屬兩個不同的二級學科,常常造成誤診。最初發生于小腿靜脈叢的外周型深靜脈血栓,因為血栓尚未堵塞下肢靜脈主干,下肢腫脹癥狀并不明顯而最易誤診。毛大爺最初就是外周型的深靜脈血栓,但腿部癥狀還未出現時,靜脈血栓就已經脫落,堵塞了肺動脈的細小分支,引起咳嗽、胸痛、呼吸困難等肺部癥狀。等到小腿靜脈叢的血栓延伸到了下肢靜脈主干,左腿出現腫脹之后,醫生才想起下肢深靜脈血栓這種疾病。
其實,只要充分認識肺梗的發病經過,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誤診的出現。對于原因不明的咳嗽、胸痛、呼吸困難甚至咯血,應及時檢查下肢情況,必要時行下肢靜脈彩超,確認有無靜脈血栓形成。還可以抽血檢查D-2聚體以輔助診斷,它的明顯升高對靜脈血栓形成特異性較高,具有很好的診斷價值。
肺梗是一種很兇險的疾病,嚴重的可導致患者猝死。但對于大多數患者來說,肺梗的發生常常是悄悄地來,悄悄地走。因為大多數的肺梗只發生在很末端的肺動脈分支上,只占整個肺臟的很小一部分,所以常常毫無癥狀,有時只是咳嗽幾下。甚至連咳嗽都免了。病情嚴重、危及呼吸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因此,無論是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還是偶爾傷風感冒咳嗽兩聲的朋友,都不必疑神疑鬼。只有像毛大爺那樣,有了明顯的呼吸系統癥狀而查不出明顯原因的。才要考慮肺梗的可能。 (摘自《家庭醫學》)
“慢膽”警惕膽心綜合征
□魏開敏
張師傅患有慢性膽囊炎多年,近日在飽餐后感到上腹部鈍痛,偶爾向肩部放射,與此同時還感到有些胸悶不適、心悸等。張師傅去醫院檢查,結果顯示慢性膽囊炎合并感染,并有心電圖異常,表現為房性期前收縮和ST-T段改變。張師傅擔心又患了心臟病,而主治醫生告訴他并非合并心臟病,而是慢性膽囊炎引發膽心綜合征。
膽心綜合征在慢性膽囊炎患者并不少見,特別是在慢性膽囊炎合并感染時尤為常見,有關報道表明,其發生率可達50%~70%左右。這是因為心臟和膽囊均由植物神經支配,并且在胸4~5神經處有交叉現象,故而膽囊有病時可互相影響,反射性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從而誘發心絞痛、心律失常。當慢性膽囊炎合并感染時,由于炎癥使得膽囊排空障礙,膽汁瘀積,同時產生心臟抑制因子和其他炎癥介質,招致心臟供血不足,從而引發或加重心律失常及心電圖異常。
慢性膽囊炎引發的膽心綜合征,在臨床上具有特征性:①患者大多有明確的慢性膽囊病變史;②胸悶、心悸癥狀主要發生于飽餐或大量脂肪餐后,夜間比較顯著;③疼痛部位多在右上腹部,向右肩部或右背部放射,且疼痛持續時間長,達數十分鐘或數小時。這些特征也是與冠心病的主要區別點。
主治醫生告訴張師傅和在場的患者,患有慢性膽囊炎而出現胸悶、心悸等癥狀時,不僅要考慮冠心病的可能,也要警惕膽心綜合征的可能,需要做好鑒別診斷,以得到合理治療。針對慢性膽囊炎引發的膽心綜合征,其治療重在控制膽囊炎,合并感染要以控制感染為主,如果膽囊瘀積則要以利膽為主,伴有膽石癥或膽囊炎反復發作者要考慮切除膽囊。總之,隨著膽囊疾病的好轉或祛除,心臟癥狀隨之消失,心電圖隨之恢復正常。
(摘自《天津老年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