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名方—— 理中丸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耿俊杰 任天池
理中丸又名人參湯,最早見于東漢張仲景《傷寒論》,是中醫治療中焦虛寒證的經典名方。
方藥:人參、干姜、白術、炙甘草各90克。
用法:將其研末,用蜜調,制成丸,每丸重9克,每次1~2丸,每日2次,空腹溫開水送服,小兒酌減。注:本方有多種劑型,請參考生產廠家產品說明書服用。若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效:溫中祛寒、補中健脾。
主治:中焦虛寒證(常見癥狀為嘔吐、泄瀉、脘腹冷痛、舌淡苔白、脈象沉細)。
理中丸因其用藥簡便,藥效精到,對后世醫家有很大的影響。后世醫家在理中丸基礎上創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名方。
宋代閻孝忠,在理中丸中加入附子,取名為“附子理中丸”,該方與理中丸的性質基本一致,具有溫中祛寒、補虛健脾的作用,是治療虛寒腹痛的常用方劑,因方中加有附子,故溫中散寒之力更強。
明代王綸創“理中化痰丸”,由理中丸加半夏、茯苓而成,用于治療脾胃虛寒、痰濁、咳嗽痰多、嘔吐食少、飲食難消、大便不成形等。
明代秦景明創“連理湯”,由理中丸加黃連、茯苓而成,主治脾胃虛弱、嘔吐酸水。
明代龔延賢創“理中安蛔湯”,由理中丸去甘草,加川椒、烏梅、茯苓而成,主治脾胃虛寒以及蛔蟲引起的腹痛。
此外,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載“枳實理中丸”,由理中丸加枳實、茯苓、干姜而成,主治脾胃虛寒、氣滯水濕停留。
現代研究證明,本方可降低胃液中游離酸濃度,從而減輕對胃黏膜的侵蝕和減少胃蛋白酶的激活,并促進黏膜細胞再生修復,有利于潰瘍的愈合。臨床上,本方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腸炎,潰瘍病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屬于中醫脾胃虛寒證型者。
需要注意的是,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肝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以及兒童和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理中丸。服藥3天癥狀無緩解,應去醫院就診。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摘自《家庭保健報》)
我用槐米治痔瘡
□晨風
我在1991年前就得了痔瘡,并且一開始就大便出血、痔核脫垂。大便困難不說,常常需要用手才能將脫出的痔核還納。褲子里那種臭味就沒法說了,真是出不了門也見不得人,就這樣整整過了1~3年。
在這13年間,我用過“PP粉”(即高錳酸鉀溶液)、馬齒、艾葉、滿山紅燒水熏洗,“滅痔靈”用了有近百瓶,電視上宣傳的“XX肛泰”用了40多貼,統統不見效。
到了2004年,一位吉林朋友來看我,聽了我訴說的苦惱,便告訴我說:咱這里不是盛產槐米嗎?在采摘槐米時稱出1000克(2斤)既干凈又新鮮的,用鐵鍋炒黃、炒焦,研成細末。然后每次取1湯匙加開水拌成粥樣,在飯前喝下去,每日3次,必定見效。
我按照朋友說的做,不到10天,肛門就不發黏了。半月之后,痔核也不脫垂了,那感覺真是喜從天降。接著我堅持著將剩下的槐米按上法喝完,結果害了13年的痔瘡真的好了,肛門平日也不發炎了,痔核也不見了,一切都正常了。為了鞏固療效我又稱了500克繼續吃,至今已經4年了,沒有復發。
朋友在給我這個方子的時候,還叮囑我堅決忌食白酒和辣椒。對這點我也是深有體會,要徹底治愈痔瘡,就一定不能遷就自己的嘴!
點評:槐米為槐樹的花蕾,形似麥粒,味苦,性微寒,入肝、大腸經。于每年春夏之交花未開放時連梗折下,曬干后打落花蕾即得。
槐米含蕓香(蘆丁)、樺皮醇、槐二醇及鞣質等,可涼血止血、降血壓。主要用于便血、痔瘡出血、吐血、尿血、血痢、高血壓等。由于槐米兼有潤腸之功效,故可用于便秘、痔瘡腫痛兼有出血者。每次用量9~15克,可煎服或代茶飲。槐米炒制時注意火候,不宜過急。脾胃虛寒者慎用。
(摘自《藥物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