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李最近總懷疑丈夫有了第三者,問她“你是怎樣確認這點的”?她回答:“我憑的是第六感覺。”
老王怕自己的兒子出事,兒子下班晚回來一會兒她就坐立不安,緊張擔心。她會想象出無數可怕的情景,甚至包括血淋淋的交通事故現場。
小張總擔心丈夫會不愛自己,用她的話就是:“以前他總哄我,現在他很少哄我了,以前他老說我好看,現在很少說了。”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大李的“懷疑”,老王的“總怕”和小張的“擔心”都是“心理現實”,也就是自己想象出來的而事實上并不存在的“現實”。
就當事人而言,“生活現實”與“心理現實”并無區別,它們都實實在在地影響當事人的心情和行為。但讓“心理現實”影響或說腐蝕“生活現實”卻實實在在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
大李的懷疑會影響雙方感情。一個人不被信任,時間久了,他就有可能真的做出失信的事,這是一種逆反心理,也是一種消極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老王的性格本身就有焦慮的傾向,再加上把注意力全都放在了兒子身上,所以才會變得那么“惶惶不可終日”。這種擔心時間長了,會讓對方覺得累,此時的擔心就變成雙方的負擔了。
小張的“心理現實”對她的生活現實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起初,丈夫會很高興妻子這么在乎自己,并會用各種語言、行為向她證明自己的愛,但時間久了,原來的甜蜜感會變味,那時,小張的“心理現實”倒真有可能變做生活現實。
為什么有人會用“心理現實”妨礙自己的生活現實呢?少數人可能是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造成的,更多的人是源自自身弱點或思維習慣影響的結果。
不自信的人也不易信任他人。大李的苦惱就是一個例子。
用悲劇的眼光看世界,覺得世界危機四伏,所有的擔心都會變成現實。老王因此變得惶惶然。
心理發育遲滯不前。小張固執地以少女情懷去看婚姻,至今未完成從為人女到為人妻的角色轉換,沉浸在少女情懷中不能自拔。
那么,該怎樣避免讓“心理現實”腐蝕我們的生活現實呢?換言之,該怎樣避免讓想象的問題影響我們生活的真實和質量呢?
首先,當然要有自信。自信了才會有定力,才不會因為一點風吹草動就覺得生活走了樣,才能信任他人,也才有勇氣、有能力面對生活的變化。
其次,人格上要獨立。獨立了,心情就不那么容易被別人的一舉一動所左右,而且自己也會因獨立而變得更有吸引力。
最后,要學習客觀、感知現實。當自己“認為”生活上出了什么“事”時,先不要輕易下結論,先要搞清楚究竟是“心理現實”還是“生活現實”。拿不準的時候可以去問問周圍的親友,看自己“認定”的究竟是否真實。還可以觀察周圍的人,看他們是怎樣描述和評價同類事情的,學習從多角度去看一個問題。
如果所有這一切都不能減輕你的痛苦,那么,就應考慮向心理醫生求助,以使自己盡快擺脫“心理現實”的糾纏。
(摘自《心理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