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市場熱到如火燒,固然是經濟不健康的表現,但從發燒到結冰,缺乏過渡周期,同樣會使宏觀經濟產生不良反應。一段時間來,不少一線城市成交萎縮,有些地方甚至量價齊跌,樓市充滿了低迷與觀望的氛圍。同時,在從緊貨幣政策作用之下,很多開發商資金吃緊,包括退地和拖欠政府自吐地款等現象短時間里集中出現。有關方面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在上個月中旬,國務院召開會議,在強調金融安全的大命題下,要求穩定房地產市場。
政府救市該在何時
日前房地產業界稱,樓市正在做俯臥撐,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建設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顧云昌,則認為比喻成柔道更合適。樓市的發展是一年上漲三年的價格,最后兩年不漲了,甚至稍微有一些回落。可以用“吃中藥”慢慢調理,“藥方”為,在金融方面,不能過多增加貸款,特別是個貸;二是地方政府要控制好土地供應節奏。
今年5月以來,深圳樓市出現購房者拒還貸款的現象,中國版次貸苗頭顯現。簡單算筆賬,首付3成,如果房價下降超過30%,即跌幅大于重置成本,購房者繼續還貸在經濟上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事實上,截至今天,深圳已有眾多樓盤與去年高峰相比,縮水超過三成。如果房價再繼續下跌,購房者拒還貸款的比例還會迅猛上升。
“從金融安全的角度考慮,國家出臺相關政策穩定房地產市場,是有其動機的。”一位長期關注中國樓市與金融安全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央政府從金融安全的高度看待房地產行業,絕不會無的放矢,更不會僅僅只是“說說”而已。
前段時間,業內業外都在討論房價大跌,“銀行和開發商誰先死”的問題。普通民眾和一些標榜“為窮人說話”的經濟學家們一致認為,開發商死光了銀行也不會死。畢竟房地產開發貸款與個人貸款總體相加不過占銀行貸款總額20%左右。另外銀行有整個國家財政在背后撐腰,其收回的抵押房產也會在下一波牛市中重新置換成可觀的硬通貨,或許還會大幅升值。
經濟學家認為問題不會是想像中的這么簡單,首先,這些壞賬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如果完全由國家彌補,將嚴重影響中央財政在其他公共建設方面的投入;其次,幾大主要國有銀行都已經上市或即將上市,通過政府直接注資,會引發國際競爭對手和外國政府的新一輪抵制;再次,銀行收回的抵押房產什么時候能保值變現,誰也說不準,政府不會也冒不起這個險。
該經濟學家還認為,中央政府最終是否出臺相關救市政策,主要看房價下降對金融安全的威脅、到了什么程度。如果危機一觸即發,那么救市政策會立馬出臺。
強硬救市將徒勞無功
從去年10月份到現在,據說全國樓市跌幅最大的是深圳,部分樓盤房價降了3成,但現在聽說哪家開發商倒閉了沒有?沒有。聽說哪個很大的項目爛尾了沒有?沒有。聽說哪家銀行次貸危機大規模爆發了沒有?沒有。市場還是市場,遠沒有演化成危機市場。
樓市并沒有崩潰,市場有其發展周期,有高潮,就必然有低谷,現在的樓市低迷,只是由于部分原因處于低谷而已,這是正常的經濟規律。如果市場是按照自身的發展規律進入其低谷期,這時候的救市行為就不可取,相當于揠苗助長,提前預支購買力。
靠出臺生硬政策救市,希望以此來刺激市場,結果可能是徒勞的。短短一年之內,如果打壓和刺激樓市的政策先后出臺,除了讓消費者喪失已剩下不多的市場信心,“有形之手”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只會變得尷尬。如果政府因為救市心切而強行干預,發布相關政策及法規,不僅難以產生積極的影響,可能還會干擾市場正常的發展秩序,或使正常的市場秩序走向惡化。
政府干預,不應該是對價格的簡單干預,不能覺得價格高了就要壓下來,價格低了就要捧上去。而應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程度,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引導理性消費,規范市場行為等手段,使房地產市場成長為完全的、透明的市場,最終將定價權交給消費者。
從全國范圍來看,總體而言,在這個行業調整周期到來的時候,房價的下跌并不明顯,換言之,此前已經“非理性獲利”的開發商們,仍然在價格上硬扛。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硬扛是對政策調控的一種變相的抵制,而呼吁“救市”,則是這個利益集團企圖借助政策的變通,來緩解降價壓力,以求度過一個困難的階段。
房價的上行或下跌,都自有市場規律作用。宏觀調控的目的,并非通過干預微觀經濟,而使其背離市場規律,恰恰相反,合適的調控手段,當有助于市場規律作用于微觀經濟,從而防止房價大起大落。此前房價背離市場規律“大起”,故需要政府調控,以使其趨于平穩。而當前房價并無“大落”,既得利益集團借房地產業為支柱產業之名,大造輿論,脅迫相關有利于其的政策出臺,明顯相悖于市場規律。
主張“救市”者往往放大整個行業可能面臨的危機。房地產業的減壓,可以通過降低房價以刺激需求、通過行業的整合以緩解資金壓力、通過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自然做大市場蛋糕、通過向管理與創新要效益來提升價值。如果一遇到壓力和挫折便“呼救”,反映出的是一個龐大的行業看似強大,實則脆弱。
生硬救市不可取,政府的效能,只能是對市場加以規范和引導,并盡可能做到公平、公正。應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培育市場、發展市場上來,以良性的發展解決目前樓市中供給與需求、房價漲跌與消費者信心之間的矛盾,這才是上策。
市場“復蘇”還須時日
如果房價降幅繼續拉大,不管從國家金融安全的高度來看,還是從地方政府稅收、GDP等考核指標來看,地方政府主導的救市行為都會慢慢形成常態和普遍現象。但樓市想要借此回暖,則尚需時日。有關專家說:“目前的冷市,不是單純的政策冷市,更是人心冷市,是一種慣性下長期冷市形態。”深圳一項調查顯示,如果房價繼續下跌5%,購房成交量會上升11%,如果稅率、貸款以及其他買房成本減少總房價的5%,購房成交量會增加3%,其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這項調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價格杠桿對房價有效,對購房附加成本的影響作用則不明顯。該調查也可以得出結論,政府試圖通過降低購房者購房成本(非房價成本)的政策刺激樓市的希望,可能落空。“市場信心沒那么容易恢復。”有關專家堅持認為,樓市回暖尚需時日,但如果“救市”政策全國開花,下一輪牛市則值得期待,因為市場很有可能又會逐漸進入慣性暖市。
北京師范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指出,目前這次觀望與前幾次相比大不相同,是在政府加快住房保障制度建設,給予百姓許多承諾基礎上產生的。“拐點論”對此又起了主推作用,隨后的汶川大地震雪上加霜,估計要持續8個月以上市場才能逐漸恢復。
顧云昌也表示,目前開發商日子比較困難,主要是資金鏈的問題,一方面是銷售嚴重放緩,再加上銀行貸款卡住了,股市融資渠道沒有打開,債券市場、基金都沒有開放。“現在開發商除了銀行借貸繼續想辦法,有很多保衛資金鏈的一些做法:第一,促銷。通過促銷的辦法加快資金的回籠,無論是打折也好,降價也好都非常活躍:第二,變現。開發商原來持有物業,準備長期持有的,現在發現資金不行了,干脆變現,寫字樓、酒店都賣掉;第三,高利貸,甚至包括典當等。”
對政府來說,健康的市場是大而強壯的市場,并非低價的市場,對民眾而言,健康的市場首先是價格公道的市場,其次才是品牌市場。民眾與政府的默契有時候只存在于誤解與想像之中。但假以時日,總會找到一條平衡之道,真正以限價房平衡保障型住房的不足之苦與商品房的高價之痛,當走過漫長的市場與行政之間的折中道路之后,房地產市場會迎來真正的健康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