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國際金融綜合經營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兩種不同的路徑,一種是全能銀行體系,它建立于19世紀中葉,主要存在于德國、瑞士等歐洲大陸國家中,一直發展至今;另一種則是世界大部分國家已經或正在經歷的發展軌跡,即從混業經營制度發展成為分業經營制度,最終又進入綜合經營制度的過程。我國金融經營制度變遷的歷程屬于第二種發展路徑。在這一條發展軌跡中,由于制度變遷的驅動力不同,國際金融業綜合經營的演進模式劃分為市場推動型和政府推動型兩種典型類型。其中市場推動型模式又由于不同國家的監管嚴格程度不同,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嚴格監管制度下的市場推動型模式和寬松監管制度下的市場推動型模式。
國際金融綜合經營的制度變遷
寬松監管制度的主要是代表國家是英國。英國長期以來崇尚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體制。同時,英國在文化上對個人的道德要求很高,行業自律水平也相應較高,因此金融監管相對比較寬松。而正是這種寬松的監管環境,使得英國的金融創新活動非常活躍。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新業務的不斷展開,不同金融部門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國外金融機構大量涌入英國金融市場,進一步導致金融監管部門與金融機構之間穩定的以“道義”為主的監管關系被打破,分業經營已經不再適應市場的創新和發展。為了適應新的市場需要,英國政府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20世紀90年代建立了綜合經營的制度。
美國是嚴格監管制度下市場推動模式的典型國家。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發生經濟危機,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對金融體系的監管也比其他國家要嚴格許多。但是,二戰后,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增強了金融企業的實力,而金融市場的活躍又為金融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盡管監管嚴格,但是規避監管的金融創新越來越多。同時,隨著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英國、日本和加拿大等國家先后推行金融綜合經營制度,美國的金融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相對減弱,因此美國政府被迫放松對金融經營體制的限制,金融綜合經營得以發展。
政府推動型的金融綜合經營發展模式是指政府主導下的為了實現趕超或者為了擺脫經濟困境而進行的金融體制改革。日本的政府推動型模式最為典型。戰后幾十年日本經濟取得了飛躍式的進步,迅速跨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的“泡沫經濟”崩潰,給經濟和金融體系帶來了沉重打擊。一方面,日本經濟上的衰退已經超出了市場自身的調節能力;另一方面,日本金融機構長期處于政府的庇護下,本土市場對外開放程度和市場競爭程度都不高,金融機構對政府有很強的依賴性,因此,迫切需要政府推動金融體制改革。日本政府于1992年到1998年間修改了一系列法案,建立了金融綜合經營體制。
可以看出,國際金融綜合經營制度變遷反映了各國金融業改革和發展的客觀要求。
首先,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創新是推動金融綜合經營的直接動力。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伴隨著金融技術的不斷加強和信息化的不斷深入,產生了對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對金融產品、服務和組織的創新,它是當代金融綜合經營改革的直接推動力。
其次,金融監管成本和收益的變化是金融綜合經營制度變革的根本原因。從國際市場金融的發展史中可以看到,在金融市場發展的早期,金融風險發生概率較高,社會補償性成本非常大。所以,在當時建立分業經營制度可以有效地降低風險、減少監管成本。但是,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于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同時金融監管不斷完善,使得金融風險的防范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第三,金融綜合經營的發展模式決定了金融綜合經營中主流的企業組織形式。市場推動型和政府推動型金融綜合經營模式都經歷了從分業經營向綜合經營過渡的發展“路徑”,而金融控股公司是一種比較適合從分業經營向綜合經營過渡的公司組織形式。在金融控股公司中,一方面,具有獨立經營法人地位的不同的各個子公司之間容易建立金融防火墻機制,另一方面,雖然金融集團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的是金融綜合經營,但就各個獨立經營的子公司而言,仍然是單業經營,這就為金融分業經營時期的監管提供了便利。
第四,金融監管的完善通常滯后于金融市場的發展。國際金融綜合經營的發展歷史卻表明,金融監管的完善總是滯后于金融市場的發展。它主要表現為金融監管理論、金融監管方式、金融監管的手段和工具的滯后以及金融監管政策效應的滯后。金融監管相對滯后的主要原因在于金融監管本身是在追求金融市場的穩定和效率之間進行相機抉擇的。然而,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了金融監管部門對市場的監管方式、尺度的不確定又導致了金融監管的完善總是跟隨著金融市場的演進而前進。
中國金融綜合經營的實踐
中國金融綜合經營的歷史演進
自1983年金融系統建立以來,我國的金融體制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從1984年到1992年,是我國金融混業經營階段,由于我國的金融體系建立不久,整個金融體系市場化水平很低,主要表現為競爭不足,經營效率低,因此對金融體系“建立市場機制”顯得尤為重要。我國逐漸形成了金融混業經營體制。從1993年到1998年,是金融分業經營形成階段,由于缺乏經驗和風險意識,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金融領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對我國的經濟平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政府下決心建立強有力的宏觀調控體系和金融監管體系,分業監管的格局也逐漸形成。從1999年至今,是金融綜合經營的探索階段。1999年,美國國會批準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2001年我國加入WTO,這兩大歷史事件相互聯系客觀上要求它們之間有所結合。開啟了我國理論界對金融綜合經營的討論。而金融業務在這種背景下,政府和各級監管部門對分業經營制度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和改革。當前,我國金融綜合經營的試點已經展開,金融不同部門的業務合作開始出現;同時,一批有實力的金融控股公司也開始茁壯成長起來。
中國金融綜合經營演進的特點
金融綜合經營的演進始終處于快速變革和發展之中。(黑體)從1984年我國建立金融體系至今,20多年的時間里,我國金融經營體制已經先后經歷了金融混業經營階段、金融分業經營階段以及當前對金融綜合經營體制的探索,其改革幅度之大,發展之迅速令人矚目。我國屬于后發經濟體,具有經濟發展的后發優勢。可以借鑒一些國際上成熟的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模式,較快地建立相對成熟的經濟制度和法律體系。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中政府推動能力較強,國有企業一直是我國金融體系的主體,在改革的過程中,政府比較容易通過行政手段和經濟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推動金融體制的改革。
金融綜合經營的演進與國有企業改革進程基本相匹配。在我國金融綜合經營的演進過程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它的發展與我國國有企業的發展進程基本相匹配。金融分業經營制度的建立則適應了金融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有效地控制改革過程中所可能給金融體系帶來的風險。而混業經營則要求擁有更健全的現代企業制度和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因此,在當前金融綜合經營的探索時期,金融綜合經營型企業只能通過不斷,積累經驗后逐步擴張。
金融綜合經營的演進受到監管部門利益的制約。當前,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是以“分業監管”為基礎的“一行三會”的監管格局。這種金融分業監管的制度優勢在于專業化的管理。但是由于各監管部門利益不一致,又增加了金融企業綜合經營的制度成本。
我國金融綜合經營發展的未來發展趨勢
金融綜合經營是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發達國家金融綜合經營的潮流必將對中國金融現行的分業經營制度帶來強烈的沖擊。國內近年來對金融法規的完善降低了金融綜合經營的風險;新的會計準則和信息披露機制等外部監督機制的完善也為金融綜合經營的規范化做好了準備。
目前,金融綜合經營的模式以金融控股公司為主。自我國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中信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以來,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已經歷了5個年頭。目前,一些公司基本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和有效的內部風險管控體系的現代金融集團,這些金融控股公司的發展將為未來企業的組織形式提供范本。
然而,建立適宜的金融監管體系需要長期的過程。國國內金融監管現狀來看,我國當前的金融監管無論是監管理念還是監管法規都是建立在分業經營基礎上的,與金融綜合經營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而且,我國當前金融監管協調機制極度缺乏,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合作時好時壞。顯然,要解決以上這些問題,需要我國金融監管部門逐步積累經驗并進行調整。
我國的金融綜合經營改革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
從發展模式上看,應該采取美國的嚴格監管和日本的政府推動相結合的形式。如何處理好風險控制和金融創新之間的矛盾,是各國金融業發展中要著重研究的問題,中國也是這樣。在金融創新過程中,需要企業的積極探索,但更需要政府推動。金融創新是必須的,但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經濟體制處于不斷變化的轉軌經濟來說,風險控制更為重要。政府必須在這一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繼續推進當前的金融綜合經營試點工作,建立試點企業標準。金融綜合經營試點是我國當前對綜合經營改革探索的主要方式。它對我國金融綜合經營中的企業發展和金融監管部門的發展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探索平臺。到現階段為止,試點工作在風險控制和積累發展經驗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金融綜合經營試點企業也不斷成熟。因此,在金融綜合經營這一未來發展趨勢下,當前的金融綜合經營試點工作必須堅持。由于金融綜合試點擴大了企業經營范圍,很多企業有享受這種政策優惠的沖動,爭相列入試點,需要防范不適當擴大試點范圍和放松管理的風險。
大力加強金融監管和積極推進相關法律建設。另外,由于綜合經營的制度改革已進入試點階段,而“統一監管”的時機仍未到來,一些交叉業務風險評估很可能疏于監管,這種不匹配使中國建立不同監管部門的交流機制和聯席機制刻不容緩。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