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應是解決“民工荒”和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這對看似矛盾的問題的有效選擇之一。
關鍵詞:農村 民工荒 技工荒 中等職業教育
自2004年以來,我國的廣州、福建和浙江等地區用工短缺問題凸顯,這一現象被稱為“民工荒”。而與“民工荒”并存的一個現象是,我國依然面臨著嚴重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
“技工荒”日趨嚴重
全國勞動力供大于求,就業壓力明顯增大,但另一方面,中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監測中心提供的《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勞動力市場呈現出缺工現象》的統計報告卻指出:在2004年第2季度,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的12個城市,有70.4萬人進入勞動力市場求職,用人單位的招工名額則達到108.7萬人,缺口38.3萬人,民工在上述市場的供給缺口與需求之比達34%。這樣從總量上來看,我國目前勞動力市場出現了“有活沒人干”和“有人沒活干”的矛盾狀況:既出現所謂的“民工荒”,又有大量農村勞動力無法轉移或轉移后無法充分就業。
通過進一步的分析,目前缺工嚴重的主要集中在制鞋、玩具制造、電子裝配、服裝加工、塑料制品等加工行業,而且企業普遍反映,目前勞動力市場并不缺少普通民工,真正缺乏的是高級管理人才和掌握熟練技術的工人,尤其是青年技術工人,主要是缺少20~30歲的年青工人,30-40歲供求基本平衡,40歲以上者供過于求。可見,“民工荒”反映的是優質勞動力、年輕技術民工相對緊缺的市場供求關系,也就是“技工荒”。
“技工荒”表現在區域性、行業性、結構性和階段性用工短缺。據統計,我國的技術工人有7000多萬,中級工占35%,高級工僅占0.5%,初級工的比例則高達60%左右。如果包括農村的務工人員,那么,中級工以上的工人的比例不到20%,初級工的比例則高達80%以上。而我國工人技能等級比例結構應是中級和高級工人占80%以上,在中國現階段工人技能等級比例結構卻正好顛倒過來。這種現象所帶來的是中國經濟競爭能力的嚴重下降,難以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技術結構升級的現實需要,難以適應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局面。
“技工荒”的成因
我國當前出現的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的局面呼喚著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但現實中,作為培養技術工人的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卻是舉步為艱,從1998年開始,在一些農村地區,整個職業教育系統更是面臨著崩潰的危險。
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規模不足
農村中等職業教育是準公共產品,它的投資來源主體應是個人和企業,政府發揮的是最后調節者的作用,進行必要的補充性公共投資,而且所需的公共投資部分主要由地方財政承擔,一般由市縣一級政府承擔。但是,從個人、企業和地方政府三個投資主體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均存在問題,影響到我國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首先,從個人的角度看,社會普遍歧視職業教育,學生、家長乃至社會都把職業教育看成“低層次”教育,經濟條件較差的農民更是不愿投資于職業教育。自1997年以來,除了2004年以外,我國技工學生數總體上呈下降趨勢。2002年,全國有600多所技校停止招生。同時,由于中等職業教育的個人成本比起初等教育來要多得多,對廣大農民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從而造成中等職業教育個人有效投入不足。
其次,從企業的角度看,企業的投資意愿和能力要受到企業自身的行為動機和規模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鄉鎮企業較為發達的農村地區,企業的數量、規模和現代化程度極為有限,影響到他們對中等職業教育投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行業、企業參與和舉辦職業教育積極性不高,不少企業尤其是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業準入制度執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經職業培訓的員工,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從地方財政的角度看,各地方政府把大部分教育財政資金集中于義務教育,農村縣財政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更是無暇顧及。2003年,職業中學的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僅有普通中學的8.36%。另一方面,由于在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社會中,人才呈現從農村到城市的單向流動,就很難激發起農村地方政府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投資熱情。而且,教育資源在地區間的分布極不平衡,加上轉移支付制度的不健全,使得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的地區在承擔了義務教育的主要責任之后,無力承擔其在職業教育中應負擔的教育經費支出。
農村中等職業教育資源的利用率不高
由于我國農村地區的特殊情況,使得政府一方面需要發展辦公共化程度較高的一般性職業技術教育,另一方面也推動私人利益為主的專門性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然而,農村地方政府的財力畢竟有限,很難為中等教育的全面發展提供充足的財力支持,造成農村各類職業技術教育學校由于經費困難,辦學條件很差,其效益也就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如果政府過多地涉及本應由市場提供的中等職業教育領域,教育成本中由政府負擔的比例過高,或政府直接參與對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這將導致其多樣化難以出現,不能根據本地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和勞動力市場的發展變化來靈活調節教學內容與方向,最終導致稀缺教育資源的浪費。
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財政對策
加大對農村的政策傾向,增加地方財政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不僅要積極培育農村地區的財源,為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有力的財力支持,而且,應根據事權與財權相對應的原則,重新合理劃定各級政府的教育財政負擔比例以減輕縣級財政壓力,從而保證有更充裕的經費來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同時,要加大省級政府和中央政府在農村教育領域的轉移支付力度,以補償落后地區的地方政府因教育外溢而遭受的損失,鼓勵這些地方政府加大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并使他們逐步消除對人力資源正常流動設置的種種人為障礙。
通過多種財稅措施,特別要注意結合區位優勢和市場需求,引導非政府資本對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
充分發揮市場的主導力量和政府的引導作用,發展“企業聯盟”、“訂單培訓”和“校企聯辦”等多種模式,形成從就學、培訓到就業、管理和服務的一條龍式勞務輸出鏈。各地方政府不僅要合理配置有限的教育資源,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讓走出校門的農村青年都有一技之長。而且,針對目前農村勞動力培訓的各主管部門各自工作的盲目性、無序性非常突出,內容雷同和空白點多的情況也同時存在,處于“散”狀態。這就需要各級政府一方面科學制定農村中等職業學校的課程設計和農民培訓工作的總體規劃,廣泛動員和組織農民在進城務工之前參訓,幫助農民提高技能素質和競爭力。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應積極發展和建立與企業間的合作組織,要發揮橋梁作用,搭建信息傳遞渠道和勞務輸出服務網絡體系,及時向農民發布勞務市場信息,向企業提供民工資源信息,從而降低務工和用工的搜尋成本。
地方政府可進行統籌規劃,通過各地人才交流中心等中介機構建立獨立的職業教育人才就業信息網絡系統。一方面,收集國內外各單位和企業的用人信息,為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培養方向及招生人數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單列的常設的職業教育人才就業期貨機制及市場。在這一期貨機制及市場中,職業學校與用人單位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契約關系,通過期貨契約,學校根據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積極為用人單“量身定制”各類人才,保證畢業生符合用人單位的質量要求,而用人單位則要保證依據合同接受畢業生就業,并相應給予學校一定的保證金,為學生提供實習條件、助學金和就業機會等。
建立和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為貧困生提供職業教育獎學金。為來自農村地區的貧困生提供一定的經濟資助,是鼓勵農民子弟接受職業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覃志剛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財政系;黃君潔,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公共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