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仍屬“洋蔥形”的社會結構,一個合理的、有活力的、橄欖形的社會階層結構是現代化進程中關鍵因素。
關鍵詞:社會階層結構 現代化進程 和諧社會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的經濟利益關系日益凸顯,社會階層結構的變遷正是社會利益結構發生變化的主要標志。
社會階層結構與和諧社會及現代化進程的詮釋
目前,我國的主要社會階層已由原來按簡單社會分工劃分的工人和農民兩大階級演變為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經理人員、私營企業主、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個體工商戶、商業服務人員、產業工人、農業勞動者、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等社會階層。社會階層結構問題關系到各利益群體、利益集團的團結與合作,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以及各種生產力要素的優化配置。是否具有合理的社會階層結構是能否有效地、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各階層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重要因素。從維護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前提看,“橄欖形”的社會階層結構即中等收入階層占絕大多數,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階層結構較為合理。我國目前尚未構建出“橄欖形”的社會階層結構,仍屬于“洋蔥形” 的社會階層結構即中下階層占大多數、中間階層不明顯的社會階層結構。
從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看,無論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還是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所涉及的都是社會各階層的關系。如何進行制度建設、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使人民的民主權利在實現形式上切實得到法治保證,人民的愿望在公共政策領域得到合理表達,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政治基礎。社會各階層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這是和諧社會的經濟基礎。
社會階層結構變遷與現代化進程
一般意義上的現代化進程可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階段,第一次現代化是以發展工業經濟為基礎的現代化,其典型特征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其中,經濟發展是第一位的,表現為物質生產的增長和生活空間的拓展。第二次現代化是以發展知識經濟為基礎的新型現代化,其典型特征是知識化和信息化。第一次現代化是工業化的興起和發展。工業化會引起產業結構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又必然帶來職業結構的改變,職業結構的變化導致社會階層的分化,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階層結構的變遷。而第二次現代化進程不僅僅是經濟和科技的現代化進程,也是社會結構的現代化進程。因此,現代化進程必然會影響到社會階層結構的變遷。另一方面,社會階層結構對現代化進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理論界把社會結構對現代化的影響作用稱為除“國家干預”和“市場調節”以外的“第三只手”。
首先,僵化的、不流動的社會結構阻礙現代化進程。社會階層結構的變遷分化,意味著社會流動加快。如果社會階層成員的流動處于一種僵化狀態的,意味著社會成員很難通過自身努力而改變自己的階層歸屬,將直接影響到產業結構和社會階層結構的優化,由此也會影響現代化進程。
其次,社會階層結構在變遷過程中的功能紊亂,會引起動亂而破壞現代化進程。在社會流動過程中,人們要爭奪資源和生存空間,在資源和生存空間有限的條件下,處于優勢地位的人和處于劣勢地位的人將會產生矛盾。如果社會的控制系統(上層建筑)不能提供平等機會,沒有完善合理的流動措施和渠道,這種矛盾的積累就會形成社會階層之間的激烈沖突,就會阻礙現代化進程。如果一個社會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滿足社會階層結構分化和組合的條件,為社會流動提供正常而合理的渠道和途徑,則能及時化解社會矛盾,使社會階層結構優化,從而促進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最后,社會階層結構并不是隨著現代化進程自然而然的優化,而是受到許多體制性和政策性因素制約。客觀的把握和認識社會階層結構,制定合理的政策和體制,就會推動推動社會的發展和變革,促進現代化進程。
從已經不同程度實現二次現代化國家的歷史經驗看,一個合理的、有活力的、橄欖形的社會階層結構是現代化進程中重要而關鍵的因素之一。

和諧社會與現代化進程
從我國的社會發展的現實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現代化進程是相輔相成的。中科院現代化報告2007年首度提出關于社會和諧的相關指標包括:國際高度貧困率、國際中度貧困率、貧富之比、兒童死亡率、童工率、最低月工資六項指標,這構成中國社會和諧的基本指標。其中,國際高、中度貧困率關系到社會進步與社會和諧;貧富之比關系到分配公平和社會穩定;兒童死亡率與童工率關系到家庭和諧及社會未來;最低月工資關系到家庭生活和社會公平。
第一次現代化的評價指標共10個,包括人均GNP、農業增加值比重、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農業勞動力比重、城市人口比例、醫療服務、嬰兒存活率、預期壽命、成人識字率、大學普及率等。第二次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還有工業增加值比重、物質產業增加值比重、工業勞動力比重、物質產業勞動力比重、16個具體指標包括知識創新經費投入、知識創新人員投入、知識創新專利產出、中學普及率、大學普及率、電視普及率、因特網普及率、城鎮人口比例、人均能源消費等。
從和諧社會和現代化的評價指標看,二者發展方向是一致的。構建和諧社會是如何進行現代化進程的具體要求,而二次現代化也必然是一個和諧的社會發展狀態。
培育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
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以中間階層為主體的橄欖形社會結構是一種較為穩定的社會結構。一方面,橄欖形的社會階層結構,可以避免社會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既能夠有效地制約上層社會,也有能力幫助下層社會,還有助于構建完善的現代社會保障體系,實施有效的扶貧政策,形成濃厚的社會慈善氛圍。因此,可以最大限度緩和由貧富差距引發的各種社會矛盾與沖突。另一方面,橄欖形的社會結構意味著大多數社會成員成為中間階層,他們從根本上可以擺脫為生存而工作的傳統勞動狀態和勞動觀念,更多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將成為人們勞動的主要動機,這樣就會極大地激發人們社會活動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并為社會進一步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當中間階層成為社會主體時,就會形成比較穩定的主流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引導社會輿論向著有利于良好社會秩序發展的方向聚焦,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擴大中間階層,發展“橄欖形”的社會階層結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是當前我國現代化進程的緊迫任務。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中產階級的概念從來沒有一個統一的精確定義。在中國社科院的《當代中國社會流動》報告中,使用“中產階層”代替“中產階級”一詞,這一用詞非常符合當下的中國社會心理,也更符合中國國情。
構建合理的階層流動機制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向開放性、流動性的趨勢發展。如,農民可以進城打工,可以投資經營當個體工商戶或私營企業主;年輕人可以通過努力進入知識分子階層或國家與社會管理者階層。但我國目前尚未形成一個合理、公平、開放的社會流動模式,有些政策體制依然阻礙著社會階層的合理流動,使社會流動不能暢通運行,也使得處于社會較低階層的人們,很難上升到較高的階層。因此,必須調整政策,建立合理的階層流動機制。
首先,必須改變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現行的二元戶籍管理制度是一種“社會屏蔽”制度,它將社會上的一部分人始終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會資源之外,還嚴重阻礙著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束縛著勞動力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其次,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結合當前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建設的需要,改進完善我國的干部人事制度是當務之急。針對那些適應計劃經濟需要、阻礙市場經濟發展的管理制度必須進行改革和創新。
最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制度對于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社會學階層的角度看,社會和諧是各階層之間的和諧相處,特別是貧富階層之間的和諧相處。因此,要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現代化進程,必須要構建合理的階層流動機制,為培育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創造條件。
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
我國當前的社會階層結構還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和不平衡性的特點,必須要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進而帶動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形成。當前調整經濟結構首先應大力發展服務業和第三產業,加速城市化進程,改變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要逐步縮小區域差距即縮小我國東西部、沿海和內地、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的差距;適度調整不同行業間的收入差距,以打破造成壟斷行業收入過高的政策壁壘;通過產業政策和法律法規等措施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發展動力和資源、進而帶動現代化社會階層結構的形成。
(作者單位:呂青,西安工業大學人文學院;郭瑞萍,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 艾霞,西安工業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