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快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實到位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
關鍵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循環經濟 環境友好型社會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實現年均8%-9%的經濟高速增長。進入21世紀,受房地產業和出口導向型產業帶動,經濟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GDP年增長率連續在10%以上,在世界經濟中一枝獨秀。

然而,由于我國產業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經濟增長是建立在資源依賴和資源消耗基礎上的。建國50多年來,我國GDP增長了10多倍,礦產資源消耗增長了40多倍,用40%能源消耗換來了10%的經濟增長率,增加l億元GDP需要投資高達5億元。在這樣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貧乏的國家,資源約束很可能使經濟增長出現較長時間的衰退。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換取一時經濟增長的做法不可取,我國不能像少數國家那樣奢侈地消費地球資源,也不能因為資源問題影響我們的宏偉目標,根本出路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努力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防,能循環、可持續發展節約型社會。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存在的問題
我國“九五”計劃第一次提出了“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雖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總體上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實現根本轉變。
近年來,隨著經濟增長速度加快,許多地方、許多領域,增長方式轉變依然不盡如人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項目屢禁難止,粗放增長方式問題更加突出,雖然這與我國處于工業化發展的初級階段有關,但關鍵的問題是沒有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沒有執行力度和各方面檢驗標準,在經濟發展中只重視結果,而不管采用什么樣方法和使用什么樣的手段。實現“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落腳點是比較GDP的多少,造成了政府追求政績,官員忙于招商引資上項目,投資集中在短期見效甚至是對當地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項目上。直接導致大規模投資、大規模生產和掠奪性消耗自然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可見單靠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僅難以根本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還可能產生一些新問題,必須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結合起來。因為增長方式只回答了在要素投入方面用什么辦法做大“蛋糕”問題,而“發展方式”更進一步在發展道路上回答了用什么樣的經濟結構、環境代價做大“蛋糕”問題。
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到實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更艱巨,是一個涉及經濟、技術、社會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通力合作,采取綜合措施,有計劃快速推進。如城市生活用水的利用。20世紀末,全國620多座城市中,有近320座城市缺水,嚴重缺水110多座。水資源問題,不僅遏制了中國經濟發展和增長,人的生存問題也受到了挑戰。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政府不惜動用數百億美元,修建“南水北調”工程。試想一下,若不采取措施,有多少水夠用?需要幾個南水北調工程?
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需要遵循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產業結構的層次,發展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合理規劃,從優化經濟結構、促進技術進步、加強生產管理、鼓勵理性消費等多方面采取綜合措施。
中央著重把握國民經濟發展的大方向,認真研究制定符合基本國情,順應民意,與時俱進并具有時代性、發展性、可操作性和簡潔性的經濟發展戰略方針,制定相應政策和評價指標。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強化執法監管,加大對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的懲處力度。消除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體制障礙,解決好內部體制、增長方式和外部環境的問題。合理劃分省、市、區各級政府職責,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地方政府是關鍵,要積極配合,具體執行。切實把經濟工作的重心轉到制度建設、規劃編制、政策制定以及統籌協調、維護市場競爭秩序上,提高行政效率。根據本省資源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等不同要求,明確不同區域功能定位,努力尋找保持原有優勢,創造新的優勢條件,保證持續穩定發展,并不斷走向成熟的戰略方法。同時還應當完善群眾參與、專家咨詢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健全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建立嚴格有效投資責任追究制,轉變政府投資決策的不規范化,責任追究制度不健全,決策者不對決策后果負責,重復建設和政績工程,把行政配置資源模式轉變成市場配置資源的模式,促進投資總量合理增長,投資結構不斷優化,投資效率持續提高。
政府還應當建立能源、資源消耗審核制度,完善企業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以及安全、質量、技術等市場準入標準,糾正能源高投高耗,減少對資源、環境、生態破壞。努力打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強勢產業,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運用財稅、金融、價格、投資等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走循環經濟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 建立健全政策支持體系。
(作者單位: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