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信托狀況會影響一國金融市場的繁榮,也很大程度影響企業的融資方式。
關鍵詞:信任狀況 信任基礎 金融市場
信任是除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之外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主要社會資本。
社會信任狀況會影響一國金融市場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企業融資方式。我國傳統文化導致關系型信任成為個體間信任的主導,因此我國個別地區出現了極其活躍的民間金融市場。雖然關系型信任短期內活躍了融資市場,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小范圍、關系型的契約結構將必然被打破,聲譽型和制度型信任將在更大的范圍內維護陌生群體間的合約,才能夠在全國范圍內構建發達活躍的金融市場,全面提高企業融資效率并降低交易成本。
信任的來源與基礎
信任是一種復雜的社會與心理現象,涉及很多層面和維度。信任可劃分為聲譽型信任、制度型信任與關系型信任。
聲譽型信任,指在長期交往合作中建立起來的信任,這種信任依賴于過去的交易經驗,人們可根據過去的行為和聲譽的了解而決定是否給予信任。張維迎(2002)認為在某種制度下,若市場交易當事人之間的博弈重復發生,則人們會更傾向于相互信任。
制度型信任,是指由法律法規、中介機構、專業資格保障的信任,是制度化、法治化的信任。組織的行動者可以不一定依靠人們的有關社會文化特性的信任,轉而依靠信任的非個人的形式,如專業資格、法律規章來建立信任。
關系型信任則強調由先天因素或后天的關系決定的信任。人際交往中的信任可能基于某種先天的特征或共同點(血緣關系)、更基于后天拓展的種種聯系(人際關系)。企業之間的交往與聯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社會關系網絡來進行,而不是借助于正式的經濟交易規范。在具體的市場交易中,買賣雙方的良好關系將有助于交易活動的維持和發展。
不同信任基礎之間,存在相互補充的作用。當一個地區或社會的某種信任基礎缺失時,其他的信任基礎將受到更多的倚重。在這一時期,大量外來移民的涌入、人口流動的加劇及企業組織的不穩定等因素導致以聲譽產生信任的機制相當混亂,有效性降低;然而由于科層組織的發展、專業資格制度的推廣、規章和立法的加強,使得制度型信任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法律保護不好的國家和地區,聲譽機制是企業家順利融資的保證;而在既缺乏法律保護,又缺乏相應的市場來顯示信譽的情況下,建立在關系基礎上的交易則成為主要選擇。對轉軌經濟中企業關系合同的研究也發現,在法律保護不好的國家,企業更傾向于與自己有關系的企業簽訂合同,而不是冒風險與沒有關系的企業簽訂合同。
我國社會信任結構特征及民間金融市場的繁榮
受儒家思想中的家族主義影響,中國社會中的人際信任更多地建立在關系或聲譽機制上,較少地依賴制度約束。而這種信任并非建立在市場制度基礎上,其信任行為是特殊信任,其特點是只信任和自己有私人關系的他人,而不信任外人。費孝通(1948)認為在中國社會的社會關系是一個由近及遠、由親及疏、由熟悉到陌生的網絡。因此,中國人際信任之所以廣泛建立在“關系”之上,是由中國人以家庭為核心拓展“關系”的特有文化決定的。
由于中國社會是一個“關系”網絡構建的“熟人”社會,在這種社會,一個人在交往中如不履行個人義務、失信于人,不僅會受到眾人的譴責,還會因此失去關系網及其中所包含的社會資源,失信行為的代價是巨大的,因而為了個人利益,每個人都盡力維持聲譽,從而保證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聲譽也成為人們是否給予他人信任的一個重要標準。費孝通(1948)認為中國社會維持禮俗的秩序注重修身克己,較少依賴制度。此外,由于制度都是由具體的人來操作和執行的,而人又是處在一個“關系”網絡中,受來自各種“關系”利益相關人的影響,當制度執行人預期破壞制度的收益大于成本時,他就會采取破壞行動。在相應的監控機制因類似的原因缺位的情況下,使得這種破壞行為較多的發生。
我國傳統文化形成的關系型信任在我國經濟發展初期曾經起到關鍵作用,形成了交易活躍的民間金融市場,民間金融最大的特點就是借貸行為發生在特定關系范圍內,包括血緣、地緣、鄉緣等各種天然聯系,也包括長期的社會交往。正是這些特殊的人際關系,使民間金融具有比正規金融更多的優勢。譬如,借貸雙方具有相互了解的便利條件和長期交往中形成的信息積累;無需抵押和擔保;以法律外的“約束”和“懲罰”行為保障順利還款,而且這種約束越是在小范圍關系型人群內作用越大。民間金融這種簡易靈活、快捷高效的融資方式拓展了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也節約了交易成本。然而關系型借貸畢竟是依賴于特殊信任基礎的軟約束,隨著民間金融范圍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參與人數的增加,民間金融的血緣和地緣關系開始不斷被突破,風險不斷被積累,提高了金融風險。此外,由于民間金融游離于整個體制之外,經營活動相當隨意,不受管理部門的約束與監督,一定程度上引向了金融秩序,削弱了宏觀調控力度。
轉軌經濟環境下信任基礎結構的演變及其對未來金融市場發展的影響
在轉型經濟環境中,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社會流動與社會交往的頻次、強度和范圍不斷增加和擴大,社會互動的匿名性、短暫性與互動范圍也不斷擴大,傳統鄉土社會的熟人信任關系網絡的作用在現代社會中呈現出逐漸弱化的趨勢。社會改革的大潮也使人們更加開放,擴大交易范圍,信任的關系基礎與傳統社會相比,充其量只能是人們社會活動的部分而非全部。此外,關系型信任在近年來的 “殺熟”現象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壞。總起來看,轉軌經濟中信任的 “關系”基礎相對于傳統社會要弱化不少。
社會信任是金融市場發展的基礎,而當經濟發展、人口流動使得社會成為一個以陌生人為主的社會時,用制度來維系社會在更大范圍之內的信任顯得更加重要。轉軌經濟環境下,如何建立以法律等制度為基礎的信任體系是實現我國金融市場長遠發展大計的關鍵。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制度性要素包括:良好的財產權利安排;良好的投資者保護;足夠的透明度和良好的信息披露;投資者的積極參與和主動行動;活躍的中介組織;良好的、有效的、強有力的監管和有著“堅牙利齒”的監管機構。這些制度性要素的建立是整個金融市場健全運作的基礎,更是廣大投資者樹立投資信心的關鍵。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分工的深化、交易規模與范圍的拓展使得信息不對稱現象成為經濟生活的常態和基本特征,要求制度型信任的發展,關系主導的特殊信任結構會逐步向制度為基礎的普遍主義信任結構過渡,將越來越多地受到法律制度的規范,這為我國未來金融市場長遠、健康、持續發展鋪平了道路。
(作者單位: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國際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