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資產證券化的大發展,對美國次貸危機的產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明確了對資產證券化風險資本直接扣減的計量方法。
關鍵詞:巴塞爾新資本協議 資產證券化 風險監管
近兩年來,美國次級貸款危機愈演愈烈,不僅對美國經濟產生了災難性影響,對全球經濟也造成了巨大沖擊,資產證券化特別是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大發展,對本次危機產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可以說沒有資產證券化業務的興盛,也就沒有這次次級貸款危機的發生。
資產證券化的迅猛發展引起了巴塞爾委員會的強烈關注,為了控制金融風險,自1992年到2006年這15年間,巴塞爾委員針對資產證券化行為先后出臺了9部文件(2006年出臺的完全版只是把以前的文件整合,并未對以前文件進行修改)。
修改后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對資產證券化風險暴露規定了標準法和IRB法兩種方法計量。對于標準法來說,銀行必須按照一系列要求對證券化風險暴露采用監管當局規定的風險權重。對于IRB法來說,使用其監管公式,新協議首先要求計算未證券化時對應資產池所需要的資本數量,然后在套入監管公式中去。總體而言,委員會規定的方法基于資產池中對應資產的質量。如果資產質量高,這部分證券化風險暴露的資本要求是零;一旦資產質量下滑,其資本要求必然增加。在規定風險加權資產的同時,巴塞爾新資本協議還明確了對資產證券化風險資本直接扣減的計量方法,即對風險程度較高的資產證券化暴露,直接從其資本中扣減,其中50%從核心資本中扣減,50%從附屬資本中扣減,其具體應用則貫穿于風險加權資產的計量過程中。
證券化風險加權資產的總和由風險暴露的數量乘以相應的風險權重得來。對于表外項目,銀行要先使用信用風險轉換系數(CCF),獲得等同于表內項目的風險資產,然后根據交易對象的屬性確定風險權重。
標準法總體思路
銀行需要根據對資產支持證券的外部評級來確定證券化風險暴露的風險權重,其計量原理為:
資本充足率=(資本-扣減項)/風險加權資產
風險加權資產=證券化風險暴露值 x風險權重
扣減項特別規定。在一般情況下,風險權重按照下表所列來獲得(見表1):

針對證券化過程產生的不同業務種類,巴塞爾協議還有一些特別的規定,比如對BBB-級以下的發起行自留的風險暴露和未評級風險暴露一般采取直接扣減的措施;對表外風險暴露中的合格流動性便利、合格的服務行先進透支便利、清收式贖回等也有對應轉換系數的規定;對抵押、保證和信用衍生工具以及期限錯配等信用風險緩釋情況的信用保護以及期限認定也有特殊規定;對提前攤還的信用轉換系數亦按照不同情況分別取值。
資產證券化的內部評級法
標準法的風險權重并不區分資產池中的貸款出自較小風險的大型企業還是風險較高的小企業,對于私人部門,它給予的權重是一樣的。對貸款質量的不敏感性使各發達銀行對這種方法普遍感到不足。對此,巴塞爾監管委員會采取同樣認可銀行以內部模型法對加權風險資產進行計算。具體分類如下(見表2)。

以評級為基礎的方法和內部評估法。在以評級為基礎的方法和內部評估法中,風險暴露情況與標準法中所列表說明的風險暴露相同。此外,內部評估法的使用與以評級為基礎的方法差別不大,只是評級主體不一樣。而這兩種方法與標準法的最大區別在于,風險權重比標準法下風險權重更加細化,更能體現風險特征,無論是長期評級還是短期評級的ABS的風險權重計算時,都分為高檔次頭寸以及合格的高檔次的使用內部評估法的風險權重、基礎風險權重、由非分散資產池作抵押的風險權重三類,對應的風險權重數值逐步提高,其要求的權重也根據信用等級的不同而不同,信用等級越低,要求的風險權重越高直至扣減資本。
監管公式方法。在沒有外部評級時,需要使用監管公式法來計量監管資本,而對應的風險加權資產為監管資本要求的12.5倍。監管資本要求取決于五個指標:資產池中資產沒有被證券化的情況下的IRB資本要求(KIRB);該檔次的信用提升水平(L)和厚度(T);資產池中資產的數量(N);資產池中資產加權平均違約損失率。在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下,對這5個指標都有相應的計算方法,最終的監管公式就由這5個指標復合計算得出。
一些特例情況。對于合格流動性便利,根據監管公式的規定,一家IRB銀行要對該流動性便利確認20%的資本要求。但是如果合格的流動性便利有外部評級,而且銀行使用的信用轉換系數是100%,而不是20%的話,銀行就可以依賴以評級為基礎方法下的外部評級。
對于合格服務人現金透支便利,使用的轉換系數與標準法下相同。
關于信用風險緩釋技術造成風險暴露的處理,處理方法與普通風險暴露規定的內部評級法下的信用風險緩釋技術相同。
對于提前攤還,使用與標準法一直得方法和處理方式確定是否應對投資人利益持有資本。分配給投資人利益的資本=投資人利益x相應的轉換系數xKIRB。
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下風險計量方法評析
巴塞爾委員會曾多次向實務界和理論界征求資產證券化監管的處理意見,并且對相應的風險處理方法以及相應的風險權重設置做出多次設計修改,最終于2004年定稿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充分吸收了各方意見,形成了以上對資產證券化風險暴露處理的一致方法,這一過程歷經12年,可見資產證券化監管的重要程度和復雜程度,從以上指出的風險計量過程就可以看出:
第一,資產證券化的風險計量標準是從證券化實務出發,吸收證券化發達國家的監管經驗,致力于建立證券化操作統一的國際準則和最低的金融監管標準,該操作方法在國際范圍內具有一致性與可比性,形成證券化發展與競爭的相對公平環境:一方面吸收證券化發達國家會計準則中有關證券化風險轉移的判斷標準,使證券化中各方行為的屬性有了較好定位;另一方面將證券化區分為傳統證券化和綜合證券化兩種類型,結合影響風險承擔的清盤回購權、流動性便利等,形成證券化風險計量的基本操作框架,在具體風險計量時,有據可依,實際操作性較強。
第二,新資本協議資產證券化框架加大了證券化風險暴露資本配置的風險敏感度,根據風險程度不同,規定區別性的資本配置要求,引導銀行穩健經營和開展非投機性業務,糾正市場上形成的資產證券化可以達到轉移風險,逃避資本監管的錯誤觀念;而針對具體的風險權重設置和風險計量,則提供了標準法和內部評級法兩種大體的方法框架供各國監管機構和商業銀行選擇,特別是在內部評級法中,還針對信用評級情況、優先性情況、期限情況等對風險權重的設置更加細化,更加能夠體現風險計量的靈活程度,對于達不到使用基于內部評級的方法和內部評估方法計量的資產證券化暴露,協議還規定了監管公式,直接套用,其靈活度的加大正是為了能夠更加準確、客觀的評價證券化風險暴露,提高資本配置的風險敏感度。
第三,考慮到銀行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風險計量方法設計過程中考慮到了資產證券化角色的多樣化和所面臨風險的復雜性,改變了以前從業務主體來衡量風險計量標準的方法,而是從業務參與的角度對銀行進行資本監管。
第四,雖然新資本協議的資產證券化的資本監管框架為各國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風險計量提供了較為一致的指導意見,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其中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對證券化的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的關注力度不夠,在計量方法中,沒有涉及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的說明。而眾所周知,證券化產品的交易結構的復雜性,交易市場的靈活性、交易手段的多樣性必然會面臨更大的市場波動,需要更多的操作流程,因此其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絲毫不亞于基礎信貸資產的風險程度,基于此,對資產證券化的全面風險管理流程設計將是巴塞爾委員會日后的一大課題。
新舊資本協議對資產證券化計量的差異比較
舊巴塞爾協議對資產證券化風險暴露的風險處理未作具體規定。在實際風險資本處理中,一般對資產證券化業務,按照普通信貸業務的計算方法和相應權重計算需要的風險資本,這與新協議有著明顯的不同,特別是在具體的風險資本計量結果上差異很大。
比如:一家貸款機構將其發放的10億元住房貸款進行資產證券化,其中次級MBS1億元,高檔次MBS(AAA級)9億元。證券發行后,次級住房抵押貸款由原發行者持有,這樣貸款機構保留次級MBS1億元,其他9億元的高檔次MBS向二級市場發行供投資者購買。(簡化起見,本案例未將證券分為多層MBS的發行結構,此外沒有涉及到將MBS再次證券化的情況。)
按照以上對計量方法的介紹,對貸款機構(MBS發行人)來說,在新協議下,需要對這筆交易進行資本直接扣減,也就是這家貸款機構發放10億元貸款并使其證券化,自身至少需要1億元的資本(此處只是用標準法簡單說明具體數量,而具體值可能會稍有差別);而在舊協議下,對這種證券化產品按照普通風險暴露計算,其風險權重為100%,所需的監管資本僅為1億元x100%x8%=800萬元。
對于購買高檔次MBS的投資者(假定為需要進行風險資本計量的商業銀行機構)來說,在新協議下,使用RBA法計算,投資者購買9億元AAA級的高檔次MBS,需要的風險資本為9億元x7%x8%=504萬元;在舊協議下,不同的情況下,投資者需要對其計算不同比例的風險權重(0,20%,50%,100%等),針對本案例情況,至少也要選取20%的風險權重。這樣所需風險資本為:9億元x20%x8%=1440萬元。
由此可以看出對于資產證券化交易,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更注重其本質的風險,更能夠體現不同的經濟實質,并且能夠具體反映在風險資本的數量上;除此之外在新舊資本協議下,不同的風險處理方法對于不同的金融機構以及整個金融市場也是有較大影響的。
通過以上的資產證券化風險計量方法介紹和相關評析,可以看到,對于風險更加敏感的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風險程度低的銀行風險暴露所需的監管資本,利于商業銀行的健康發展,資產證券化框架亦是如此。我們在資產證券化業務的辦理過程中,也需要考慮資產證券化的風險狀況,爭取早日根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出臺資產證券化風險監管辦法,盡量減小資產證券化風險。
(作者穆蕾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博士研究生,劉西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