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年留學海外,并獲得博士學位:他在橋梁建筑界享有盛譽,曾參與或主持美國金門大橋、海灣大橋等的抗震加固工作;他在美國創(chuàng)辦了一家大型公司,并擔任執(zhí)行總裁;他在聽到汶川發(fā)生大地震后毅然選擇回國……他,就是美國知名橋梁專家、美籍華人李放博士。
面前的李放博士,言行舉止儒雅,嚴謹又不失幽默,思維活躍,侃侃而談中充滿智慧的閃光。
名揚海外
1977年,李放從重慶建工學院(現(xiàn)重慶大學)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984年,他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美國密西根大學學習。此后五年間,李放先后獲得密西根大學土木系碩士、博士學位。隨后,又在愛荷華大學生物力學系獲博士學位。
1990年,李放博士進入美國一家名為TRC Imbsen的設計咨詢公司,該公司主要從事橋梁加固方面的工作,擁有世界領先的技術和經驗。李放作為公司高級工程師,參與或主持了包括金門大橋、I-40密西西比河大橋等在內的大量美國橋梁的地震分析評估、抗震加固研究及設計工作。這段工作經歷,既為他贏得了初步認同與贊譽,也為他日后的進一步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一顆來自中國的橋梁建筑界的新星冉冉升起。
隨著一次次橋梁抗震加固等工程的成功實施,李放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政府、企業(yè)、高校紛紛向他發(fā)送邀請。1998年,應加州交通廳的邀請,李放先后在其設計中心、管理檢測及運營部等部門任職。同時,他還兼任知名跨國公司Computer and Structure ln.(CSI)的高級橋梁顧問,MGE工程咨詢公司高級工程師,林同炎楊亦球國際工程咨詢公司高級結構專家,重慶交通大學兼職教授等,并于2007年創(chuàng)建了易維工程技術公司,擔任執(zhí)行總裁。這期間,他不僅主持了包括舊金山海灣大橋引橋設計、圣地亞哥125/92立交工程等多個大型項目,同時致力于對橋梁抗震的科研工作,分析總結自己和前人的技術經驗,交流傳播先進理念,以對同行和廣大民眾有所啟示。李放博士參與了多個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交通運輸研究委員會(國家合作公路研究計劃)、聯(lián)邦公路管理局等贊助的與橋梁相關的研究課題,他發(fā)表的《橋梁后張預應力輔助方法》、《開合橋抗震性能評估及加固》等論文得到海內外同行的廣泛贊譽。
李放博士逐漸成為美國乃至世界橋梁抗震領域中享有相當知名度的專家。
心系災區(qū) 發(fā)揮專長
雖然李放在國外的事業(yè)獲得了巨大成功,但他對祖國的赤子之情卻從未消逝,他“盡己所學,報效祖國”的愿望與日俱增。幾乎每年,李放博士都會回國一趟,與國內同行進行專業(yè)上的交流。他說:“中國的橋梁制造技術發(fā)展迅速,但在某些基礎性建設上與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規(guī)范問題。加州是一個地震頻發(fā)的地區(qū),該地在橋梁抗震技術、方法、理念等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我迫切希望能將這些先進的技術、方法、理念傳播到中國,讓祖國的橋梁建筑事業(yè)發(fā)展得更快更好!”
“5·12”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李放博士徹夜難眠,他牽掛著,祖國的父老鄉(xiāng)親,惦念著祖國的橋。“一間房屋關系著數十人的生命安全,而一座橋梁則關系著一個地區(qū)居民的生命安全。地震發(fā)生時,橋梁千萬不能垮,那是千千萬萬人的生命線啊!”深知橋梁抗震重要性的李放博士,馬上和美國及中國政府、協(xié)會組織等聯(lián)系,并為回國“抗震救災”作積極準備。他第一時間向美國聯(lián)邦公路局遞交申請,懇請他們火速派技術小組趕赴四川。他還積極聯(lián)系重慶交通大學,迫切希望擔當志愿者,帶隊深入災區(qū)參與橋梁抗震加固工作,他這一要求得到了重慶交通大學的高度重視,并最終得到批準。得知此消息,李放博士立即著手前期準備工作。他仔細搜集整理了美國的相關研究資料,以及自己從事橋梁抗震數十年的經驗,結合四川災區(qū)的實際情況,認真擬定了工作計劃。
6月12日,重慶交通大學“抗震救災”志愿隊趕赴四川災區(qū)。作為領隊之一,李放博士不辭辛勞,晝夜奮戰(zhàn),主持了對都江堰—汶川—映秀的上百座橋梁的采樣、檢測、分析,對它們的安全性進行評估,并設計了抗震加固方案。此舉有效排除了這些橋梁對抗震救災工作及災區(qū)人民生命財產可能帶來的潛在安全隱患,并為以后的重建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援。
李放博士飽含深情地表示:“雖然我身在海外,但心總是與祖國、與家鄉(xiāng)父老連在一起的。四川地震深深牽動著每一位華夏兒女的心,若以我之專長,能對祖國、對家鄉(xiāng)的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有所貢獻,那便是我這個游子的最大幸事!”
放棄優(yōu)待 毅然回國
在此次抗震救災行動中,李放博士的淵博知識、豐富經驗,先進理念、嚴謹作風,以及拳拳報國之心在國內同行和廣大民眾中產生了積極反響。為此,重慶市外國專家局向李放博士頒發(fā)了榮譽證書,并誠摯邀請他回家鄉(xiāng)工作,指導橋梁抗震的相關研究、設計和施工,并為重慶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
已在海外擁有優(yōu)越的生活和蒸蒸日上的事業(yè)的李放博士,毅然作出決定,聽從祖國的召喚,回國投身家鄉(xiāng)建設事業(yè)!當被問及原因,他的回答簡單而又堅定:“不管在國外發(fā)展得多好,生活多么舒適愜意,本質上來說,我都是中國人!”
6月17日,李放博士隨同重慶交通大學“抗震救災”志愿隊,在四川省公路交通規(guī)劃勘察設計院舉辦學術講座,與那里的同行們進行交流。6月20日上午,重慶鵝嶺酒店報告廳座無虛席,李放博士作了題為“美國公路橋梁工程——地震設計理念及實用加固技術”的專場學術報告。會上,他以美國、日本、土耳其等國經受地震后的橋梁為例,詳細介紹了橋梁地震破壞機理、延性減震消能及橋梁性態(tài)設計理念、隔震及實用抗震加固技術等,明確提出利用科學技術防止次生災害發(fā)生,利用科學技術降低地震災害損失的先進理念等,并與現(xiàn)場聽眾進行了交流。報告會結束時,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這是重慶同行們對李放博士的贊譽,表達了他們對這位始終懷揣中國心的知名橋梁專家的崇敬。
用李放博士自己的話說,思想觀念的更新是快速發(fā)展的第一步。因此,通過報告會來傳遞先進理念,幫助人們吸取教訓,引導他們進一步了解地震對橋梁的破壞及影響,這是他回國后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只要條件允許,像這樣的報告會他會一直開下去,把橋梁抗震知識傳播到祖國大江南北。
展望未來 信心滿懷
展望未來,李放博士顯得樂觀而憧憬。他表示,中國現(xiàn)在正處在高速發(fā)展時期,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也比較大。他相信,借助外國專家局的協(xié)調,自己能在重慶乃至全國的橋梁建設與加固,以及高速公路的風險評估等領域大有作為。
李放博士還被聘為重慶交通大學橋梁抗震研究所所長,他說,自己目前正主持該校的“橋梁地震加固與設計”課題,預計于不久后出版一本介紹外國先進技術經驗的教材,并為高校學生和學者開設相關課程,為我國的橋梁建筑事業(yè)培養(yǎng)更多人才。
李放博士說:“從世界范圍來看,包括美國、日本在內,還沒有哪個國家能對地震進行精確預測。然而,地震又是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巨大潛在威脅之一。所謂防患于未然,對橋梁的抗震加固,在平時看來不起眼,然而在地震發(fā)生時卻可充分發(fā)揮生命線作用。因此,現(xiàn)在我從事的工作,正是在‘與時間賽跑’,盡自己最大努力盡快給重慶,給中國的橋梁加上‘保險’,為人民安居樂業(yè)和中國的發(fā)展騰飛加上‘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