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當全國人民都投入到支援抗震救災行列的時候,有11位從日本留學歸來的大學教授坐不住了。他們都供職于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和捐款捐物之外,他們幾次自發地聚集在一起,從災害學的角度討論汶川大地震。
日前,記者對他們進行了采訪。
“小技巧”能救命
“5·12”大地震發生后,許多專家學者都談到了綜合防災的問題。以前,這些問題在國內也有研究。然而,令11位留日歸國學者心焦的是:雖然我們已有了不少的防災理論,但是現在更應該把國外成功的綜合防災措施“拿”過來,使我們在面臨災害時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這些成功的綜合防災措施包括:平時就準備救災包、防災教育從兒童抓起、把中小學建成“安全學校”等等。
他們以日本為例:日本是一個多災之國,每年都要經受多次地震、臺風、泥石流、風雪和暴雨的襲擊。日本采取的許多措施是在付出了慘重代價后得來的,是“已經被實踐證明了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國外的經驗和教訓應該作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造福于全人類,也造福于中國人民。
邱國玉教授在日本留學、工作共12年時間。他剛到日本的時候,人家就教他地震發生時怎么辦:第一是往桌子底下鉆,或者是躲在家里墻壁比較密集的地方;第二是把門打開,防止它變形跑不出去;第三是待地震停止后,如果房子沒倒,就要跑出去。在日本人的家里必須準備著一個救災包,里面放瓶裝水、壓縮食品、收音機、手電筒,以及一個在著火冒煙時蒙住口鼻的頭罩。平時救災包就放在門口,出門時可以拎上就跑。
日本人講給邱國玉的這些小“技巧”,并不是什么深奧的理論,但他在1995年1月經歷日本神戶7.2級大地震時都用上了。
對于何春陽博士來說,第一次使用滅火器不是在中國,而是留學時在日本學的。“我們國內在普及如何使用滅火器等工具時,重視書本知識,或只是告訴你怎么用,而日本強調實踐,真正地讓人使用一次,這樣人們在關鍵時刻才能在最快的時間里用它來滅火。”
對于使用滅火器,國人早已耳熟能詳。但實際操作過或演練過的卻不多。而像準備救災包這樣的具體措施,國人在家里做的就更是微乎其微了。
自救不可忽視
在防災意識上,中國人有個誤區。顧衛教授說,國人的習慣是在大的災害發生后,總是等著別人、特別是等待解放軍救援。而日本人強調的是自救和被救的結合,而更多的是考慮自救。這里的自救,不僅指個人自己的應急準備,而且也包括鄰居或生活居住樓的自救組織。
日本一些高樓的樓道里就有布做的擔架和消防工具,以備災害發生時使用。何春陽介紹了有關從災害中逃生的統計:在一個人的逃生過程中,人的素質和自救能力可起到60%—70%的作用,社區里的互救占到20%—30%,而等到軍隊來救援,其逃生的可能只占不到10%。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中國人表現出了團結互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許多人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自愿支援抗震救災。北師大的專家們建議,可以借此之機,呼吁多成立一些志愿組織。這種志愿組織,平時要做義工,還要舉行救助演練活動。它同政府的有關部門是有聯系的,一旦災害發生,派什么志愿團,派到哪里就可以統籌安排了。
防災教育從兒童抓起
“5·12”汶川大地震時,四川災區的安縣桑棗中學無一傷亡,其秘訣之一便是經常做緊急疏散的演練。而平時真能做到這一點的當屬鳳毛麟角。
留日歸國學者介紹說,在日本留學和工作期間,他們經常參加防災的演習。而日本人的防災教育從小學就開始了。小學有防災的課程,也經常進行防災演練。李寧教授在日本時,就常聽到孩子放學歸來后談防災演習的事。許多防災的知識,防災的小技巧、細節等家長們從孩子那里也能學到不少。
日本學校還經常讓孩子“體驗”地震災害來臨時的感受。建造一間小房子,模仿地震的級別晃動房子,分別讓孩子進去體驗。有的日本學校甚至把防災訓練與學校的運動會結合在一塊兒搞。
成人經常參加防災演習;防災教育從兒童抓起,這些都是值得我們中國學習和借鑒的。
把中小學建成“安全學校”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我們從一些媒體的報道中知道,許多家長在地震發生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往學校跑,去看看孩子的情況。北川中學上千名學生遇難于教學樓里成為中國人心中難以抹去的痛。
反觀日本,相對于其他公共設施、住宅樓、辦公單位等,學校就是安全的地方。在日本的街上行走,經常會看到“避難場所”的標志。箭頭最終會把你引到學校或公園去。其中絕大部分是學校。日本的公立學校外觀樸實,但它選址標準高,防洪、防火,其建筑能抗高強度的地震。學校的體育館就是附近居民的避難之地。常有一些老人,在災害發生期間,特別是汛期到來時,帶著自己的基本生活用品就住到了學校的體育館里,他們認為,這里比家里安全多了。一般地震來臨時,如果知道孩子在學校里上課,許多家長就會放心地去做自己該做的其他工作。
幾位留學歸國人員建議,要將中國的中小學建成“安全學校”,凡是達到標準了,給它掛上牌子。
(參與抗震座談會的這11位專家為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減災與應急管理研究院的顧衛、邱國玉、陳晉、李寧、徐培瑋、李強,曹紅斌、何春陽、方偉華、孟耀斌、徐偉。)
連線專家:如何提高我國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記者:應對災害,加強防災與減災的研究與教育很重要,我們在這方面應怎么做?
顧衛(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教授):我們11位同事建議,應該培養研究梯隊,建議在土木工程、建筑工程、行政管理等專業,增加自然災害及防災減災專業課程,使未來的設計人員、建設者和管理者具有更高的防災減災意識和專業知識。建議在高等院校學科目錄中設置自然災害及防災減災的本科、碩士、博士專業,培養高水平的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
還應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充分發揮留學歸國人員在語言、專業、人脈方面的優勢,虛心學習防災先進國家成功的防災減災經驗,吸收和消化他們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尤其應該全面開展中日之間災害研究合作,建議在高等院校組建若干個中日災害研究中心,分區域和災種,開展專門的災害研究和人才培養。
同時還要加大研究經費投入,在國家973計劃、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和自然科學基金中,專門設置自然災害及防災減災研究專項,大力支持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究。
記者:現在信息的共享也很重要,我們如何加強防災與減災信息平臺建設?
顧衛:我們應該建立綜合災害數據以及技術共享網。建立汶川大地震災害數據共享網,逐漸擴展成全國性的綜合減災數據庫。該網站將匯集與本次災害相關的遙感數據、氣象、地質、水文等基礎數據,同時收集與本次災害相關的新聞報道、影像、政府公報、地圖、反思及研究報告、論文等資料。該網站在通過國家安全檢查后向全世界科研人員開放,鼓勵在同一數據支持下進行理論研究、技術開發與實證比較研究。同時將研究成果在該網站公開,為后續研究和應用提供幫助。該網站須長期保持。
還要重點建設綜合減災實用技術數據庫,建立各種實用減災技術共享平臺,這是一條最實用的道路,該數據庫針對各種災害的特點,分門別類進行各種減災技術的整理、規范,形成數據庫系統和共享體系。
應加強基礎觀測網的建設,構建國家自然災害監測網和信息系統,重點是地震災害、氣象災害和海洋災害。只有高密度高頻率的災害監測,才能有高水平高精度的災害預警與防范。
記者我們是不是還應該建立以“安全學校”為主的避難場所?
顧衛:把城鎮及鄉村的公共避難空間規劃強制性納入全國城鎮及鄉村規劃之中。按照“平災結合”原則,把廣場、公園等開放空間建設成平時能休閑、災時能避難的場所。把中小學建設成中長期災害避難場所,使學校校舍、體育館等大型公共設施成為避難場所而不是“受難場地”。
記者:在大力開展全民抗災防災普及教育方面,我們應該怎么做?
顧衛:在全國中小學中設置自然災害防御的教育和訓練課程,全面開展防災減災教育和訓練。培養青少年和家長的防災自救意識和能力。通過學習和訓練,了解自己所在地區(社區)存在的潛在風險源,避難所位置,以及可能的避難路徑和避難時間限制,繪制社區安全地圖,并在主要路口標示。
將每年的5月12日設定為全國“防災日”,在這一天開展全國性的防災減災科普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