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9日,這是個值得13億中國人民和560萬利比亞人民紀念的日子。30年前的這一天,1978年8月9日,位于亞洲東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地處非洲北部的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簡稱利比亞),共同簽署了“關于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自此,位于中國北京朝陽區三里屯東6街3號的利比亞大使館的上空,高高升起一面長方形的綠色國旗;位于利比亞首都黎波里市安德魯斯區卡里卡什路曼斯蒂爾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利比亞大使館的上空,同樣高高飄揚起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
1979年9月,中國首任駐利比亞特命全權大使裴堅章赴任,到至今的近30年歲月里,中國先后向利比亞派遣了8位駐利大使。2008年6月6日,王旺生成為中國新任駐利比亞特命全權大使。
30年間,在中國和利比亞兩國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兩國互設的大使館在促進兩國政治、經貿、文化、衛生,科技各領域的合作方面,作出了積極的巨大的貢獻。現任利比亞駐華大使(第五任)穆斯塔法·馬斯歐德·格魯西先生介紹說,利比亞駐華大使館亦稱利比亞駐華人民辦事處,大使亦稱秘書。1978年12月29日,利比亞政府便任命埃爾馬古爾為利比亞首任駐中國特命全權大使。格魯西大使是2005年7月27日上任的,利比亞第五任駐中國特命全權大使,在任已近3年。
格魯西大使自豪地說:“能在任職期間趕上中利建交30周年這一兩國重要的節日,真是太榮幸了。因此我建議,在中利兩國人民慶祝這一重大節日的歷史性時刻,我們應該走訪一下當年為中利兩國建立外交關系付出辛勤勞動的奠基人、中利建交聯合公報的簽字人、見證人——利比亞前任外交部長圖爾基博士和中國的前任外交部長黃華。聽聽他們講述當年的建交情形,不是更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嘛!”
帶著格魯西大使的提議,5月21日,我們專程前往利比亞首都黎波里,拜訪了叱咤利比亞外交舞臺多年、里程碑式的風云人物——利比亞前外交部長、利比亞總人民委員會非洲統一事務秘書(部長)阿里·阿卜杜勒·薩拉姆·圖爾基博士。
在利比亞前外交部長家中做客
主人的會客廳寬闊整潔,恬靜典雅、陳設豐富多彩,墻壁上掛滿了中國的書畫和墨寶;室內擺放著北京的景泰藍、宜興的陶瓷、青島的貝殼、蘇繡和湘繡、中國的屏風和各種中國古董;書柜內及長條桌面上,擺放著各國友人贈送的禮品;客廳中擺放著主人與朝鮮的金日成、越南的胡志明主席、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親王、中國的鄧小平、埃及的穆巴拉克、聯合國秘書長以及同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等亞、非、拉、美各國近百位新、老國家元首的大幅合影照片。
居室主人圖爾基博士目光炯炯,深邃的眼神里透射出學者的睿智與耿直,我用一句阿拉伯諺語表達我心中的感受:“相聚雖遙遠,往來如一家。”圖爾基博士笑道:“在阿拉伯世界,還有一句人所共知的話,那是先知穆罕默德留給我們的:‘知識,雖遠在中國,亦當前往求之’。”
元首互訪收獲頗多
1978年8月9日,身為利比亞外交部長的圖爾基博士與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的黃華,是中利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歷史性時刻的見證人和奠基人,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中國和利比亞建交公報上簽字。
談起這段難忘的經歷,圖爾基博士感慨萬千。他回憶說,中利兩國正式建交后,在政治、經貿、文化、衛生、科技等方面,相繼開始了全方位多領域的有益合作,而且,不斷取得積極進展。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上,相互支持,保持著良好的合作態勢;在人權和其他主要國際問題上,兩國均達成廣泛共識。特別是在臺灣問題上,利比亞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
圖爾基外長介紹說,在雙邊政治關系方面,兩國政要頻繁互訪。2002年4月,江澤民主席對利比亞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國國家主席第一次訪問這個美麗富饒的阿拉伯國家。利比亞、中國乃至世界各國媒體紛紛以大字標題盛贊江澤民主席訪問利比亞,中國代表團成員深深感受到了利比亞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上了年紀的利比亞人都豎起大拇指,稱贊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中國領導人支持非洲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
1982年10月,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對中國進行了正式友好訪問。訪華期間,卡扎菲同中國總理舉行了會談,雙方就中利關系和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卡扎菲訪華期間,中利兩國正式簽署了關于建立經濟貿易和科學技術混合委員會的協定和相互合作計劃。1985年8月,時任利比亞外長的圖爾基訪華,期間,中利兩國簽署了第一個文化合作協定。
在雙邊經貿關系方面,1978年8月,中利兩國簽署第一個貿易協定,涉及經濟、科技和技術的深入合作,該協定于1982年10月生效。1982年10月,中利雙方簽署了《中國-利比亞經濟、貿易、科學和技術合作聯合公報》,并啟動中國-利比亞相互合作項目。1982年成立兩國經貿混委會。
在衛生、文化、科技合作方面,1985年8月15日,中利兩國簽署了《文化合作協定》,中方代表是吳學謙,利方代表是圖爾基博士。2001年1月10日,唐家璇外長訪利時,同利方簽署了《2001-2004年文化、新聞合作執行計劃》。1992年,中國開始接受利比亞公費留學生。1982年,中利首次簽署《關于中國派遣醫療隊赴利比亞工作的協定》。
讓地中海水通黃河
圖爾基外長拿出一幅地圖,饒有興趣地向我們介紹說:從地理位置上看,中國位于亞洲東部,擁有舉世聞名、波瀾壯闊的長江與黃河,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利比亞地處非洲北部,擁有地中海海岸線長達1955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利比亞的廣袤版圖從北非的地中海中部海岸延伸到北非中部的高山,國土面積達176萬平方公里,位居非洲大陸第四,是連接非洲和歐洲,東西阿拉伯世界的交通樞紐,自古至今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圖爾基外長說,現在,告別了11年國際制裁的利比亞,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無論是其國內的改革,還是在國際舞臺上扮演的角色,曾經被西方認為一貧如洗的利比亞,如今以北非石油大國的全新姿態向世界各國投資者開放,并不斷形成市場經濟。吸引外資,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于這個希望發展多樣化經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以及提高560萬人口生活水平的國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更是需要優先考慮的。
改革應該是漸進的,但是利比亞政府已經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并將其放在了發展的首要位置。在這方面,中國已經在改革的道路上取得了十分寶貴的成功經驗,這些經驗對于利比亞來說,是極其珍貴、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利比亞大部分人口工作和生活在地中海北部沿海一帶的城市里,當地小小的沙丘下埋藏著珍貴的石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統計,利比亞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居非洲第一位。目前,利比亞石油界正在進行著一場大的變革和改組。今年3月,利比亞將國家石油公司從原來隸屬的利比亞能源水利部獨立出來,并任命利比亞前總理擔任國家石油公司的主席。利比亞各大國有合資石油公司除瓦哈和錫爾特兩家油田外,其他如阿拉伯海灣公司、阿吉普、道達爾等石油公司的主席紛紛易人。
利比亞自1986年以來,長期受到美國等國際社會制裁,油氣田開發長期停滯,煉油廠裝置陳舊,需要改造,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亟待更新。隨著國際社會對利比亞制裁的解除,利比亞與歐盟各國關系正常化,利比亞政府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改革開放措施。利比亞政府撥款100億美元作為石油、天然氣項目的開發投資,一批大型石油、天然氣項目正在招商中。
中國石油CNPC各乙方單位在利比亞石油市場漸成氣候。中石油管道局在完成阿吉普天然氣公司528公里輸油、輸氣雙管線工程項目之后,又在阿吉普等石油公司開辟了新市場。中石油BGP目前有6個勘探隊在利比亞作業,長城鉆井公司除有4臺鉆機在作業外,又新簽了1臺,目前正在海上發運。中國石油技術開發公司(CPTDC)已將中國生產的鉆頭和油、套管等石油建設用產品打入利比亞市場。
圖爾基外長欣慰地告訴我們:“利比亞正在逐步與世界接軌,與我當年擔任外交部長時的情況,簡直有天壤之別。利比亞在悄悄地變化著,在向中國學習改革開放的先進經驗,適應新的環境,以盡快融入國際社會大家庭中。可以這樣說,隨著一個個油氣區塊招標結果的揭曉,紛至沓來的美國、日本、中國、印度和阿爾及利亞等亞、非、拉、美的外國專家們,不僅給利比亞帶來了資金和技術,帶來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更重要的是,還帶來了令利比亞人民精神為之一振的改革開放新觀念。”
在結束采訪之際,這位年邁的老人給我們留下如下話語:“衷心希望通過中利兩國人民共同努力,實現互利合作雙贏的美好愿望,讓地中海水通黃河,祝愿中利兩國企業界之間互惠互利真誠合作,年年結出豐碩成果。”
希望《國際人才交流》雜志如中國之手,與利比亞人民的手緊緊相握,希望它能如一張名片、一頁信箋、一座橋梁,送去友情、互利合作與進一步開展中利國際人才與能源、科學技術交流的美好愿望。圖爾基外長希望《國際人才交流》雜志的篇篇文章,有助于幫助中國及利比亞讀者了解過去、現在與未來中利兩國合作的真實面貌,了解中利兩國人民之間的政治外交歷史,實現中利人民的美好愿望,真誠合作,讓地中海水通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