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清華-東大周”在清華大學開幕。東京大學是清華大學合作舉辦大學周系列活動的第一所亞洲高校。大學周期間,兩校開展了一系列的學術文化交流活動。“清華-東大周”是清華大學與東京大學加強全面合作、推動戰略伙伴關系發展、合作并進、追求卓越的重要體現。
5月19日,前來參加“清華-東大周”的東京大學校長小宮山宏就“清華-東大周”對兩校合作交流的意義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并介紹了東京大學在辦學理念、人才培養、國際交流、貧困學生資助等方面的特色。
記者:在辦學理念方面,清華和東大有何相同和不同之處?
小宮山宏:清華和東大都是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在這個意義上,兩校是非常相像的。
從管理的角度來說,兩校在發揮綜合性優勢這一點上都非常強,但如果只是學科多卻缺乏整合的話,很容易變成一盤散沙。怎樣才能把這種特點變成自己的優勢,是管理上的難點。東大的管理理念可以概括為“自立分散協調體”,自我獨立、分散而又通力合作。我們的管理工作主要是為各部門之間的協力合作提供支持。
說到兩校的不同之處,首先是兩國發展階段不一樣,所以兩校有不一樣的發展背景。比如,日本正面臨著人口負增長的問題,但中國的人口仍在增加。其次,兩國的國情差別也很大。中國正在迅猛地發展,而日本每年的經濟增長率大概在1%~3%之間,已經進入了經濟成熟期。
記者:東大在人才培養方面有哪些特點?
小宮山宏:東京大學非常重視學術研究。對學生的教育也是通過和老師進行共同研究來實現的。過去東大把課堂教授作為研究的預備階段,把課堂和研討課定位為研究的準備。作為未來一二十年的發展大方向,我們開始重視課堂本身,使課堂教育也能適應21世紀的新要求。我上任后,特別重視文化修養教育的重構。現在東京大學所有大一、大二的學生都要在駒場校區接受文化修養教育。東大的方針就是要把學生的文化修養培育成世界一流的。
比如,我們創造了“學術俯瞰講座”,把學術大體分為生命、物質、信息等6類,把對學術的宏觀概括和最先進的學術成果結合起來,再教授給學生。當然,對某方面進行深入地學習和研究也非常重要,但同時也要注意廣泛接觸各個領域。
記者:東大在國際化方面采取了哪些策略?
小宮山宏:東大去年迎來了1 30周年的校慶,制定了要在全世界30個國家建立東大研究站的目標,目前估計已經超過了140所。東京大學主要是以亞洲、歐洲和美國這3個地區為重點,建立研究網點的。
當然,我們不是在一年時間里就建立了1 40多個研究站,而是把教授們曾經進行過共同研究的地方建立為研究所。我們對以前一些零散的據點進行了重新定位,把它作為大學的研究網點,像這樣的例子比較多。當然也有從零開始建立的研究所,例如耶魯大學的日本學研究所。
記者:請您談談“清華一東大周”對兩校合作交流的意義。
小宮山宏:簡單來說就是增加師生交換的項目,再往深一點說就是學生培養,要創造環境讓學生有更多的交流機會。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又是亞洲乃至世界的大國。日本是世界經濟第二大國,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很快。這兩個國家需要加深了解,特別是年輕人,他們需要親身體驗對方的國家。體驗是非常重要的。這些年輕人以后可能會成為國家的領導人,這些年輕人的互相了解是一切的開始。
記者:您認為清華和東大應如何互相借鑒學習?
小宮山宏:在學術上,重要的不是在哪個特定的領域進行協作,而是要兩校攜手,共同規劃21世紀的理想藍圖。對人類而言,地球越來越小了,我們不得不考慮在21世紀人類應該如何生存。為了創造這個新的理想圖像,兩國的最高學府需要攜手合作。
不過,雖然地球是共通的,但世界變得單調劃一就好嗎7我來到中國,絕對不想吃麥當勞,而想吃中國當地的美食。日本也有壽司、天婦羅等引以為豪的美食。盡管全球化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但我們要避免均一化,我們需要保護各國固有的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樣性。這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方面,清華和東大也需要攜手合作。
記者:能否請您介紹一下東大在資助學生完成學業方面有哪些舉措?
小宮山宏:日本收入水平比較平均,貧困的學生只要付出努力就能上大學,這也是支撐日本社會發展的支柱。今后也會對此進行強化。例如,去年東大宣布對父母年收入400萬日元以下的學生免除學費。今后要做的是進一步強化對研究生的經濟資助。
我們也會努力擴大財源,為留學生們提供更多的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