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有效的改變,都必須是內生的。中國的進步是實實在在的,我們應該像呵護自己孩子一樣,以寬容、鼓勵和耐心推動它的可持續性,這需要所有中國人的堅韌和柔韌的努力
新華社6月10日的消息稱,新疆阿勒泰公布出臺了《關于縣(處)級領導干部財產申報規定(試行)》,要求縣處級領導干部在2009年伊始開始申報個人及家庭財產,并將通過媒體向社會公示。誰都沒有想到,這個國人呼吁了19年卻始終因“不適合中國國情”而千呼萬喚不出來的“陽光法案”,卻在一個以美麗風光和豐富礦產著稱的西北邊陲橫空出世,多少有些讓人驚喜。
始于230年前瑞典的公務員財產申報制度,早已被公認為反腐利器,因對要求被公開者有強大的心理威懾而又稱為“烈日法案”。1995年中辦、國辦曾聯合發布《關于黨政機關縣(處)以上領導干部收入申報的規定》,但這種收入申報的主要內容只是工資、獎金、禮金等收入,而非財產,也不涉及其親屬的財產狀況,它更只是下級對上級的申報,并非向群眾的公示,因此這個制度毫不令人意外地流于形式。但阿勒泰此次領導干部財產申報規定,不但對“收入”的內容做了全面詳細的界定,對申報人及其父母、配偶、子女都有所要求,為防止事后受賄等行為的發生,還規定了“離任申報的時限延續到退休后三年期滿為止”。更重要的是,這種財產申報,將通過阿勒泰廉政網及當地主流媒體及時全面公開,以接受社會有效監督。
類似的好消息最近還有很多。比如此次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出現了諸多第一次,第一次舉國為平民哀悼,第一次對于震難和救災的全信息公開,第一次志愿者走到舞臺中央,第一次全民慈善運動,第一次邀請外國參與救援,第一次朝野上下一致將生命和人的尊嚴看的比一切都重要……對于民眾關心的“陽光賑災”,即善款和救災物資發放問題,不僅國家審計署組織力量進行事中跟蹤審計,而且四川省發布公告,為進一步加強對抗震救災資金和物資管理發放工作的監督,增強公開性和透明度,面向社會公開征集抗震救災社會監督員,凡年齡在20歲以上,身體健康,熱心公益者均可報名。從5月26日到30日,有2000多名來自社會各界的志愿者踴躍報名,6月1日,四川省“5·12”抗震救災指揮部即召開大會,正式聘請308名抗震救災工作社會監督員,他們受抗震救災指揮部委托,以義務志愿者的身份自主活動,直接了解抗震救災資金物資管理使用情況,接受社會群眾投訴舉報,向發聘的抗震救災指揮部監督組書面反映情況并提出建議。
正如國內外輿論所指出的那樣,地震給中國帶來了意識層面的震撼,“有些根本的東西發生了變化”。我們確實在見證一個轉折點:這個建國以來最大的自然災害卻展現出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最好的一面,證明政府和民眾能夠攜手合作,建設更美好的未來。
我相信,阿勒泰干部財產申報破冰,與大地震后空前的開放、民主,以及此前深圳市公布的直選政改路線圖,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如果再加上政府在處理與日本關系、臺灣問題等方面表現出的令人吃驚的積極主動、雍容大度,即使是最苛責的批評者,都得為之鼓掌。
在很大程度上,我認為這代表著一種執政黨和政府的自信。執政者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一個執政為民的政府,沒有不可為人言者,“讓人說話,天也不會塌下來”,實踐證明,政府與輿論及公眾互動會導致多贏的結果,而政府往往是最大的受益者;執政者同樣對來自草根力量的動員感到高興,只要充分尊重和順應民意,人民會自覺自愿地與政府站在一起,并迸發出強大的力量,成為和諧社會健康和積極的推動者——即使是被認為并不關心其他人的年輕一代, 而負責任和柔和的民族主義,同樣可以贏得世界的尊敬和人民的支持。很顯然,執政者很好地利用了2008年多災多難中蘊藏的機會。
按西方自由主義學者哈耶克的觀點,任何有效的變革,都必須是內生的。在這一點上,辯證唯物主義的詮釋我們更為熟悉:內因是事物發展的內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外部矛盾,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中國的進步是實實在在的,我們應該像呵護自己孩子一樣,以寬容、鼓勵和耐心推動它的可持續性,這需要所有中國人的堅韌和柔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