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育琨:經理人商學院院長,管理學家,全球并購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世界銀行顧問及某知名企業集團副總裁
在商業世界,不是致命一擊定乾坤,一刻接一刻的漸進才是真正的主宰
在汶川大地震舉國救援的過程中,72小時生命救援的黃金律一再被突破,77小時、100小時、139小時、179小時、196小時、216小時……每一個獲救的生命都是突破奇跡的動人旋律。生命本能的力量如何在商業實現?在商業中,人們如何解放心靈,獲得一種爆發力,來突破局限?
商業史歷來不可思議。本來,資金、知識、勤勞、聰明、人脈是創業的基礎條件,可是統覽創業史,那些成功人士,他們多數起步時既沒有多少錢,沒有名牌高校學歷,也沒有多少人脈資源,似乎也缺乏超常的能力。本來,企業積累的資本、人才、軟件、硬件是一個企業繼續創造輝煌的基礎,可是統覽企業史,那些積累豐厚的企業卻日漸式微,而原本白手起家的小企業卻朝氣蓬勃。
那些通常被理解為基礎的東西,為什么不能助推更大的成功?那些看上去一窮二白的小人物和小企業,為什么能夠創造奇跡?那些有資源、有人才、有實力的公司為什么卻偏偏容易掉進“成功的陷阱”?那些征服世界的一流公司又如何跨越陷阱創造輝煌?
企業家從零開始奮斗的時候,他們有目標、有主張、有信念,而且他們大多數是業務或技術專家,不是專家就沒有辦法把企業凝聚在一起。可是當企業規模上來以后,專業成了他們的奢望。他們意識到要有所轉變,卻不知道該怎么辦,以至于不得不長期處于巔峰的顫抖之中。
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因次貸危機而被超低價收購。從某種程度上說,貝爾斯登身陷次貸危機,正是對建立在貪婪基礎上的美國金融體系的懲罰。金融體系的成功,塑造了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成功帶來了財富和權力,使華爾街的翹楚們感覺無所不能。富人的錢賺足了,又開始打量那些窮人。明知他們還不起貸款也向他們放貸。對這些不屬于優質的“次級債”,經過一系列證券化的所謂金融創新,真實的住房需求已經篡改得面目全非了。貝爾斯登等華爾街精英們,自認為積累了豐富的人才、資金、經驗、模式、創新工具等,可以成為常勝將軍。可是,龐大的已知,非但沒有拯救它于水火,反而讓它癡迷于扭曲人性和需求的數字,結果使他們一刻接一刻偏離了真實。貝爾斯登的危機,進一步作證了“已知陷阱”的殘酷。
如果讓知名學者郎咸平出面解釋商業史中的悖理現象,他會很容易抓住“本質”。本質是一個最終的真理。從一個固定終點的本質看世界,也就是拿著理想中的戰略對頭、模式奏效和商業邏輯清晰來對比現實,郎咸平很容易看到危機和不經濟,也很容易推崇戰略和模式制勝。
可是,在商場中,在人與人的交易中,“本質”是一刻接一刻變化著的。企求從龐大的已知,通過邏輯推演,找到代表真理的“本質”,注定沒法觸及商業真實。做企業重要的是專注那一刻接一刻的真實,從一刻接一刻“本真”看世界,到處是新發生和新機遇,出路在于擯棄成見,覺知當下新發生的整體力量。
人長一歲,心靜一分。蜚聲國際管理界的管理大師石滋宜,從經營一線抽身而出,看到了商業史上的悖理現象本來的真實。石滋宜認為,無論是對企業人還是對企業,最大挑戰不是市場,不是金錢,也不是人才,而是企業人的觀念。
在他看來,世界上沒有一種方式可以保證讓企業不斷長大,可以讓一個人永葆創造力。企業和企業人都需要不斷地變,如果不變,就很容易達到上限。人們太習慣相信看得見的東西,企業愿意花大錢在高科技的設備投資上,卻不愿意花時間或少許的金錢在概念研發和觀念更新上。而觀念更新和創新文化的形成,是一個人和一個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
沒有迷戀于決定一切的本質,石滋宜深知不執著于成見的力量。在商業世界,不是致命一擊定乾坤,一刻接一刻的漸進才是真正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