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之前,記者一直在猜想,有著145年歷史的德國化工巨頭拜耳派到中國的總裁,一定是著深色西裝、不茍言笑的高大男人。見到麥克·柯尼希(Michael Koenig)之后才發現,這個40歲出頭的德國人充滿活力,身著天藍色的襯衣,一臉燦爛的笑容。
談起中國,柯尼希尤其富有激情,他一再說:“中國是一個讓我興奮的地方。”
1998年,麥克·柯尼希第一次來到中國,便對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他先后出任拜耳(上海)聚合物有限公司總經理和拜耳上海一體化生產基地總經理。迅速發展的中國市場,讓喜歡迎接挑戰的柯尼希深陷其中。他知道這里就是讓他實現夢想的地方。“過去10年里,我的職業夢想一直與中國息息相關。”他說,“我希望未來10年也是如此。”

2007年,在總部德國勒沃庫森擔任了幾年異氰酸酯技術和生產全球負責人的麥克·柯尼希再次來華,就任拜耳集團大中華區負責人,他對《商務周刊》表示,拜耳已經在中國取得了成功,而他的任務就是讓這個成功持續下去。他希望拜耳集團和他個人都能在這片土地上實現夢想。
《商務周刊》:從1998年您第一次到中國,已經有10年時間了,您覺得中國有哪些變化?
柯尼希: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變化就是中國的工作環境,還有我們的合作伙伴變得越來越專業、越來越成熟。10年之前在中國市場上很多產品和服務是沒有的,比如說,很多西方公司的一些商業戰略,像對于非核心業務進行外包,在中國實行起來非常困難。但現在中國的商業環境已經非常國際化,在其他的國家你所看到的各種各樣的產品、服務,各種類型的公司,在中國都能夠找到。除了基礎設施方面的變化之外,我認為在軟件方面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里的軟件指的是人們的知識、行為、教育和組織能力。人們的管理能力、業務專長和組織能力都有了極大提升。這種變化在公司內外我都看到了。也正因為如此,市場也變得越來越富有競爭力。
10年之前,拜耳中國還是在不斷成長的孩子,現在的拜耳中國是一個非常大型的成熟的企業。拜耳所面對的這個市場也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有經驗,客戶所需要的各種類別的產品及對產品質量的需求,過去幾年當中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質量期待值方面,中國市場和其他市場沒有任何區別。以前,市場上提供了什么樣的產品,客戶就只能買那些產品; 現在我們的客戶更具開拓創新精神,他們有自己的想法,需要定制一些產品。可以看到我們的商業戰略里面,也有為客戶提供非常具體的解決方案供他們應用,因為這是市場所需要的。
此外,人們關心的重點已經轉到其他的領域里了。比如10年之前,至少我沒有看到人們對于醫藥保健產品有很高的需求,現在隨著中國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于健康生活方式的需要也是非常高。
《商務周刊》:上任1年多以來,您日常有哪些工作要做?作為一個在中國的外企職業經理人,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柯尼希:我個人認為對于一個高層管理人員來說,他的工作重點就是要組建一個精干團隊。我來中國工作的時候,發現我們的公司已經是非常成功了。我一方面要繼續這些成功的故事,與此同時,我認為對于一個不斷發展和成長的市場來講,一個專業高效的團隊是更加重要的,甚至比成熟的市場更重要。在我們所從事的領域當中,我認為我們的優勢非常明顯,因為我們有很多的年輕人,他們非常專業和務實,而且是很有決心的,我相信我們能做得更加好。我想現在我們處在一個轉折點,因為我發現我們不僅僅是在中國培養一個好的公司,一個中國本土的團隊,還看到了這些來自中國的人才也在豐富拜耳全球的人才庫。
另一個讓我非常忙碌的領域,就是我們要不斷的跟上中國不斷增長的步伐。我們的公司是一家有活力的公司,而中國過去15年的發展也是空前的,因此我們在中國業務的增長也是空前的。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進一步維持這樣的增長態勢,同時尋找一些新的從事業務的方法,以保證這種增長是可持續性的。
第三,我們必須同所有的相關單位或者利益相關者進行合作和互動。所謂的利益相關者指的是所有外部相關的方面,比如說客戶、政府和其他的公司。對跨國公司來說,積極的融入本地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我們才能夠了解市場的需求、客戶的需求,并做出靈活的反應。
對于我個人來說,可能最大的挑戰就是使拜耳中國的這種成功保持可持續性的發展。從一些早期的職位開始,我就不僅僅關注于是否取得成功,而是關注于如何讓這些成功能夠可持續,比如說我們的產品、業務模式必須是可持續性的,必須是環境友好型的,同時要確保我們有長期的客戶以及和客戶之間的共贏關系。還要有很多的人才和優秀的團隊,因為我們知道憑借個人力量是沒有辦法使公司取得成功的。與此同時,不僅要取得成功,同時還要使我們的這些成功是符合中國的可持續性發展的。作為企業公民,我們必須積極的參與像氣候變化、環境保護以及推動社會和諧等問題,并貢獻我們在這些方面的專知。
《商務周刊》:中國的“十一五規劃”會給拜耳帶來哪些新的機會?
柯尼希:我個人對于“十一五規劃”的解讀是,現在中國政府致力于將中國的發展變得更加具有持續性。現在中國政府正在解決一系列的課題,這同拜耳發展歷史和業務來說也是有很大關系的。比如說中國政府現在講求環境的保護、可持續性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同時也強調要積極發展農業,尤其提倡發展環保型農業,這同我們各方面的業務都是有很大關系的。加強衛生保健,也是拜耳公司可以做出更大貢獻的領域,因此今后5年中,我們計劃要為中國市場引進20種新產品。
世界各地都認為拜耳公司在環保和能效方面起著領軍作用,無論是我們生產的環保型產品,還有在生產這些產品的流程當中,都是業界的領頭羊。同時,在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方面,作物科學的產品也成績斐然。如果讓我繼續講的話,還可以講很長時間。簡言之,拜耳的產品、業務、公司文化是非常切合“十一五規劃”的。
我希望自己能讓拜耳更加中國化。第一,要把公司從一家僅是生產和銷售產品的公司,變為一個具有開發創新能力的公司,這樣我們就會變得更加的完整和更加本地化。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本地的管理人員所從事的職位也越來越高,我覺得這一點也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拜耳中國更具本地化特色。不僅僅要把公司變得更加本地化,同時我們也在努力打造更加國際化的公司,在拜耳中國有很多外國人來這里工作,中國人才也出現在拜耳世界各地的公司,這樣的趨勢肯定會繼續擴大,從我個人角度來說也會予以積極推動。我們同所在的社會、市場及國家融入得越深,才會越成功。
《商務周刊》:據說拜耳憑借高水平的技術參與了奧運場館建設,請您談談。
柯尼希:拜耳材料科技的原材料(德士模都脂肪族聚氨酯交聯劑),憑借其在最嚴苛的環境條件下仍能保持長久的防護性、卓越的抗性和極高性能的特點,被選中用于“鳥巢”的面漆。這些獨特的性能使得“鳥巢”更易維護。這是一種非常高科技的產品,它可以幫助建筑免受日照、雨淋和污染。這對于環保可持續性的建筑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持續的時間越長,維修次數就越少。
在鳥巢附近的水立方,拜耳為水立方的泡泡吧(Bubble Bar)提供了聚氨酯藝術地坪和聚氨酯地坪涂料。與其他涂料系統相比,以聚氨酯為原料的涂料具備耐候性和柔韌性,從而在保證了長期裝飾性的同時,還給地面帶來裂縫橋接、耐磨、減低行走噪音等獨特性能,對地面提供長期保護。
同時,我還想介紹一個我們的清潔環境和保持水質的項目。拜耳在今年3月攜手北京京西國際學校(京西學校是“綠色奧運”教育示范學校)共同簽署合作協議,拜耳將幫助京西國際學校把目前處于污染狀態的人工湖改造為環保型濕地,并在珍古道爾(北京)環境文化交流中心的協助下成立“綠色一代環保教育中心”。此項計劃的實施是拜耳又一次在環境保護和青少年教育領域的積極嘗試。該項頗具創新的環保教育方案不僅可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解決水路危機的優秀典范,更可以培養青少年的環保意識,讓更多年青一代了解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只要翻看拜耳公司的歷史,就會發現在近145年歷史中,我們在不斷重復著同科學、教育、環保工作的聯系。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拜耳是第一家在德國設置“廢水處理委員會”來監督總部附近萊茵河水質的公司。你知道這個委員會什么時候建立的嗎?1901年。那時沒有人想象得到現在人們對環保和清潔水的重視程度會如此高。你可以看到,實際上我們公司對于環保的關注是源遠流長的。
《商務周刊》:在您從工程師到企業管理者的職業生涯中,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您的職業夢想是什么?
柯尼希:有機會不斷的開闊視野,對于我來說是一件非常興奮的事情,而且我非常幸運,這么多年來,拜耳不斷給我這方面的機會。現在我所從事的管理者角色,與我之前在拜耳不同地區、不同部門擔任過的各種技術類、運營類的角色,前后所發揮的職能和需要的專業知識有很大的區別。我認為這也是一個優勢,因為你在公司的各個核心部門,像生產部門、營銷部門、研發部門都工作過,這樣當你進入公司高管層時,對公司的整體運作會有更深入的了解。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使我能夠從事這樣一種持續的學習,因為你總是需要了解更多的東西,才能夠把工作做好,而且你也有這樣的機會去做。
過去10年里,包括其間3年在德國工作,我的職業夢想一直與中國息息相關。從1998年開始,我就涉及并參與到在中國的一些項目和工作當中,即使那3年在德國,我主要工作也是與“拜耳上海一體化基地”項目密切聯系。因此可以這么說,過去10年里,我的職業夢想、職業規劃都是由中國來決定的。很難對它進行定義,但過去的10年確實對我個人的性格和行為方式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我相信也希望在今后10年當中,我的工作也和中國有很大的關聯。我自己非常明確,其實我工作的職位已經實現了我的職業夢想,沒有其他地方比在這更好了。如果來拜耳工作的話,我想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是最令人興奮的地方。無論從文化的角度還是從業務發展的角度上來看都是如此,它是拜耳全球發展最快的市場之一,是拜耳全球第三大市場,也是亞洲最大的單一市場。我確信在今后的10年里,我們這樣的發展態勢將會繼續保持下去。所以對我而言中國是最好的選擇。
《商務周刊》:您和家人在中國的生活適應嗎?
柯尼希:因為這是我們第二次在中國生活,我們已經很適應中國的文化環境。而且孩子對于不同文化的適應比大人要強得多,比如我的小兒子現在只有9歲,他多半的時間都在中國度過,所以對他來說中國不是一個外國。對于我和我妻子來說,我們在中國過得也非常舒暢,這也是我們同以前認識的朋友重敘友情的好機會。現在我是我們家里唯一一個中文說得還不太溜的人。
中國的文化非常豐厚,在中國生活并到各處去旅行,是非常好的體驗,每一個地方都給我們不同的感受,比如西安。我還去過3次成都,那里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還去過離上海比較近的一些地方,比如說蘇州、杭州、太湖,都是非常美麗的地方。最近我還去過平遙古城,那里有非常豐厚的文化積淀。我覺得中國有許多有豐富自然風景和濃厚文化韻味的游覽勝地。
《商務周刊》:您有沒有自己的一句座右銘,或者比較欣賞的一句格言?
柯尼希:有一句名言伴隨了我很多年的時間,這是莎士比亞說的,大概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做真實的你”。我認為這句話非常好。
《商務周刊》:如果讓您向《商務周刊》的讀者推薦幾本書的話,您推薦哪幾本?
柯尼希:讀書一般都是根據個人的喜好,不過我確實有兩本書可以推薦。 一本是我過去10—15年讀的,一直到現在我還會經常拿出來看,叫《蚊子海岸》(The Mosquito Coast)。它主要講述了一個發明家帶著妻兒離開家園,到蚊子海岸去追求理想生活,在自然界的種種挑戰和困擾中,他們努力追求并建立自己的新文明。還有一本書是《波特貝羅女巫》(The Witch of Portobello),里面有一些想法是非常發人深省的,你不一定完全接受書里的所有說法,但的確可以給你一些啟發。當然還有一些德國的文學作品,在二戰之后,尤其是在50年代到70年代、80年代的時候,德國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當代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