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2005年曾經說過:“越來越復雜的金融工具使得現代金融體系變得遠比25年前更為靈活有效,也更具彈性。”用辨證的眼光來看格老的話,這里的彈性應該不單是指上揚的可能,當然也包括觸底的噩運。對這個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華爾街曾經的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也許是理解的最為深刻。作為過去幾年華爾街最賺錢的投行之一,貝爾斯登不幸成為本次信貸危機迄今為止的最大輸家。短短三個月內,該公司賬面縮水達420億美元,最終以每股2美元的價格被摩根大通收購。
貝爾斯登的潰敗,以及世界金融市場的動蕩,讓許多人開始反思現代金融機器所制造的奇跡。有人說今日的災難在1980年代時就播下種子。最近一份由加拿大BCA經濟研究機構發布的報告顯示,在美國,金融服務業的利潤占公司總收益的比例,從1980年代初的10%飆升到去年高峰時的40%。金融服務業的市值也從6%激增到去年的19%。要知道,金融服務業僅占美國公司總增加值的15%,而雇傭人員也只有5%。
該行業通過將計算機技術與杠桿操作聯合起來,在金融服務業創造一系列革新。據BCA的研究,自2000年以來,收取高昂手續費及使用很多杠桿操作的對沖基金手中的資產價值已經增加了4倍。另外,金融服務業通過使用債務證券化及自由交易等手段來擴大收入及利潤。在1980年代,金融行業的債務僅占非金融行業債務的10%,而現在已經占到了50%。
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托比亞斯·艾登(Tobias Adrian)與普林斯頓大學的Hyun Song Shin最近發表的文章顯示,自1970年代起,債務的增長要遠遠高于資產的增長。近期出版的《經濟學家》則指出,金融公司通過將他們多余資產作為抵押,讓死錢變活錢,借到更多的錢。這種進程已經將投資銀行變成了債務機器,并頻繁交易于自身賬戶。在牛市時,運用這種手段能夠得到相當可觀的回報;但是一旦市場陷于低潮,資產價格的微小回落就會讓投資人血本無歸。
實際上,如果他們在下一輪征戰中袖手旁觀,就會受到股東的懲罰——也許大家還記得在危機前幾周被解職的花旗銀行的CEO普林斯,當時他曾說過花旗銀行仍然在“舞”。人們譏笑普林斯目光短淺。實際上,他的錯誤在于將金融業難于啟口的秘密公布于眾。他已經深陷其中,欲罷不能了。但是,音樂早晚要停下來。而當音樂奏完,舞廳的燈光打開之時,所有的問題都將暴露。債務,在一年前還是令人舒心的金融工具,現在僅僅是個令人厭惡的詞了。
金融大鱷索羅斯認為這一次金融市場所面臨的危機與大蕭條之后出現的那些危機截然不同——因為同時產生了兩個泡沫:一個是“顯而易見”的房貸泡沫;還有一個則是由全球化、金融機構違規操作和幾十年來累積的信貸擴張引起的長期的、更加復雜的“超級泡沫”,涉及范圍包括商品、貨幣等其他更多方面,其復雜程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這也是為什么他認為貝爾斯登的覆滅“僅僅是超級泡沫破滅的開端”的原因。
索羅斯認為,美國將會為它的“市場原教旨主義”付出代價。他提醒到,現在整個金融系統已經瀕臨崩潰。當中央銀行努力控制損失時,他們面對的是一群新魔鬼。對沖基金的泛濫產生了一個龐大的信貸違約掉期市場,他們幾乎與無照營業的保險公司沒有本質區別。這種情況猶如一把懸著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旦企業違約行為增多時,這把劍就會無情地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