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不想說令人掃興的話,但對于那些宣稱中國經濟已向新的增長模式——消費增加,投資減少;內需增加,出口減少——轉變的人來說,我們不得不潑些冷水,因為事實并非如此。
GDP已進入個位數時代,對抗經濟下滑,不一定非走過去造橋、修路、建港口投資拉動的老路,走老路的效果只可能越來越差。
渣打銀行報告認為,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深化和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人們也將進一步意識到中國現行經濟增長模式的可持續(xù)性遠遠弱于此前的預期。
困難面前,也許正是中國向更健康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最佳時機。世界經濟風向已然扭轉,中國也到了需要作出改變的時候。我們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要有徹底和過去的模式告別的勇氣。
投資比重將進一步上升,消費將繼續(xù)走弱
擔憂經濟轉型的人們近期似乎看到了一些振奮人心的跡象。近幾個月零售額的強勁增長顯示中國的中產階級終于開始發(fā)力。房地產投資放緩有助于平衡對投資的嚴重依賴,盡管也會令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不斷膨脹的貿易順差似乎終于得到控制——今年全年的順差總額很可能低于去年。一些更為樂觀的人還搬出了官方數據,暗示2007年投資占GDP的比重僅為42.7%,而消費占比高達49%。
果真如此么?仔細分析數據就會發(fā)現,消費中的一大塊來自政府消費,而非私人消費,后者僅占去年經濟總額的35.3%。只有當消費增速快于投資增速時,經濟增長模式才會改善。我們預計今年投資和消費的構成比例會略有改變,投資的比重將進一步上升,盡管受出口減少的影響,今年投資已經有所放緩。消費將繼續(xù)走弱,而強勁的零售數據并不能真實地反映居民消費情況,因為它包含了政府采購,而且很可能無法有效剔除庫存增加帶來的影響。
展望未來幾年,一個重要的積極因素是中國家庭越來越富裕,這將拉動消費增長。但與此同時,假如像我們擔心的那樣,政府打開財政支出的閘門,透支未來的錢用于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而私人收入增長緩慢,你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我們會對經濟增長模式能夠發(fā)生顯著轉變持有疑慮。即便新增財政支出直接用于社會保障、教育和醫(yī)療,電不會在短期內刺激消費激增,因為居民不太可能馬上作出反應。社會支出應該全力為長期支撐消費創(chuàng)造條件,這也是我們對中國經濟結構前景無法樂觀的原因。
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
那么,經過了一系列的政策調整,中國經濟為什么至今仍未脫離投資驅動型增長模式呢?部分程度上,與中國經濟的起點有關:在龐大的航天計劃、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廈和盛大煙花的炫目光環(huán)之下——中國仍然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目前中國人均GDP按市場匯率計算只有約2000美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約6000美元,顯然,期待消費猛增是不現實的。此外,也有人認為投資居高并不是什么壞事。毫無疑問,中國經濟發(fā)展需要投資,問題在于現行政策可能會夸大這種(過于依賴投資的)趨勢。如果能夠將中國經濟引向更為平穩(wěn)的增長路徑,效率會得到提高,會創(chuàng)造更多就業(yè),節(jié)約更多資源。
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之艱難并不奇怪。一個巨大的經濟體轉型,需要法律、稅收、法規(guī)、激勵機制和經濟行為等多方面的改變和進展,可能需要一代人的努力。美國人對此深有體會。至少,在危機襲來之前扭轉一個不健康的經濟增長模式是相當困難的。
另外,長期愿景與實際政策選擇之間的差距也是一個原因,眼前顧慮通常左右著經濟政策的選擇。比如,要減少經濟對出口的依賴,需要減少出口,這是很明白的道理,但顯然,北京已決心采取多重措施刺激出口,包括停止人民幣升值,增加紡織業(yè)出口退稅,并醞釀提高電子產品和機械工具行業(yè)出口退稅。要控制重工業(yè)的發(fā)展,需提高生產企業(yè)的電力成本。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體系,以打破鋼鐵、鋁、銅生產行業(yè)電價的地方保護。要降低投資增長速度,就需要將實質存款利率提高為正(銀行實質利率現仍為負),對國有企業(yè)上繳紅利作出嚴格的限定,并轉變以投資和稅收作為地方干部政績考核標準的評價體系。如果希望減少人們對國內市場的投資,就需要有一個合理定價的匯率水平。要想真正鼓勵創(chuàng)新,就不必設置專利申請方面的限制,應該使企業(yè)依靠完善的民法體系保護知識產權。要擴大服務業(yè)規(guī)模,就需要打破現有的國有壟斷造成的供不應求局面——比如電信業(yè)、部分金融服務業(yè)、醫(yī)療、教育以及娛樂業(yè)等領域的行業(yè)壟斷。
再次選擇全力扶持出口行業(yè)?
余永定,中國社會科學院著名經濟學家,是對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缺乏轉變最直言不諱的批評者之一。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他再度呼吁施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人民幣升值和謹慎運用一攬子財政刺激計劃的主張,這些聲音,似乎在當下的環(huán)境中顯得另類。余永定認為,近來對經濟放緩的恐慌將會誤導宏觀經濟決策。盡管近期CPI指數有所回落,但能源價格仍處于管制之中,并導致能源的低效使用和其他問題,現在正是放開價格的時候。而且,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中設定的4.8%的通脹目標今年恐怕難以實現,對通脹仍需提高警惕,中國的通貨膨脹率應該最終維持在3%左右。與之相對,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可以吸收更多的通脹,卻不顧低收入群體生活成本上升,他們的存款正遭受貶值。余永定認為,為將通脹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減輕中國經濟對外部市場的依賴,有必要犧牲一定的需求增長一出口和投資增長放緩是自然的,他還建議財政部調整稅收政策,以扶持低收入群體。他認為當前出臺財政刺激方案為時過早。我們也認為,實質GDP增長仍保持強勁勢頭,至少目前無需啟動財政刺激計劃。
改革進程之中面臨極其嚴重的全球經濟放緩,北京將不得不面對出口增長降為零,甚至降為負增長的狀況。近幾個月人們經常聽說的工廠虧損倒閉現象將更為嚴重。加快改革進程以支持國內服務業(yè)發(fā)展和居民消費能力的提高成為前所未有的緊迫任務。但是,存在這樣一種危險,決策部門可能會避開這一艱難的抉擇,轉而全力扶持出口行業(yè),將財力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暫緩為服務業(yè)引入競爭的開放進程。這將是令人扼腕的決策。全球經濟放緩顯示出。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可持續(xù)性的缺乏超出人們預想。世界已經變了——中國亦需要作出改變。
旁邊報道
中國連續(xù)兩個月出現財政赤字
中國9月份連續(xù)第二個月出現財政赤字,反映出國內經濟增長放緩以及政府為提振經濟而增加開支所帶來的影響。
中國財政部網站發(fā)布的公告顯示,中國9月份財政赤字為人民幣732億元,高于8月份的人民幣188億元。中國9月份財政支出較上年同期增長11.6%,至人民幣4949億元-當月財政收入增長3,1%,至人民幣4217億元。
財政部稱,中國第三季度財政收入增長放緩,主要因經濟增速回落以及企業(yè)利潤下降。中國8月份財政收入增長10.1%,7月份為增長16.5%。
中國周一公布了低于預期的第三季度經濟增長數據。數據顯示,中國第三季度經濟增長9.0%,增幅創(chuàng)約5年最低水平,同時也低于經濟學家預計的9.5%的增幅。
由于壘球金融危機給中國商品的外部需求帶來了壓力,中國政府將重點轉向通過財政政策來拉動內需。
中國國務院本周公布了支持經濟發(fā)展的財政政策計劃,內容涉及農業(yè)補貼、促進中小企業(yè)發(fā)展的措施,增加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以及增加基礎設施投資。
巴克萊中國研究主管彭文生預計,鑒于今年最后一個季度政府增加開支,加上稅收收入下降,2008年結束時中國或將出現小規(guī)模赤字。
彭文生估計,中國2008年的財政赤字可能占整個國內生產總值的0.3%~0.5%。
中國2007年實現財政盈余人民幣1540億元。中國今年1-9月期間實現財政盈余人民幣1.252萬億元,財政收入為人民幣4.895萬億元,財政支出為人民幣3.643萬億元。
摘自《南方都市報》2008年10月25日
編 輯 任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