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間,美英德日等發達國家政府紛紛緊急出臺一連串的救市措施,試圖阻止國際金融體系的崩潰。我國雖然慢了幾拍,但也終于出手“救市”以免股市崩盤。但我要奉勸各位對政府救市不要抱過高的企望。
一則,既稱之“救市”就只不過是一種短期行為。二則,樓市不同于股市,屬實體經濟,樓價也并非單純取決于短期內的供求關系。
近日,某些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試探性地調整了一些樓市政策,立馬遭到輿論指責。在某些人眼里,樓價不跌它三成五成是談不上出手“救市”的。在當前嚴峻的市場形勢下,房地產企業還應立足于自己救自己。
怎樣自救?首先要消除不切實際的幻想,作好迎接更嚴峻挑戰的思想準備。其次,要分析企業擬建、在建、在售項目的具體情況,該退的退。該讓的讓,可出手的應加快推盤讓利套現。再次,要高度關注資金鏈的安全,在無法維持良性循環的前提下,千萬不要硬撐。現在民間不缺資金,寧可大幅度讓利甚至貼本搞股權融資,引進戰略投資者,也不要冒險借高利貸。最后,要精簡機構,強化法人治理結構,為今后東山再起打造堅實的基礎。
綜觀樓市形勢,成熟地區和性價比商的樓盤的有效供給依然嚴重不足,加上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的加快建設,使原先大量積聚的低效供給向有效供給轉化。因此,即便市場成交均價重心下移,也難以掩蓋多數板塊樓價水平穩中有升的客觀事實。
(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威斯頓不動產管理學院院長)
摘自《新民周刊》2008年第40期
編輯 馮 嵐